我国第一颗育种卫星圆满完成使命 中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入地面选育阶段
9月26日下午3时,在享誉盛名的北京航天城,当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代表航天育种卫星工程总体负责部门,将“实践八号”卫星返回农作物种子,郑重交付到农业部部长杜青林手中时,这个简捷而隆重的交接仪式的举行,宣告我国第一颗育种卫星“实践八号”的使命胜利完成,航天育种工程进入地面选育阶段。
在交接仪式上,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说,组织实施航天育种工程,不仅为我国农业科学家探索农作物的空间诱变育种机理、全面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平台,而且是航天技术与传统产业结合的新尝试,是航天技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张云川指出,发展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育种技术乃至空间生物产业,对于继续保持我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提高航天技术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表示,航天育种技术作为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是快速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有效新途径。实施航天育种工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航天育种工程的成效,最终要体现在科研成果和农业生产上。
农业部目前已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完成了地面育种的各项准备工作。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将抓紧开展空间诱变生物遗传机理研究和地面育种试验,争取早日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
交接仪式前,中国农科院院长翟虎渠、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院长袁家军签署了“实践八号” 育种卫星返回农作物种子交付证书。
据“实践八号”卫星总设计师唐伯昶介绍,“实践八号” 育种卫星是我国首次研制的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9月9日15时,“实践八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并成功地将卫星送入近地点187公里、远地点463公里的近地轨道。在轨正常运行15天后,返回舱于9月24日上午10时43分在四川遂宁成功返回。
经农业专家审验鉴定,“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装载的水稻、麦类作物、玉米、棉麻纤维、油料作物、蔬菜作物、林果花卉、微生物菌种和小杂粮等9大类2020份农作物种子材料完好无损,符合交接各项技术要求。
据介绍,利用空间诱变技术进行农作物育种,是快速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重要途径之一。自1987年8月5日,我国利用第9颗返回式卫星首次开展航天育种实验以来,航天育种主要是通过返回式卫星或宇宙飞船的搭载完成的,一直处于“搭车”的配角地位。2003年,航天育种工程正式经国务院批准立项。2006年7月22日,随着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完成出厂审定,我国第一颗专门服务于农业科技的科学实验卫星宣告诞生,航天育种也由原来的“配角”成为了“主角”。
“实践八号” 返回舱种子回收后,农业部将组织全国94个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开展地面育种研究,进行育种筛选,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的优异新品种,进行推广和普及, 并利用地面模拟试验装置,深入研究各种空间环境因素的生物效应与作用机理, 从而提高空间技术育种效率。目前,我国已育成60多个农作物优异新品系,其中包括水稻、小麦、番茄、青椒和芝麻共30多个新品种或新组合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随着航天育种工程的实施,到2009年,我国航天育种育成新品种将累计推广5000万亩。
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科技部、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农科院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参加航天育种工程的专家、科技工作者代表参加了交接仪式。交接仪式由国防科工委副秘书长陈根甫主持。
相关新闻
- 航天育种助推中国农业上台阶 2010-05-28
- 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华农 2009-11-27
- 我国航天育种成果为农业造福 2009-09-02
- 中国航天育种基地落户铜山 田头见识"太空蔬菜" 2009-02-19
- “实践八号”航天育种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2008-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