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育种迈入地面选育 实践8号作物种子交接
九月二十六日下午,中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卫星返回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在北京举行。国防科工委主任张云川(左二)代表航天育种卫星工程总体负责部门,将返回农作物种子正式交付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左三)。至此,中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入地面选育阶段,地面育种等农业科研工作将全面开始。 中新社发 孙自法 摄
中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返回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二十六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主任张云川代表航天育种卫星工程总体负责部门,将太空运行十五天后返回的农作物种子正式交付农业部部长杜青林。
至此,“实践八号”卫星的研制、发射和回收工作圆满结束,中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入地面选育阶段,地面育种等农业科研工作将全面展开。
张云川在交接仪式上指出,发展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育种技术乃至空间生物产业,对于继续保持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提高航天技术更好地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杜青林则表示,航天育种技术作为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相结合的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是快速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有效新途径。农业部目前已组织有关科研单位完成地面育种的各项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培育出高产、优质、高效的新品种。
经农业专家审验鉴定,“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返回舱装载的水稻、麦类作物、玉米、棉麻纤维、油料作物、蔬菜作物、林果花卉、微生物菌种和小杂粮等九大类两千零二十份农作物种子材料完好无损,符合交接各项技术要求。随后,这些种子将分发到全国九十四个农业科研院所和大学用于开展地面育种研究工作,有关空间环境综合作用因素的研究将同时展开。
专家称,在航天育种工程推动下,预计明年至二○○九年,中国航天育种育成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三千万至五千万亩,初步建立农作物航天育种工程体系,完成该工程项目的全面总结和验收。
新闻背景:中国航天育种发展的三个阶段历程
中新网北京9月26日电 (记者 孙自法)中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返回农作物种子交接仪式26日下午在北京举行,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向媒体提供信息称,中国发展航天育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987年至1995年。1987年8月5日,随着中国第9颗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的成功发射,一批农作物种子、菌种和昆虫等地球生物被送向了遥远的天际,开启了中国农作物种子首次太空之旅。此后,中国又连续发射了5颗返回式卫星,除了搭载植物种子、菌种、藻类、昆虫、鱼、动物细胞外,还搭载了部分测试仪器,中国航天育种研究工作全面展开。
1991年随着“航天效益工程”的提出,航天育种也列为航天效益工程的一个重要项目。1994年,一批专家对已搭载的航天育种品种地面培育情况进行了一次历时3个月的全国范围的调研,经过近10个月评审,农业、生物、航天专家对航天育种前景充满信心。1995年,农业部和中国航天等就进一步加强中国航天育种工作进行多次专门会谈、研讨,专家一致建议将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重大科技工程计划。
立项阶段——1996年至2005年。1996年1月,第一次全国航天育种技术交流研讨会召开,王淦昌院士联合7位著名专家学者致信中共中央,建议把航天育种工程列入国家计划,发射一颗农业卫星,为中国农业发展服务。2000年2月,原国家计委批复了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建议书。
2003年4月,国务院批准《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的请示》,同年5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防科工委共同下达《印发关于审批航天育种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请示通知》。项目建设内容包括育种卫星的研制、发射、回收,地面育种试验,机理研究与模拟试验等部分,总投资2.85亿元。
发展阶段——2005年至今。2005年4月,国防科工委在北京召开航天育种卫星工程第一次大总体协调会,明确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各项内容,同年7月正式批准《航天育种系统工程研制总要求》,中国航天育种工程开始实施。今年9月9日,中国首颗以空间诱变育种为主要任务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成功发射,在轨运行15天后成功返回。
据悉,自1987年以来,中国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已经诱变育成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及新种质,其中不少属于具有突破性影响的优良突变。实践证明,航天育种是培育优良新品种的有效途径,能够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开拓新的思路和办法。
相关新闻
- 阿克苏地区全力抓好农作物田间管理 2010-06-02
- 荣昌:掀起大春农作物“保健热” 2010-06-02
- 贵州省安龙县30万亩农作物“挑吃”配方肥 2010-06-01
- 乌什县做好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示范服务 2010-05-28
- 阿克苏地区遭受低温、大风、冰雹灾害,农作物受灾严重 2010-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