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航天育种科普知识

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实践八号”发射成功

日期: 2006-09-10 12:48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9月9日15时,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地将“实践八号”育种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卫星主要用于航天育种试验和研究。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在发射现场讲话中指出,希望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精心组织、团结协作,科学求实、奉献创新,早日圆满完成航天育种工程地面育种任务。

  杜青林说,“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是我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标志着我国航天育种工程迈出了关键步伐。杜青林代表农业部向参与此项工程的全体科研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向大力支持此项工程的国家有关部委、军队有关单位等表示衷心感谢。

  杜青林指出,民以食为天,农以种为先。优良品种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航天育种利用空间环境资源,通过航天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结合,培育农作物优良品种,是我国在农业育种领域获得的一项创新性研究成果。实施航天育种工程,为我国农业科学家探索农作物的空间诱变育种机理、全面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技术平台,必将有力推进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在卫星返回地面后,农业部将组织有关科研单位,抓紧开展机理研究与育种试验等科研工作,争取早日将航天诱变取得的新材料转化为育种科研成果,3至5年后航天育种成效将得到充分显现。

  据悉,“实践八号”育种卫星装载的9类2000余份育种材料,可望创造出200多个育种新材料,培育出10多个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优异新品种,经繁育推广后可以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截至“实践八号”卫星成功发射前,我国先后进行了13次70多种农作物的空间搭载试验,特别是“十五”期间,航天育种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在水稻、小麦、棉花、番茄、青椒和芝麻等作物上诱变培育出一系列高产、优质、多抗的农作物新品种、新品系和新种质,其中目前已通过国家或省级审定的新品种或新组合有20多个,并从中获得了一些有可能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产生重要影响的罕见突变材料。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部门统计,近4年来,由航天育种培育出的农作物新品种已经累计推广850万亩,增产粮食3.4亿公斤,创直接经济效益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