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川县枣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建议
延川县枣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对策建议
我部在陕西延川挂职干部 颜景辰 张汉夫 侯耀华
红枣生产是延川县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农民主要的收入来源,但目前面临诸多困难亟待解决。抵达延川县后,我们对当地红枣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枣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延川县位于黄河河谷地带,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使这里成为红枣的优势产区。全县红枣产业已初具规模,枣树种植面积达41万亩,挂果面积25万亩,鲜枣年产量达12.5万吨,产值达6亿元。延川红枣产业发展有以下特点:
一是品种独特,质量上乘。延川县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红枣等耐干旱、耐贫瘠、喜光喜温经济林果的最佳生产区,素有“枣乡”美誉。红枣在延川有近4000年的栽培历史,至今仍有千年以上高龄枣树,主要出产狗头枣、骏枣、团圆枣、木条枣等地方优良品种。尤其是狗头枣以其个大、肉厚、脆甜、富含维生素享誉国内外,金日成访华时曾为国宴果品,并被带回朝鲜进行繁育。
二是企业带动,延伸产业链。延川县通过资金、税收、土地等激励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红枣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水平,研发优质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目前已培育出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家,市级龙头企业三家。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促进了企业和农户的优势结合,整合了生产、贮存、加工和流通等环节,开拓了红枣市场,提升品牌知名度。
三是枣业合作,成为新生力量。枣业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快速发展,通过流转土地进行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降低了投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益,推动了红枣产品加工流通,促进了红枣销售,增加了枣农收入。目前,全县已建立红枣专业合作社40个,拥有社员1037户,带动农户2000户,其中陕西省百强示范社1家,市级示范社3家,取得产品产地认证1家,注册商标8个。
四是政府服务,促进健康发展。延川县委县政府将红枣产业作为“特色产业富农”的主要抓手,围绕“加强管理,扶持加工,推进产业化”的思路,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契机,每年投入1千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和枣园管理、烤房、生产道路等配套设施建设,建立了县有枣业局、红枣站、红枣协会,乡(镇)有产业工作队,村有枣农协会的服务体系,带动全县农民加大投入、建好基地、提升市场竞争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红枣裂果腐烂严重,损失巨大。当地红枣产业靠天吃饭情况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近些年,陕北地区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降水量逐年提高。每年9月中旬红枣进入成熟期,恰逢雨季,连续的阴雨天气使红枣出现大范围裂果、腐烂,减产严重,品质降低,直接影响商品价值,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10年几乎“年年有灾”,2003、2007、2011年几近绝收,其他年份只有3~4成的收成。2013年8月降雨量达700多毫米,红枣损失率超过70%,损失超2亿元。当地的加工企业吃不饱,纷纷外地购枣,有的企业还打算外迁,对延川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近两年,为解决裂果问题,县政府共投入440余万元,对红枣进行套袋、搭建防雨棚和防雨伞,进行试验示范,实施面积近1000亩。相对于全县41万亩的枣树,这些投资仍是杯水车薪,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二是科技支撑力度不够。裂果变质是制约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在黄河沿岸河谷地带比较普遍。裂果的成因复杂,涉及品种、土壤、气候、灌溉、肥料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具体原因存在争议,仍不明确。果农采取了建防雨棚、套袋、喷防雨剂、加强土肥管理、打伞等措施,但是各有利弊,未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科学方法。2012年,经我部挂职干部联系,多个知名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来延川调研红枣裂果问题。延川县根据专家的意见建议,制定了《红枣防裂果研究工作方案》,但目前方案的整体实施情况还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红枣裂果问题依然未能有效解决。
三是农民收入大幅减少。红枣产业是延川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直接促进农民人均增收约4000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5%。近10年红枣连年减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种枣积极性受到很大影响。不少枣农对经营枣园丧失了信心,甚至出现砍树毁园的现象,40%以上的枣地撂荒,长满荒草,发生病虫害后蔓延到其他枣园,产量进一步减少,形成恶性循环。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赚钱,加重了农村空心化,村子里基本看不到妇女儿童,都是50岁以上的老人。很多农民形成“等靠要”思想,以能吃上低保为荣。还有一些农民质疑退耕还林政策,认为这个政策导致雨水增多,使他们受灾。
四是产品加工能力欠缺。延川红枣加工企业发展很快,已有8家,但整体上依然规模较小、加工能力不足,年加工能力只有2.5万吨,原料利用率仅占红枣总产量的20%。很多企业重眼前利益,轻长远效益,产品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工艺简单,停留在出卖干果和鲜果的初级阶段。很多加工厂的生产方式是家庭手工作坊,技术力量薄弱,市场竞争力不强。加工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带动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效益。
五是狗头枣生产能力不足。延川县以生产狗头枣著称,但受地域所限,仅在庄头村周边生产。狗头枣相对于其他品种,产果率低,近年来受阴雨影响,产量更低,每年青枣供不应求,本地人都很难买到。但市场需求量很大,致使目前狗头枣市场凌乱,假冒商品充斥,大多数用新疆枣代替,严重影响狗头枣的品牌和声誉。延川县决定大力发展狗头枣产业,力争3年内全县规模达到10万亩,仅此一项产值将达到10亿元。但延川是国家级贫困县,财政资金十分困难,投资不足,影响狗头枣产业的转型发展。
三、对策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延川红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打造特色优势农产品,促进农民增收,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一)提高红枣科研水平。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红枣问题的科研攻关,建立长效的科研机制,找到裂果问题的症结所在,正确加以应对。建议依托国家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红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今年初共同组建,国家林业局批复成立),以其区位优势和专业的科研力量,设立专门的科研课题,组织专业的科研攻关团队,利用3-5年的时间对延川红枣进行科学观察、试验和总结,针对成熟期阴雨裂果霉变,以及采后烘烤不及时、病害损失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找到切实可行的有效解决措施;改良狗头枣品种,提高开花结果率,扩大地域适应能力,促进科学生产,提高狗头枣产量。
(二)推进设施农业建设。建设设施大棚和防雨棚,进行棚内矮化密植,是解决雨季裂果的有效办法。棚内高温高湿的条件,辅助滴灌措施,可以促进大枣提前一个月成熟上市,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这一模式在延水关镇聚红源专业合作社取得成功。去年,延安遭遇严重的强降雨,山坡地上的红枣大范围裂果腐烂,农民损失惨重。合作社新建的三亩大棚枣却安然无恙,获得丰收,销售收入达16万元,建棚投入仅2万元/亩棚,效益非常可观。社员说这山下1亩棚顶山上5亩地。建议在延川县推广这一模式,建设设施大棚,开展示范带动,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推进产品初深加工。加大对红枣加工技术和资金投入,建设红枣冷藏和烘干设施,解决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环节存在的方法原始、设施简陋、损失严重等问题,拓展红枣产地初加工。扶持建设大枣冷藏库,延长青枣销售期,实现错季择机销售,调节市场供求。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提高红枣精深加工水平,开发各种高附加值枣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例如,延川县枣加工规模较大的宏达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被农业部授予为“国家枣加工技术研发分中心”,但由于资金和技术薄弱,至今仍处于起步运转阶段,没有真正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急需进行政策扶持。
(四)建设批发集散市场。建设红枣批发市场,实现高效、快捷、便利的交易。通过批发市场,形成科学的价格机制,引导枣农合理确定种植品种和规模;规范交易行为,加强红枣质量检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批发集散业务的开展还将形成聚集效应,带动周边市场的形成,使延川成为覆盖西北乃至全国的红枣集散中心,最终实现“枣卖全国,卖全国枣”,促进红枣产品流通业发展。
(五)发展红枣文化旅游。建议将庄头村狗头枣园列入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弘扬陕北特色枣文化。在乾坤湾旅游景区建设红枣博物馆,并定期举办红枣文化节,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延川红枣的品种、历史和文化,通过互动交流、参观品尝等形式,加深对延川红枣的了解。在主干路、广场和民居周围,通过红枣雕塑、广告和景观带营造红枣文化,形成浓厚的红枣文化氛围。发展红枣生态旅游产业,建设红枣观光带和采摘体验园,吸引全国各地旅游爱好者到延川观红枣、摄红枣、品红枣,与苹果园生态旅游产业、黄河游、剪纸艺术等有机结合,发展农家乐、陕北餐饮、窑洞住宿等特色旅游产品,带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作好全方位宣传推广工作,特别要充分利用中央农业频道、农民日报等部内行业媒体的资源优势。
(六)发展蜜蜂生态养殖。养蜂业不与农争地,投资少、见效快、回报高。延川县地处黄土高原,生态脆弱,果树等蜜粉源丰富,特别适合发展养蜂业。建议依托红枣种植,大力发展养蜂业,扶持建设蜜蜂生态养殖基地,利用蜜蜂传授花粉的作用,提高红枣挂果率,提升产量水平。同时,扶持发展蜂蜜产品加工企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途径。
相关新闻
- 关于新常态下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及对策建议 2015-07-10
- 关于种粮大户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15-03-25
- 安塞挂职侧记(三) 2015-02-04
- 安塞挂职侧记(二) 2015-02-04
- 安塞挂职侧记(一) 2015-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