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农田高标准 丰收有底气

日期:2022-10-14 08:46 作者:张曦文 来源:中国财经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当前,全国秋粮收获进入高峰。据农业农村部最新农情调度显示,截至10月9日,全国秋粮已收获7.37亿亩,完成进度近六成。专家表示,尽管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遭遇了持续高温干旱天气,但得益于多年来我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各地有效抵御了不利天气等因素的影响,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尤其是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对实现农业稳产高产具有重大作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不断强化政策支撑,持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稳步推进农田改造升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我国粮食连年丰收底气十足。

  高标准产出高效益 

  “又是一个丰收年。”9月初,安徽省芜湖市镜湖区方村街道腰埂村村民刘爱香看着自家高标准农田里长势喜人的水稻,喜上眉梢。

  来到方村街道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区,抬眼望去,方方正正的田块、直通田间地头的机耕路、纵横分布的灌溉排水沟渠……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让村民和种粮户都尝到了“甜头”。

  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平整后的土地每亩地流转费650元,比过去高了足足200元。如果加上外出务工收入,一年下来收入很可观,比种地挣得多。

  农民得实惠,种粮大户也提升了效益。小田改大田后,从耕到种,再到收获,田间种植各环节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提高了灌溉保证率,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种植成本,增加了收入,粮食产量和品质也得到了保证。

  近年来,方村街道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助力国家粮食安全。方村街道共有基本农田4.13万亩,自2020年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以来,累计总投资8854.2万元,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3万亩,今年开工建设高标准农田2.23万亩,目前已完成投资额50%以上。

  方村街道是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个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建成9亿亩高标准农田。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比非项目区的机械化水平提高15%—20%,规模经营土地流转率提高30%,新型经营主体占比提高20%以上;节水达到20%—30%,节电达到30%以上,节药达到19%,节肥达到13%;通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产出效率,平均每亩节本增效约500元,项目区农民得到实惠。随着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低产田变身“田成方、渠成网、路相通、沟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良田”。

  真金白银建“良田” 

  “保障粮食安全,从宏观层面看,既要确保各项农资补贴落实到位,更要在推动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上下功夫。”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真正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关键一步。近年来,中央持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支持力度。从2019年起,中央财政整合设立农田建设补助资金,支持地方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

  2019—2021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农田建设补助资金2160.67亿元。今年共安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央补助资金1096亿元,较上年增长8.7%,支持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按照财政部、农业农村部修订印发的《农田建设补助资金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中央财政补助资金主要采用因素法测算分配到省,由省级主管部门结合实际统筹安排使用,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因地制宜统筹确定具体补助标准。同时,地方政府也可通过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中的土地出让收入等渠道,进一步加大对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力度。

  近年来,各粮食主产区也在持续加大投入,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

  作为粮食主产区的江西,2017年在全国率先从省级层面统筹整合资金,通过统借分贷、发行专项债券等多种方式,每年统筹整合资金约87亿元,将建设标准由每亩1200元提高至3000元,高质量推进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江西省累计投入资金443.1亿元,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1493.88万亩,实现了584个乡镇高标准农田全覆盖。高投入带来高回报,2021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农田宜机化率达80%以上,比建设前亩均增加粮食产能100斤以上。

  “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保民生休戚相关,具有很大的公益性。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资是其主要资金池,其他资金对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也至关重要。”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姜文来表示。

  据了解,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将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新建和改造提升并重转变,进一步健全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和多元化筹资机制,有序引导金融、社会资本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

  新标准引导“良田”建设 

  根据相关安排,到2030年,我国将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12亿亩,改造提升2.8亿亩,稳定保障1.2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

  专家认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切实有效补齐农业基础设施短板,增强农田防灾抗灾减灾能力,必须有科学适宜的标准作支撑。随着各地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集中连片、施工条件较好的地块越来越少,建设难度增大,一些地方建设中出现了工程措施不配套、内容不完善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统一新时期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实现农田建设项目科学规范管理,农业农村部牵头修订《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以下简称《通则》),于今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这是我国2014版《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发布实施七年以来的首次修订。

  《通则》对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涉及的8方面内容作出规定,包括田块整治、灌溉和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农田输配电、土壤改良、科技服务、管护利用,同时明确量化指标。

  同时,根据我国地域辽阔,各区域气候特点、地形地貌、水土条件、耕作制度等差异,《通则》突出因地制宜,明确了不同建设区域的建设标准,将全国划分为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等7个区域,分区域设置建设标准,区分不同建设目标、重点、能力和条件,因地制宜制定高标准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和农田地力标准指标。

  “《通则》注重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在遵循自然地理条件、细化优化建设内容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各地农民种粮的传统与习惯,有利于提升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利于促成国家、地方、农户形成建设合力。”李国祥说。

  此外,面对农田建设发展新格局,《通则》特别注意践行农业绿色发展理念,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田块平整时不宜打乱表土层与心土层、应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等。鼓励应用绿色材料和工艺,建设生态型田埂、护坡、渠系、道路、防护林、缓冲隔离带等,减少对农田环境的不利影响。在高标准农田建成后,应加强农业科技配套与应用,推广良种良法。机械化耕种收综合作业水平、优良品种覆盖率、病虫害统防统治覆盖率应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有条件的地方应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保护性耕作和科学用水用肥用药技术及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智能控制、卫星定位等信息技术。

  农业农村部农田建设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农业农村部正指导各地抓紧编制本地区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确保到今年年底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以此稳定保障1万亿斤以上粮食产能;到2025年建成10.75亿亩高标准农田,同时改造提升1.05亿亩,以此稳定确保1.1万亿斤以上的粮食产能。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