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 > 媒体报道 > 媒体报道

韶关:建好高标农田 筑牢“粮仓”根基

日期:2021-07-20 09:08 作者:赵启旭 来源:南方农村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小时候骑车下去,老摔跤!现在路宽了,汽车经过也毫不费劲。”韶关市乐昌市廊田镇鹿江村村长沈修林站在村口,向记者回忆起他的童年生活,开着小拖车的村民经过,笑着同沈修林打招呼。

  “机耕路修起来了,耙田、收稻谷速度飞升,一个人种几十亩田也不成问题。”韶关市仁化县丹霞街道岭田村村民委员会书记黄康明说。

  在“南粤粮仓”韶关市,渠通路达,万顷良田,其乡村振兴的优美画卷,就由类似的一个个画面汇聚而成。近年来,在韶关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东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韶关市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抓实抓好,在2020年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考评中,韶关市取得了全省21个地市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让“南粤粮仓”筑的更扎实。

  有“快马加鞭未下鞍”的状态,更有“脱鞋下田问良计”的态度,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韶关模式”可圈可点。

  “早”字当头,

  确保按时高质完成高标农田建设任务

  “‘早’字当头,扎实工作,是我们韶关市的主要做法。”谈及韶关市高标农田建设工作推进经验总结时,韶关市农业农村局四级调研员、韶关市“高标办”副主任朱光仁介绍说,这些年来,“早”字贯穿全省高标农田建设全流程,具体包括思路早谋划、群众早动员、组织早到位、项目早设计、工程早施工、过程早监管、完工早验收。

  正是凭借“早”字,韶关市尽管一直是全省承担高标任务最繁重的地级市之一,但韶关全市的高标农田建设各项工作始终走在了全省前列,还在全省创造了“当年任务当年完成”的高标农田建设“韶关速度”。

  如今“早”字已深入韶关市各级农田建设系统工作人员的“脑髓”。近日,在韶关市仁化县农田水利工程事务中心办公室,主任刘世龙正紧盯着项目施工方案,与工作人员详细交流工程进度。“我们必须按照全市所要求的时间节点,早实施,早完工。”刘世龙与同事们仔细计算着,并商量严把工程质量,加快项目进度。

  刘世龙介绍,由于早谋划,早行动,今年仁化承担的2万亩高标任务,共有4个项目,如今已全部完成规划设计及预算的编制和专家评审、立项、财政预算审核等前期工作,目前正在推进项目施工招投标和施工。

  早做打算,早些受益。乐昌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罗东对全市以“早”当头,扎实工作的主要做法表示高度认可,“廊田镇的鹿江村就是个例子,该村拥有镇级最大的连片水稻田,践行韶关市‘早’字做法,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全覆盖。基础设施好了后,一年种两季水稻,水库和水渠相连,村民再也不愁干旱的问题。”

  罗东还透露,尝到甜头后,村民们现在也很积极配合政府工作,“2022年的高标农田建设项目,我们现在已经谋划好了”。

  韶关市农业农村局农田建设管理科科长、韶关市“高标办”专班班长袁永光介绍说,“十三五”期间,广东省下达韶关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03.17万亩,至2020年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面积112.06万亩,超额完成任务。2021年广东省下达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计划任务15.03万亩,韶关市已完成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的编制和市级评审,进入了项目工程招标等前期施工准备工作,部分县(市)已开工建设。

  “用”字为要,

  确保高标农田“粮用”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命根子,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的精华,“中国饭碗”要装满“中国粮食”,确保高标农田“粮用”是关键。

  韶关市作为广东的“粮仓”,在保障全省粮食供应上有着极端重要的地位。为此,韶关市在下大力气努力建好高标农田的同时,在确保高标农田“粮用”上也下足功夫,切实保护和增强了全市粮食生产能力。

  在仁化县董塘镇江头村,以前由于人均耕地少,且碎片化严重,村民外出务工后部分耕地被撂荒。而如今这里已是全省有名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

  “高标农田项目大幅改善了当地农田基础设施。”韶关市丹霞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申丽萍介绍,全村2000多亩耕地连成一片,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受此启发,她果断以约800元/亩的租金将全村土地都流转过来,开启她的农业创业之旅。

  “现在我们通过发展玉米与蔬菜及水稻与蔬菜轮作模式,既保障粮食产量,又确保基地有效益,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带动更多村民一起奔康。”申丽萍介绍,目前她正准备探索“高标准农田+现代化设施+科研单位”的运作模式,最大限度用好“良田”。

  在乐昌,为了确保高标农田“粮用”,除了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发展稻菜轮作等模式外,还探索了稻渔共生模式。

  2020年,在乐昌市梅花镇深塘村,乐昌市百臻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的“鱼稻山泉米”,市场价达20元/斤左右,可为农户带来近1万元/亩的年产值,“禾花鱼”则供不应求,价格维持在70元/斤左右。利用冬天田地的闲置时间种植糯小麦,将地块利用最大化的同时每亩地还能再为农户增收6000元/年。

  “通过稻渔共生模式,既保障了粮食生产,又大幅提升了农户生产效益。”罗东介绍,截至2020年,乐昌市稻鱼共生模式已发展到14000多亩,遍布坪石、云岩、三溪、九峰及廊田等镇。

  “一方面,我们积极向农民宣讲国家禁止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的有关政策法规,引导农民发展粮食生产;一方面加强粮食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提升种粮效益,从而增强农户种粮积极性。”朱光仁介绍。

  “管”字为芯,

  确保高标农田持续发挥效益

  “三分建、七分管”。高标准农田作为国家投入巨资建设的一项农业基础设施,要想完美实现项目建设初衷,除了建好、用好,更要管护好高标准农田。

  然而,由于制度、资金等各种问题,高标农田管护一直是全省乃至全国高标农田建设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但在韶关,记者见到多处10年前建设的高标水渠,仍然设施完好,水流潺潺。

  “高标设施管护也要靠群众的力量”。罗东介绍,为了高标农田设施持久发挥效益,乐昌按照“谁使用、谁管护,谁受益、谁管护”的原则,充分发挥广大农民朋友管护的积极性,并引导土地流转,做好管护工作。

  “要想农户有积极性管护,那就必须在项目规划时问需于民,让高标农田变成‘富民田’。”乐昌市农田综合开发服务中心主任骆灵刚说,为此,他们每个高标项目敲定前,总要多次来到村民当中收集意见,一起商量项目规划、选址、设计、施工等问题。充分倾听村民的意见后,村民对接下来的高标工程建和管护方面都全力参与和支持。

  记者在韶关采访时,多位村委会干部也告诉记者,他们村的高标农田项目管护,都是村民自发组织,每年不定期进行清淤、除草等工作。

  “村民有这种自发行为,是因为很多村民真实享受到高标项目带来的农事便利、地租升值及粮食增产等多种好处。”在乐昌建有多个种植基地的广东润粮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毅坦言,高标农田设施对农业生产非常重要,因此和其他村民一样,他的每块种植基地,都会指定员工负责高标设施维护。

  在建管并重作用下,韶关的高标准农田可谓“建一片、成一片;高效利用一片、惠民富民一片”,把高标农田建设真正打造成立民生和民心工程。

  据介绍,目前韶关市正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进一步推进,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重点,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打造美丽乡村、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休闲农业,实现产业与项目相结合,生态与项目相结合,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带动农民增收充分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牵引作用。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