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 理念先行
今天是我国首个“防灾减灾日”。我国是自然灾害频发国家,世界上100余种自然灾害,除了活火山,我国几乎全有。如何积极防御,科学减灾,记者日前走访了国家减灾委和中国农大的权威专家,倾听他们对防灾减灾的见解———
防灾减灾 理念先行
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从占GDP的20%降至2%左右
“洪涝、干旱、地震、台风风暴潮是我国最常见的几种自然灾害,”中国科学院减灾中心主任、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昂生教授对记者说,“解放初期,我们是以防洪抗旱为主,当时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到GDP的20%左右,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到上世纪70年代,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降到10%左右,90年代降至3%-6%,21世纪以来平均降到2%左右。”
王昂生说:“在美国和日本,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千分之三左右,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差距,但是在发展中国家中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了!尤其是在防洪、抗旱、地震等方面的防灾减灾措施,中国的经验对许多发展中国家有借鉴意义。”
“1989年,中国政府响应联合国减灾十年倡议成立了国家级委员会———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在此之前,防灾都是各部门分头行动,比如,水利部管水灾,地震部门管地震灾害,海洋部门管海洋灾害等等。但是,很多大的灾害不是一个部门能够防治的,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与协作,需要政府的整体行动。所以,这样一个部际协调机构就形成了。”作为这段历史的全程参与者,王昂生体会颇深。
正是由于中国在减灾工作上的积极努力,1998年,联合国在日内瓦总部向时任中国民政部部长的多吉才让和王昂生颁发了世界防灾减灾最高奖———联合国灾害防御奖。
2000年,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更名为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2005年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国家减灾委主任由国务院领导担任,其成员由国务院有关部委(局)、军队、科研部门和非政府组织等30余个单位组成,最多时有40多个组成部门。
农业减灾要利用农作物自身特点趋利避害
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受自然因素影响最大的产业,农业领域的防灾减灾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北京减灾协会常务理事郑大玮向记者介绍:“从致灾因素角度,可将农业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生态环境灾害、土壤灾害、海洋灾害等。其中,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最为严重。”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异常发生,我国农业气象灾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据农业部农情调度,因气象灾害2004年损失粮食610亿斤,2005年损失690亿斤,2006年损失894亿斤,2007年损失1079亿斤。
“在全国范围内,对农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的是旱灾,经济损失最大的是洪涝和沿海台风。1949年以来我国平均每年受灾面积4.6亿亩,其中旱灾就占62%。其中,三年困难时期(1959~1962年)的持续干旱是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人口非正常下降的直接原因。”郑大玮告诉记者。
郑大玮认为,科学减灾要充分利用农作物本身的适应能力,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农业生产中要趋利避害,有时要‘躲’,有时要变害为利,通过作物、品种的合理布局,调整种植结构,改变播种期、移栽期等方法趋利避害。比如,容易发生洪涝的地区可以改种水稻;在干旱的情况下,改变播种方式,增强抵抗能力。”
在农业领域,灾害还分为突发型和累积型,郑大玮认为:“累积型灾害要格外引起注意,如干旱、涝、病虫害、冷害、冻害等,这些灾害都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一段时间的积累。所以要加大监测和预警力度,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如病虫害,发生初期的防治成本很低,一旦蔓延之后防治成本极大。”据统计,我国病虫害造成的潜在损失率粮食为5%,棉花为24%,蔬菜和水果为20%~30%。为此,农业部制定了“防重于治”和“综合防治”的方针,建立了全国性的作物生物灾害测报和防治网,取得了显著的减灾效益。
在郑大玮看来,提升农业科研水平也至关重要,“过去农业科研多是针对正常条件开展的,针对反常情况下的研究不够,今年干旱也暴露了这个问题。与此同时,还要向农民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据了解,我国已经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1998-2010年),计划到2010年基本建成系统化的农业防灾抗灾体系,使农业生产遭受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率比目前减少50%左右;在大江大河减灾骨干工程建设的同时,提高广大农业生产地区和乡镇企业所在地区的整体减灾能力。
建立现代防灾减灾新体系打造一支常备的减灾队伍
郑大玮告诉记者:“2003年非典后,国家将防灾减灾的体制机制建设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应对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我国目前已经建立了‘一案三制’,即应急预案、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
而被称为“现代减灾理念”第一人的王昂生,他的减灾理念却萌生于30余年前。“1975年8月份河南发大水,造成两个大水库崩塌,死伤惨重,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当时很多人认为大灾大难难以防治,我却想,没有防灾减灾的理念,灾害面前永远是被动。”
为此,王昂生提出用现代科技防灾减灾。“灾害是可以被人们了解和预测的,任何大灾难来临之前,自然界都会向人类透露出信息,问题是我们能否抓住这些信息,比如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等等。所以,要用现代科技捕获这些信息,找到它的规律,找出防治的办法,防灾减灾。”
在王昂生的理念里,防灾减灾新体系包括三个部分:行政规划、科技力量和人才培养,而理顺条块分割,统一机构是最重要的一环。
“中国应考虑成立‘灾害应急部’,将有关灾害的部门纳入,联网形成中央灾害信息系统,与各省市联网形成国家灾情信息管理系统;充分应用国家通信、卫星及遥感共用系统,汇集与灾害相关的气象、海洋、水文,地震、遥感、灾情等诸多资料或信息;开展重大灾害的预测评估、辅助决策和紧急救援等工作,形成现代综合减灾系统。”王昂生在许多场合提出他的观点。
“中国根据具体灾种设立具体防灾部门,但缺乏一个超越各部门之上的综合防灾机构。尽管形式上,国家减灾委员会由30多个部委成员参加,但它主要是一个协调机制,挂靠在民政部,不是一个常设机构。”郑大玮也持同样看法。
王昂生建议:“目前,与减灾有关的部门人员,从中央到地方有好几十万人,我们应该把这几十万人集中起来,组成一张大的减灾网。而这几十万人不能像现在这样只考虑某一个灾害,而要考虑所有的灾害。平时要对他们进行训练,将其打造成一支常备的减灾队伍,当灾难发生的时候能够很快启动。”
在人才培养方面,郑大玮提出建立防灾减灾专门学科,“比如,农业院校可以设置农业灾害保险、减灾技术等学科。通过学科建设,可以系统地对我国灾害发生规律进行研究和分区,并通过科学的统计类比和模拟试验,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灾害类型和发生程度,设计科学合理的抗灾制度及防灾减灾技术路线,为有效地组织防灾、抗灾、灾后生产自救等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