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春茶产销情况
茶叶是安徽省的重要经济作物,自进入2000年以来,同全国茶叶形势一样,安徽省茶叶生产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2004年全省茶叶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达5.57万吨,产值13亿元,其中名优茶1.87万吨,产值9.17亿元,出口1.74万吨,均较上年增9.86%、16.9%、6.25%、21.45%和6.0%。自2001年起,经过几年努力,全省茶园经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三类认证的面积已达103万亩,占全省茶园总面积的60%,2005年有望达到80%。
一、2005年春茶基本情况
据到5月上旬统计分析,2005年春茶总产量达2.9万吨左右,与上年比略减,产值10亿元,与上年比略增,名优茶1.25万吨,与上年比减少10%左右,均价增加近15%,产值可达7.5亿元,略增。
(一)生产特点
1、开园普遍推迟。由于2—3月份的长期低温影响,全省茶园开采期普遍推迟15—20天。3月10日—11日皖南山区还下了雪,致使部分早茶品种新发茶芽遭受了冻害。
2、高档名优茶减产。开园推迟及4月中下旬气温的快速回升,致使今年春茶的高档名优茶产量有所减少,普遍反映减少量达10%以上。
3、春茶总产量略减。全省分析,春茶以单纯名优茶生产为主的部分山区茶园产量减少在10%以上,个别地方甚至达20%。但生产上采取前期名优茶,中后期大宗茶生产的大部分山区、丘陵区茶园,产量不减,像宣郎广地区一些大型茶场产量还略增。全省春茶总产量估计与去年基本持平或略减。
4、春茶总产值略增。据各地反映,今年春茶上市后,价格普遍上升10%以上,黄山、宣城、六安等地反映上升20—30%,中后期的大宗茶价格也呈同样趋势,茶叶价格继续了去年以来的上升态势,预计全省春茶总产值达10亿元,其中名优茶产值7.5亿元,均较去年略增。
全省春茶销售形势良好,总体情况比预期的要好。预计全年茶叶产销形势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产量、产值会有一个小辐的增长。
(二)各地茶叶工作呈现几个新特点
1、重视程度提高。继省政府将茶业列为全省农业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加以规划后,各主产市、县纷纷修定原有规划,提出新的发展目标。去冬新春,黄山市组织力量并聘请了安徽农业大学专家编制了(2004-2010年)新的发展规划;以企业为主体,组建了市级茶叶行业协会;落实了市级专项发展资金;提出了以品牌创建、龙头企业建设、无性系良种繁育推广及宣传、培训配套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发展目标任务,力争2010年茶园亩产值、茶农人均茶叶收入均增3倍,真正使茶业成为山区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按此规划,每年该市各级财政资金用于专项茶叶发展用途的将达800万元,是过去从来没有过的。
2、真抓实干。针对我省茶园零星分散、单产低、效益差的主要问题,大别山区的岳西县、桐城市,皖南山区的石台县、歙县等地,把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强调了集中成片,规模化种植,制定了具体的鼓励扶持政策。革命老区、国家贫困县岳西县继去年发展了近300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后,去冬今春又集中发展了13000余亩新茶园,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10000亩,投入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平均每亩扶持茶农近千元,创下安徽省茶园发展和扶持之最。这几个县近两年发展了近2.5万亩无性系茶园,是过去全省数年发展才可达到的。为全省的茶园改良工作树立了榜样。
3、促销有力。今春以茶交会等形式的茶事活动成为安徽农产品宣传促销中的主旋律,形式多、范围广、层次高是今年的特点,整个4月份和5月上旬省内外活动不断。黄山市今年还首次单独组团赴上海办展,和销地的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了联系,签定了协议,省内的各大媒体纷纷加盟,推波助澜,营造了一个有利的销售宣传氛围。皖西南地区最大的茶叶专业销售市场霍山绿都商城也正式启动,形成了皖南屯溪的莲花茶市和祁门县的金东大市场、沿江峨桥茶市、皖西南霍山绿都商城三足鼎立态势,以此为龙头的产地市场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
4、特色名茶走俏。经过几年的市场推介宣传,今年春茶中具有地方特色和品质特色的名茶市场走俏,除了拥有上海吉尼斯记录的华山牌华山银毫、芳生牌系列特型名茶等新创名茶继续走俏外,六安瓜片、太平猴魁、黄山毛峰、涌溪火青等传统名茶的市场认知度也快速回升,价格上涨均在50%以上,使产地的茶农和企业效益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一些有品牌的名茶生产经营企业,如漕溪牌黄山毛峰、猴坑牌太平猴魁、安态牌六安瓜片等,产品供不应求。太平猴魁主产地的黄山区三合村农民人均茶叶收入数万元。为茶农依靠茶叶增收致富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二、存在的问题与发展对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省今年春茶生产中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从生产角度看,一是采工问题,普遍反映寻找困难,成本上升,造成鲜叶采不下来或采下来质量不高;二是无性系良种引进还是有些盲目,不少当前热推的早芽品种抗性差;三是对中小茶叶加工企业的扶持少,贷款难,生产流动资金缺乏,影响生产和鲜叶市场的发展。从宏观角度看,主要是政府的支持重视仍流于口头和表面形式上,产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产业自身和农民自主力量为主的局面没有什么根本改变,大的项目建设及活动仍依靠中央部委的支持。
(二)发展对策
从我省来说,要取得进一步发展关键是要明确发展思路和打好基础。
1、明确思路。一是在适宜区要逐步确定一业为主,向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发展;二是注重茶叶生产加工企业群的培育,重视对农民创业者的扶持;三是积极推进农民合作组织建设步伐;四是在继续坚持发展名优茶生产的前提下,突出地域特色、品质特色名茶的发展、壮大,打造地方品牌。
2、打牢基础。
一是发展高规格基地,发展以无性系良种为主,集中成规模,并提高老茶园改造质量;二是加速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加速认证、认定步伐,并逐步提高档次,注重巩固;三是建立并完善市场体系建设,仓储、检测等设施建设;四是继续加大宣传力度,打造相对稳定的宣传平台,推出有安徽特色的品牌化宣传活动等。相关新闻
- 全省首条全自动茶叶生产线投产 2010-04-28
- 临翔区:春雨过后采茶忙 2010-04-07
- 2009年龙陵县茶叶产业完成情况 2009-11-30
- 绿茶品种“变身”红茶工艺获院士肯定 2009-11-12
- 竹溪县倾力发展茶叶生产 2009-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