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茶叶生产

江西春茶生产形势汇报

日期: 2005-06-15 11:32 作者: 来源:江西省农业厅经济作物局 【字体: 打印本页

  春茶结束,从我省各主产茶县所获的信息可以看到,今年茶叶生产的形势要好于前几年。全省茶园基本稳定在72万余亩,春茶产量比去年同期略有增加,初步统计达1.16万吨,其中机制辅助加工的名优茶产量达0.22万吨。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内销市场销量增加,消费档次提高,名优茶市场仍持续坚挺,价格稳中有升,茶农收入有所提高,同时也促进了茶叶质量提高,绿色食品和有机茶正逐渐成为主流产品,深度加工稳步推进。据初步了解红茶出口订单有所增加,出口均价上扬,外销绿茶订单了有较大的提高。

  一、今年春茶生产的特点

  (一)采摘时间推迟,洪峰现象明显

  今年我省冬季气温前期偏高,后期偏低,尤其是早春气温较低,在三月中旬出现明显的降温过程,致使像乌牛早、白毫早等早芽种部分受冻,致使特早芽和中芽品种间萌芽时间基本接近,春茶采摘期比前几年推迟近半个月的时间。寒潮过后,在3月底和4月初,气温回升较快,茶芽萌发迅速,在短短的几天时间里,不少中芽种茶芽就达二、三叶的标准,高档茶生产时间短,高档茶原料采摘用工紧张,优质茶和大宗茶产量集中,出现明显的春茶“洪峰”现象。

  (二)高档名优茶略减,机制优质茶量增

  由于以上原因,加之日产量的提高,受生产能力和制茶工的限制,今年的高档手工名优茶产量和质量都有所降低,高档手工名优茶约600吨,因今年春茶茶芽萌发整齐,且在4月上中旬出现降温天气,有利机制优质茶的采制,从而机制优质茶质高量增,整体品质较往年有所提高。

  (三)采制成本增加,茶叶价格上扬

  随着近年山区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加,不少茶区出现采摘用工的困难,尤其是高档名优茶的打摘,时间短,要求高,采工一般都不太愿采。今年在采摘高档名优茶高峰期,一芽1叶初展每公斤鲜叶采摘成本就达30—40元,一芽2叶每公斤鲜叶采摘成本也达20—30元。同时熟练的制茶工也十分紧张,虽然制茶能手的日收入并不低,但由于制茶时间短,总的收入不如外出打工,所以外出打工者也不会因短时间的高薪返回家乡参与制茶。

  由于今年茶叶市场的拉动和采制成本的提高,茶叶价格相对前两年有较大的攀升,初步调查,我省的遂川县狗牯茶通过茶王赛的拉动,整体茶叶价格比去年提高了20%,婺源县的茶价也比去年提升了15%以上。

  (四)茶农生产热情高涨,茶叶市场前景看好

  随着茶叶市场的复苏,名优茶市场的坚挺以及农林特产税的减免,茶区茶农种茶能得到更大的回报,加之一些主产茶县加大了对茶产业的投入,对发展新茶园实施了部分良种茶苗补贴政策,茶园向山区梯度转移加快,一些生态条件好的山区成了开发新茶园的热点。丘陵茶园逐渐退缩,生态条件好的山区茶业正在快速兴起。如我省的修水和婺源县政府都加大了这方面的力度,如修水县对在山区开发新茶园,制定了每亩补贴500元的优惠政策,去年全县新开发山区茶园7000余亩,茶园整体改造也得到逐步推进。

  二、当前茶产业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

  1、开拓力度不够,市场建设相当落后

  江西茶叶近些年发展缓慢原因主要还是在市场的开拓方面没有推动力,省茶叶进出口没有开拓更大的国际茶叶市场,而且是随着老的经营骨干的陆续离退,客户群明显减少,出口茶没有形成江西自身的特色,国际茶市场好的时候,到周边产茶省市到处找廉价货源,忽视了江西茶自身的特点,从而导致赣茶在国际茶市场的萎缩。与周边产茶省市相比,江西茶市场的建设也是最落后的,到目前,江西还没有一个颇具规模的茶叶市场和集散地。唐朝白居易就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卖茶去”之诗句,而如今在江西却难见到这样的茶叶集散地了。

  2、茶龙头拉动能力较弱,经营规模小

  随着茶叶体制的改革,江西茶叶几个龙头企业都相继改制,改制后的茶企业由于资金不足和经营水平有限,与茶叶生产的结合能力松散,茶产业仍处于无序的竞争状态,茶叶效益难以得到提升。茶叶生产经营方式主要是家庭茶园、专业大户和股份制茶园,且以家庭茶园为主,一般面积为10—50亩,单元规模不大,有很多农民的科技素质不高,生产管理参差不齐,普遍较为粗放。由于经营规模小,茶农多而分散,技术普及和推广难度较大。茶园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农药、肥料的不合理施用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农药、肥料的浪费和劳力工时的浪费,增加了成本。

  3、品种结构与布局不够合理

  江西茶树无性系品种面积8.6万亩,约占茶园总面积的12%,无性系良种占有率相对还较少,且规模栽培也不大。在老茶区大多还是保持以种子直播的群体种茶园为主。主栽的茶叶品种仍是当地群体种和20年前引进的福鼎大白茶,部分新的无性系茶树品种如白毫早、平阳特早等还刚刚进入投产阶段。早、中、晚品种的结构还尚需调整。

  在茶类结构上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以炒青绿茶为主,近两年随着浙江茶农到江西承包,珠茶开始占相当大的比例,约占全省茶产量的15%。工夫红茶近年连续退缩,2004年全省红茶产量约1800吨,约占茶总产量的10%。

  4、采制机械落后,茶机配套不全

  今年春茶出现了明显的制茶“洪峰”现象,从而也更显现出了我省不少茶区制茶机械落后的局面。不少老茶区的茶机都还是上世纪70—80年代的产品,加之茶产业体制的改革,过去一些较大规模的集体茶叶生产形式向个体或股份制转变,制茶设备的更新却没能及时跟上,国家又没有对购买茶机的补贴政策,致使加工能力明显跟不上市场复苏后茶叶生产的要求。

  5、科技含量不高,无公害标准化生产仍处起步阶段

  江西无公害茶叶标准化生产刚刚开始布点示范,目前上报的30万亩无公害茶园,大多是低水平的管理模式。部分地区在新建茶园时,对水土保持不够重视,建园过程的水土流失较为严重。部分丘陵连片茶园的病虫害防治缺乏科学性,过分依赖农药,造成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增加生产成本。

  (二)发展对策:

  1、培育壮大龙头茶叶企业,提高茶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

  经过这些年的经营体制改革,我省的茶龙头企业大多改制为股份制,开始形成了较稳定的产业龙头格局。但目前我省这些茶龙头企业资本都相对较小,抗市场风险的能力也比较弱,所以我省要求主产茶县在一县一品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壮大目前有实力的茶龙头企业,从而带动整个茶产业的大发展。

  2、推进产业化经营,形成茶产业的经济共同体

  江西茶叶产业化经营的方向是龙头公司或茶业协会+基地+茶农的经营方式,使公司或茶协与茶农形成利益共享关系,建议制定有关政策使公司或茶协成为产业龙头,并与产业的各环节形成利益共同体。

  3、科学管理,提高名优茶比例,创最佳经济效益

  要把我省茶叶推向大市场,求得大发展,必须继续依靠科技,坚持多品种经营,开发绿色食品和有机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资源。对丘陵茶区,重点开发以“早”抢先的名茶产品,提升茶叶价格,同时发挥丘陵茶园产量高的优势,实行多茶类加工,建立稳固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通过提高名优茶比重,显著提高种茶效益,增加茶农收入。一要大力引进茶树新品种,重点引进和推广龙井43、白毫早、迎霜、乌龙、铁观音等优良茶树品种。同时对茶树老、产量低的茶园进行低改。二要切实提高茶叶产品质量。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比赛等形式,大力推广精品名茶的先进加工技术,规范加工程序,严格加工要求,培训出一批炒茶能手,有效保障名优茶品质能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三要充分发挥名牌效应,在利用现有品牌升值增效的同时,紧紧围绕市场需求,依靠科技不断研制开发适销对路的新品牌和“名、特、优、新”产品,重点引进开发青茶(乌龙茶、铁观音)、保健茶等系列产品。

  4、培植一县一品的品牌格局,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拓展市场

  品牌是产品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从事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利用我省多山和“高山出好茶”的有利条件,一要在重点产茶县对茶农的名优茶实行“四个统一”,即制订产品质量统一标准、统一生产工艺、统一包装、统一封签,确保名茶品质,提高名茶的市场地位。二要对茶园病虫防治、茶树修剪、茶叶采摘采用机械化作业。三要组织推广名优茶机械加工技术,通过机械生产加工,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名茶生产上规模,上档次,上效益,改变名优茶主要靠手工加工的格局,提高制作水平和茶叶生产效率,同时能改善茶农生产条件,留住农民就地劳务创收,缓解茶叶季节性生产劳力紧张问题。四要千方百计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各类流通组织尤其是民间流通组织,引导和支持农民、工商企业、下岗职工及机关单位分流人员,积极参与茶叶流通,使名茶生产做到能生产能销售,提高经济效益。

  5、注重茶叶食品安全,促使全省茶园向绿色、有机茶与无公害基地转变

  要实现我省茶叶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快发展无公害茶叶生产。一要对现有茶园进行科学管理,全面推广无公害茶园建设。要立足于茶叶

产业发展长远之计,实施无公害、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标准化生产管理,使全省茶园均过渡到无公害茶或有机茶绿色食品茶的基地,将基地建成“有良好生态环境,有技术规程,有质量标准,有营销载体”的“四有”标准化示范基地。二要建立各项管理制度,促进茶叶标准化实施。加强监管力度,重点抓好产品质量体系建设,实行源头监管,全面禁止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禁止使用化学肥料,加强基地环境保护和检查。三要多形式开展标准推广培训,为无公害茶叶生产提供技术支撑。通过标准推广培训,使广大茶叶生产者和经营者都掌握无公害茶生产技术,提高标准化生产技术到位率和从业人员的素质与技能。四要建立产品质量管理办法和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对龙头企业、规模企业推行内部考核管理,确保产品安全优质;对以市场+经营户+基地(农户)的经营企业,通过对经营户销售行为加强监督,运用市场管理制度,加强产品控管检测,禁止不合格茶叶产品进入市场,培育绿色、有机茶的知名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