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发展茶叶生产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做强做优云南茶叶产业

日期: 2005-06-15 11:19 作者: 来源:云南省农业厅种植业管理处 【字体: 打印本页

  一、基本情况

  云南是中国的产茶大省之一,茶叶生产在云南农业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2004年全省茶园面积达287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26万亩,居全国第一位;茶叶产量达9.51万吨,仅次于福建、浙江,居全国第三位;茶叶总产值约4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19亿元,二、三产业产值21亿元。

  二、春茶生产情况及特点

  今年各地认真贯彻全省茶叶工作会议精神,紧紧把握市场方向,创新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茶叶产业发展。由于各项措施及时落实到位,春茶开局良好,实现产量产值双丰收。据我厅统计,目前我省茶叶种植面积达288万亩,开采面积230万亩,开采面积比上年增加4万亩,增长2%。截止5月12日,全省春茶产量达4.21万吨,同比增加0.48万吨,增长12.9%;农业产值达7亿元,同比增加1.8亿元,增长37%。其中名优茶产量达6197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58.7吨,增长18.3%;产值达1.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0.5亿元,增长40%。今年春茶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由于今年春茶前期雨水较多,加之,投产面积增加4万亩左右,因此,今年春茶增幅较大。

  二是云南传统产品普洱茶、沱茶和滇红茶产量大幅增加,预计达9500吨,同比增1000吨,增10%。

  二是茶叶质量普遍提高,高、中、低档茶叶质量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特别是中、高档茶质量进一步提高。

  四是春茶价格猛涨,农民增收。近年来,由于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等显著的保健功能,形成了普洱茶热销的局势,加之,福建、浙江两省茶叶遭受春季低温冻害影响,随着2005年春茶的上市,省外茶商特别是普洱茶主要消费区广东、香港等地的茶叶商贩到云南茶叶主产区大量收购茶叶,促使春茶价格上涨,农民增收。

  三、今年茶叶形势预测

  预计全年茶叶产量10万吨左右,比去年增0.5万吨,增5%,茶叶总产值45亿元左右,增5亿元。其中,农业产值21亿元,增2亿元;二、三产业产值24亿元, 增3亿元。

  四、当前茶叶产销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

  (一)存在问题

  1、种植管理水平粗放,经济效益低下。我省茶园面积虽居全国首位,但低产茶园所占比重大,种植水平和经济效益低下。全省现有低产茶园100万亩,平均亩产不到30千克;良种化程度低,无公害有机茶种植面积仅占茶园总面积9.4%;茶园机械化水平低,机械化修剪面积不足10万亩,仅占总面积的3%,机械化采茶、耕作等基本是空白,较低的机械化水平使降低原料成本极为困难;名优茶产量少,仅占总产量14.4%。

  2、加工设备落后,品牌影响力小。我省主产茶区大多数初、精制茶厂生产设备还处于上世纪70年代水平,部分企业加工设备陈旧,科技含量低,品牌多、乱、杂,缺乏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品牌,对普洱茶、滇红茶、下关沱茶等传统名优品牌的开发,缺乏力度,产业化水平低,尚未形成真正的品牌优势。

  3、企业普遍规模不大,实力不强。我省虽有茶叶初制所3000多个,有独立法人茶叶企业300多个,但中小企业约占98%,大型企业屈指可数,全省3500家茶厂,年均加工量不足30吨。茶叶年产量1000吨以上的企业有33家,2000吨以上的企业有8家,3000吨以上的企业有3家。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小,自我发展能力弱,对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

  4、市场培育滞后,无序竞争突出。我省茶叶专业市场建设缓慢,专业营销机构和人员匮乏,已建成的茶叶市场大部分档次较低,规模较小,局限于批发零售,企业之间竞相压价,无序竞争现象突出,影响了云茶销售信誉和出口。我省无公害茶叶产品申报及认证工作滞后,力度不够。

  5、科技支撑体系薄弱。由于茶叶科研单位受研究经费短缺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成果极不理想。科技推广能力不强,绝大部分重点产茶县没有茶叶科技推广机构,没有茶叶科技人员,现有的茶叶科技难以得到广泛推广,2004年无性系良种茶园推广种植面积仅达到57.6万亩,仅占茶园总面积的2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与其他产茶大国相比差距更大,例如,肯尼亚为100%,斯里兰卡55%,印度35%。

  6、管理体制不顺,支撑力量不强。茶叶的种植、加工、品牌、营销脱节,即便是种植环节,也有多头管理的现象。缺乏全面推进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支撑体系,投入严重不足,特别是对设备更新改造的资金投入不足,多渠道投入的态势尚未形成。这些问题与云南茶叶产业所应具有的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符,与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极不适应,必须采取坚决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发展对策

  2005年2月下旬由省政府召开的全省茶叶工作会上明确提出:到2007年,全省茶园面积保持在300万亩左右,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00万亩,茶叶采摘面积达到260万亩,产量达到13万吨,出口创汇达到7000万美元,茶叶总产值达到70亿元,其中茶叶农业产值达到30亿元,二、三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到2010年,无性系良种茶园面积达到150万亩,投产面积280万亩,茶叶总产15万吨,出口5万吨。全省茶叶总产值达到100亿元,出口创汇达到1亿美元。要实现上述目标,主要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打牢种植基础。种植是茶产业发展的基础。只有种植水平不断提高,提供优质原料的能力不断增强,最终产品的品质才有保证,产业发展才有源头和希望。云南茶叶虽然种植面积不小,但仍不能掉以轻心。要进一步打牢茶叶种植基础,提高茶叶原料生产水平,尽快改变面积大、单产低、覆盖广、效益差的局面。一是要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和良种推广的力度,尽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茶园,提高茶叶的单产、质量和亩产值。二是要根据《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在稳定现有300万亩茶园面积的基础上,按照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商品化发展的要求,调整和优化茶叶种植的区域结构和生产布局。按照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突出重点、择优发展的原则,加大对年产量大和发展潜力大的高产优质茶叶产区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茶叶种植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三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扩大有效灌溉面积,提高茶园水利化程度,为提升茶叶的产量和质量提供保障。省、市、县计划、财政、水利、农业、扶贫等部门应按支持优势产业发展、服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对改造茶园灌溉面积、提高茶叶生产能力有积极性的企业应优先给予必要的扶持。四是要加强机械化茶园建设,积极探索机械平摘修剪技术的试验示范,增强综合生产能力。五是要加强古茶树资源的保护管理,充分认识有效保护,对促进古茶树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提升其商业价值的作用。六是结合我省实际,采取“政府扶持、企业运作、茶农所有、集中连片、分户经营”的形式,通过各种方式筹集资金,以生态标志茶的生产为标准,加大良种推广力度,加快有机茶、无性系良种茶、无公害茶等高产优质生态茶叶的基地建设,进一步树立云茶“绿色”、“生态”品牌形象,打破发达国家“绿色壁垒”,扩大茶叶出口创汇,促进茶叶产业优化升级。

  2、突破加工环节。要实现茶叶产业健康稳步发展,突破加工是关键,加工也是最大的薄弱环节。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是茶叶加工要从初制所抓起,要集中力量择优扶持一批产品质量过硬的初制所,坚决取缔加工条件差、管理粗放、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造成资源浪费的初制所。加快建立茶叶初制所认证体系的步伐,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严格市场准入门槛,严格控制生产和包装过程中有害物质的污染,提高优质原料生产能力,尽快扭转初制所泛滥、无序竞争、抢夺原料、竞相压价的局面。二是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加大力度,选择加工基础较好的企业,支持他们引进先进设备,淘汰和改造陈旧落后的加工设备,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全面提升茶叶企业的科技含量、生产能力、生产规模和加工水平,建设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促进规模经营,实现生产标准化、产品规格化。三是要充分发挥云南茶叶的品质优势,应用高科技手段,加强茶叶新产品开发和深加工,积极开发袋泡茶、茶饮料、茶多酚等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我省茶叶附加值和竞争力

  3、打造云茶品牌。云南茶叶附加值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牌不优、不强,市场知名度不高。目前,全省茶叶花色品种上百个,品牌多、乱、杂,全国性知名品牌却不多,尤其是缺乏具有高知名度、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要使云南的茶品牌符合云南的茶文化,突出云茶特色,关键是要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意识,加快原产地保护标志的推广,努力叫响云南主要茶叶经营企业的商标和商号,尽快形成云南茶叶的名茶、名地、名牌等完整品牌系列,在品牌打造上下大功夫。通过重点开发并全力打造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三大品牌形象,不断提高知名度,发展壮大三大品牌,带动全省茶叶产业的发展。另外,还要高度重视滇绿茶知名品牌的培育和建设,提高滇绿茶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

  4、加强市场营销。进一步巩固和做大国内西部省区市场,这是云南茶叶的传统市场;要大力拓展东部省区市场,特别是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对云南茶叶的认知程度高,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多种促销方式,扩大云茶知名度;要加大外销市场的工作力度,努力恢复东欧市场,在东欧重新确立云南茶叶的地位;要全力开拓港、台、日、韩及北美、欧盟市场,由于普洱茶的影响,云南茶叶在这些地方的地位日益提升,要在扩大普洱茶销售的同时,把云南茶叶的其他产品也带过去,扩大茶叶销售,增加出口创汇。鼓励茶叶进口国的企业到云南投资进行茶叶生产、研发、加工和贸易,构筑云南茶叶走向国际市场的多元渠道,使云南茶叶更加贴近国际市场。

  5、深化企业改革。以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继续深化企业改革,加大企业改制、重组力度,搞活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通过积极吸引外来资金、技术及管理,鼓励私营企业、个人购买或重组现有茶叶企业和基地,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和股份制茶叶企业,推进中小茶叶企业向龙头骨干企业集中,一般产品向优势产品和名优品牌集中。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通过建立龙头企业评价指标体系来筛选评定一批龙头企业,打造联合舰队,集中力量扶持普洱茶、滇红茶、下关沱茶、滇绿茶等重点品牌生产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使其尽快做强做大,形成产业带动作用。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小、散、弱的茶叶企业进行整合,要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省外企业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我省茶叶企业改制重组,努力实现做大企业、做精品牌、做深加工、做广市场、做强产业的目标。

  6、加快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尽快建立云南各类茶叶的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认证认可体系,特别是要尽快建立云南普洱茶的标准体系、检测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指标和生产工艺,按照名优茶标准,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改变我省茶叶无标化生产的局面,并以标准化生产树立云南茶叶品牌形象。

  7、强化资金支持。为加大茶叶产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省政府打算从2005年到2007年,省政府将在原有支持力度不减的基础上,每年再增加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茶叶产业发展专项补助基金,重点用于普洱茶、滇红茶及下关沱茶等知名优势品牌企业的技术改造、产业升级等。各级政府特别是茶叶主产市县政府,更要积极主动地筹措资金,在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整合、市场营销等方面着力加大对茶叶产业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共同加快茶叶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进一步提高各地的茶叶综合生产能力。

  8、理顺管理体制。由省农业厅负责全省茶叶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的制定,统一管理全省茶叶种植,牵头协调茶叶生产加工、市场营销、科技推广、人才培训及茶叶产业扶持政策的贯彻实施。各主产区可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明确并统一茶叶管理部门,切实加强茶叶行业的管理工作。云南省茶叶协会及茶叶商会挂靠省农业厅管理,进一步发挥省茶叶行业协会和省茶叶商会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做好茶叶行业发展和市场营销的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为政府部门决策当好参谋。其他方面的茶叶中介组织,只要条件具备的,也要积极支持其发展。鼓励和支持州县两级茶叶经济合作组织的建设,做好产业协作、联合营销。鼓励和扶持茶农建立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各类专业合作社,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努力提高茶叶产销的组织化程度,使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和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相连接,不断增强茶农的自我发展能力。

  9、切实加强领导。省政府将建立由省级有关部门和茶叶主产州市政府组成的茶叶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研究解决我省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督促检查加快产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茶叶主产区的各级政府,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绩效考评奖励制度,锲而不舍地推进茶叶产业的发展,不断取得茶叶工作和茶叶产业发展的新突破;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合力,积极支持茶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省级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本部门的职责,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鼓励措施,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