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茶叶生产情况汇报
一、发展概况
甘肃省是我国茶叶生产的最北端区域之一,主要产区分布在陇南市文、武、康三县,该区域地处甘肃省东南部川、陕、甘三省交界处,海拔600~1200米的林缘地带。植被茂盛而水质洁净,日照短而多雾,气候温暖湿润,沙质土壤,有机质丰富,排水通畅,年降水800~1000毫米,土壤PH5.0~6.5,年均气温12~15℃、无霜期200~250天,≥10℃年积温3800~4500℃,无工矿企业“三废”的污染,生态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少有的几个生产优质绿色无污染茶叶的最佳区域之一,同时具备生产有机茶叶的条件。生长的茶叶因早春回温快,气候稳定而采收期长,内含物丰富,质翠嫩而香气清高,滋味醇厚,经久耐泡、已在省内外享有良好的声誉。尤其康县生产的龙神翠竹、阳坝银毫、龙井、阳坝毛尖等茶叶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和好评,其中“龙神翠竹”在2001年世界茶叶博览会上荣获银奖。因此,茶产业在促进当地农村脱贫致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该区域有宜茶面积20万亩,主要分布在文县、武都、康县18个乡镇、163个行政村。2001年,将茶叶确定为发展陇南经济的特色产业之一,并成立了陇南市茶叶产业开发领导小组,设立了办公室,多次召开产业开发工作会和现场办公会。使茶叶生产在近几年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粮食生产比较效益的降低和退耕还林优惠政策的实施,茶区群众对茶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种茶积极性空前高涨。对茶叶的自主投入也越来越多,县委县政府一把手亲自抓茶叶生产,2001、2002、2003年分别给茶叶产业投入400万元、500万元和800万元,这是我省茶叶生产上前所未有的,同时鼓励科技人员深入基层积极投身茶叶产业开发。截至目前,全省茶园面积已累计发展到8.53万亩,其中投产茶园3.25万亩,年产干茶807吨,茶叶总产值达3080万元,其中产春茶515吨,产值2140万元。全市现有中小型茶叶加工厂13个,个体茶叶加工户260户,有各类加工机械306台,康县已引进微波炉茶叶加工技术。
茶叶加工的主要品种有康县龙神茶厂加工的龙神系列龙神翠竹、龙神翠峰、龙神毛尖、龙神炒青;阳坝毛尖、阳坝炒青、阳坝银毫;武都的栗香毛尖、陇裕雀舌;文县的碧峰龙井、碧云龙井、龙池雀舌、御泽春等省内名优茶。产品除满足本市需求外,还远销兰州、甘南、宁夏、天水、定西、临夏以及北京、青海、新疆、四川等外省市场,年外销量达400吨以上。
二、我省这几年茶叶开发的主要成绩和经验。
一是面积增加快,2000年全市茶园面积仅有1.97万亩,目前发展到8.53万亩,五年增长4倍多,尤其2004年,势头更猛,从上到下认识明确,步调一致,抢抓退耕还茶优惠政策,比2003年净增3.64万亩。二是能人大户积极参加开发,除了党委政府千方百计支持茶农发展茶叶生产,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个体户和私营企业主,部分企事业单位也积极主动进入茶叶产业开发行列,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据调查,目前三个县参与茶叶产业开发的单位和个人有20多家,开发的茶园面积3000多亩。三是龙头企业已具雏形。通过政府引导、业主努力,三个产茶县都已初步形成了一些产加销一体化的茶叶生产销售企业,同时组建了陇南市“益通有机茶开发有限公司”,对促进茶叶上档次、提高效益起到很好的作用。另外,各县的茶叶加工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已创出品牌10多个,康县的龙神翠竹,获国际茶博会银奖。四是茶叶生产的科技水平逐步提高。茶树无性系良种的引进繁育和推广工作已全面起动。2001年以来三个产茶县分别从外地调进一些无性系良种茶苗,建起了新品种无性系示范园800亩,累计调茶苗480万株,自育扦插苗1500万株。市蔬果总站在康县阳坝镇老庄村建国家级茶树优良品种展示园一处,面积30亩,引进适制绿茶的中小叶品种龙井43号、龙井长叶、安吉白茶、早白尖5号、迎霜、鸠坑种、宜兴种、宁州种、黄山种、信阳种、祁门种、紫阳种共12个。五是无公害茶园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成效。康县无公害茶叶示范基地县2002年通过省农牧厅专家组的验收。文县3.6万亩茶园已取得绿色食品认证。武都也积极进行无公害茶叶的示范推广。康县龙神茶业有限公司、陇南市“益通有机茶开发公司”的部分产品已获得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开发中心的有机茶认证。六是茶叶人才培训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近几年全市通过各种形式共培训茶叶生产技术干部50多人,培训茶农1600人次。2002年选派30名茶区技术人员和生产大户赴黄山茶校进行为期一月的系统学习。2003年,又请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的两名专家来我省茶区现场培训和指导,文县近两年聘请浙江技师先后在主产茶区进行集中培训和现场示范、培训达1000人次,印发资料3000份。通过多次培训,茶园的管理水平普遍有所提高,低产茶园改造以每年0.3万亩的速度有计划的进行。
三、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科技含量不高。首先现投产茶园品种混杂,退化严重,同一片茶园鲜芽萌发时间不同,叶片颜色不一致,芽叶大小不等,所产的茶叶很难满足名优茶加工的需要;其次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滞后,全省投产茶园中仅有2640亩无性系良种茶园,只占茶园总面积的3.1%,和全国良种茶园比例20%的水平相比,差16.9个百分点。按照农业部的要求,2010年全国无性系茶树良种占有率要达到30%以上,2030年要基本实现无性系良种化,因此,我省在茶叶无性系良种推广工作上任务还很艰巨;再者,我省的茶园管理普遍粗放,低产茶园所占比例较大。面积的增加与管理水平和产量不同步,与效益更不同步。另外,无公害生产和标准化管理措施在大部分茶园也还没有全面落实。一些茶区的干部群众尽管从茶叶生产中已尝到了甜头,相当一些农户已通过茶叶生产脱贫致富,但茶粮间作的问题仍未解决好,致使病虫害发生后交叉感染,防治粮食作物病虫害时对茶园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仍然存在。严重影响茶叶质量,阻碍了无公害茶叶生产的进程。
2、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一是产业链不完善,产、加、销不配套,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基地与加工、营销脱节。关注加工营销,追求眼前利益的人多,注重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抓起的人少。其中最明显的问题是搞加工营销的收入高,而茶农收益少,既挫伤茶农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基地建设的质量和进度。造成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二是茶叶品牌多而杂,尤其是武都、文县许多经销商都注册了自己的商标。各自为阵分别印制自己的包装,致使品牌杂乱,质量参差不齐,价格不一,使外地消费者在选择我市茶叶产品时十分茫然。有的经销商甚至收购外地的廉价茶叶冒充陇南茶,扰乱销售市场,使本市的名优产品不能做到优质优价,甚至降低本市茶叶声誉。
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因市、县财政困难,在茶叶生产上的资金投入与产业开发的实际需求差距很大,尤其在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上,由于资金不足,发展步伐缓慢,近几年新建的4万多亩茶园,80%还是种子直播茶园。同时,由于缺少投入,茶叶加工设备陈旧,数量不足,加工机械得不到及时更新补充,也严重影响着茶叶开发步伐和效益的提高。
4、人才短缺。目前从事茶叶技术推广的科技人员数量相对较少,其中受过正规茶叶专业教育的人更少,与快速发展的需要及不适应,致使茶叶生产中的一些技术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
四、今后我省茶叶产业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一)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科技为支撑,以绿色茶和有机茶开发为目标,以无性系茶树良种繁殖推广为突破口,优化品种,优化品质,优化品牌,向基地建设、市场建设、标准化建设、产、加、销服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发展,突出龙头,壮大产业,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优势,实现陇南茶叶产业发展的新飞跃。
(二)发展目标。一是茶园面积要继续扩大,有规模才有效益。今后在宜茶区的18个乡镇、163个行政村,积极开展茶叶专业村,专业乡镇的建设活动,凡是适宜种茶的地块,一律退耕还茶,开荒种茶,到2008年,每年发展新茶园1万亩,使全市累计茶园面积达到12万亩。二是茶叶产量和质量效益要有明显的提高。要提高茶园管理水平,加大低产茶园改造的力度,提高茶叶产量和鲜叶品质;同时以推广、普及名优茶采摘、加工技术为突破口,千方百计提高春茶产量和质量;以扩大夏秋茶、中低档茶加工为基础,提高干茶产量。四年后,全省茶叶总产量达到3200吨,产值达到亿元以上。三是全面普及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大力扩展绿色茶和有机茶生产基地,到2008年,全省茶园全部实现无公害生产,使绿茶面积达到6万亩,有机茶面积达到2万亩。
(三)具体措施
1、加大茶树无性系良种繁殖的力度,加快茶园良种化建设的进程。
茶树无性系良种繁殖推广是我省茶叶发展生产优质茶的关键所在,是当务之急和治本之策,已有了良好的开端。要把此项技术尽快推开,2005年至2008年,每年落实600亩,出圃良种茶苗6000万株以上,即每年可新建茶园1万亩。同时下决心对老茶园更新换代,力争通过几年的努力,将其全部改植为无性系良种茶园。
2、全面推进茶叶的无公害生产。
无公害茶园建设上,我们要重点做好五件工作:一是在新建茶园不但从品种上把好关,更要从栽培技术上要把好肥料、农药关。二是对老茶园全面实行无公害化管理,将其尽快转换成无公害茶园。三是加强宣传无公害茶园专用肥和农药使用知识,制订相关的行政措施加以约束和推动,并设立茶叶专用肥料和农药的经销点。四是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好茶区的生态环境。五是积极开展有机茶的生产示范。建立有机茶示范园和制订生产技术标准,及早落实陇南有机茶的认证工作。
3、加快茶叶标准化建设步伐。
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有机茶、绿色、无公害茶等系列标准,并制定本省茶叶加工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标准生产。逐步建立和完善市茶叶质检中心,配套各县茶业企业自检设施,覆盖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检测网络。引进和推广生物农药代替高剧毒农药。鼓励茶农种养结合,多积农家肥、沤制绿肥,大力提倡和推广方便出料、四位一体的沼气池,尽量使用沼肥,少用或不用化肥。实行定期的茶叶卫生指标抽检制度,无论是名茶还是大宗茶,凡抽检不合格者,予以曝光,勒令停产整顿,并给以必要的经济处罚。加强环境保护、管护好现存的天然林资源。
4、加大科技培训和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
一要搞好现有科技人员的培训提高,和扩大茶农的技术培训范围,通过派出去学习和请专家来陇南讲学等多种方式,及时更新科技人员和广大茶农,有关领导的观念和知识,不断提高科技推广能力和水平。每年培训茶农5000人次以上。二要抓好适用技术的推广和低产茶园的改造,提高茶叶单位面积的产量和效益,通过重修剪,多施农家肥,对部分劣质茶园采取一次性挖掉、改植和重建无性系良种茶园的办法,力争在四年内使全省低产茶园全部得到改造。三是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充分引进现代高新技术在茶叶产业上的应用,大力推广茶园机械化管理,名茶机械化加工、名优茶的冷藏、茶树设施栽培等优质高效、节本的适用技术,提高亩产茶的效率和茶叶加工的营销效益。探索改造绿茶的加工工艺,提升质量档次和产品的升级换代,研究和开发茶叶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技术。
5、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全市茶叶产业化进程。
随着中国入世、世界市场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茶叶市场的竞争将变得越来越激烈,要想做大做强陇南的茶叶,使其在其它市场有一席之地,只有走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路子,就必须实现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专业化生产。因此,本着“高水平、大规模、专业化、外向型”的思路,按照大中型龙头企业为主、多家中小型企业为辅,多元启动,群体发展的原则,加快龙头企业的建设步伐。依托陇南茶叶总公司,统一茶叶品牌,统一茶叶质量,统一茶叶包装,统一茶叶价格,规范市场管理,以及产品营销工作。各县成立由茶叶科技单位、茶叶加企业及个体加工户控股的股分合作公司,形成公司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开发模式。
(四)保证措施
一是进一步提高茶区干部和群众的认识。陇南茶区日照不足、阴雨多湿,不适宜粮食生产,这已是明摆着的事实。这些地方如果抓住粮食生产不放,广种薄收,只能造成生态更加恶化,粮不够吃,钱不够花的结局。只有不失时机抓住退耕还林的大好机遇,走退耕兴茶之路,则群众的茶叶收入足以形成较好的粮食购买力,从而使群众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上很好地解决当地的生活问题。因此,不管今后国家退耕还林的政策变与不变,不管市场上粮食价格涨与不涨,都应“咬定青山不放松”,下决心在这些地区发展茶叶生产。二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茶叶生产县要形成县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良好氛围,及时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三是加大资金投入。要通过国家、集体、个人“三元”投入的途径,筹措茶叶开发资金,要充分利用国家对西部大开发的退耕还林的机遇,并通过对财政、扶贫、计划、科技等部门申报立项,争取国家的项目资金。甘肃省已将茶叶确定为全省的优势农产品,并编制了甘肃省茶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加大了投资和扶持开发力度。因此,建议农业部将甘肃陇南市的文县、康县、武都区纳入全国《茶叶优势区域发展规划》之列,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项目上的扶持。四是建立和开拓市场,在全省茶叶基地产量形成一定规模后,要在市所在地建设一个信息服务和质量监控功能齐全的现代化茶叶市场,使其成为省内乃至西北一流的茶叶集散中心。同时积极鼓励一批能人走出区外设点,建窗口、布网络,扩大影响,加快我省茶叶与大中城市市场的对接,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五是制订优惠政策。专门出台扶持茶叶生产的政策措施,对开发有机茶,开展良种繁育,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按面积给予补助。对能够促进茶叶产业开发的加工企业,市场建设等项目,建成投产后在一定时段内减免增值税和工商管理费,对龙头企业在贷款、项目资金上给予倾斜,在土地征用,供水供电、人才培训、新产品开发方面给予支持和优惠。六是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对茶区公路、水电、通讯、住宿服务等基础设施要从满足茶业开发、茶园观光、森林生态旅游等综合需要着眼,有计划地开展配套建设,使我省茶叶走退耕兴茶和以茶园观光为特色的生态旅游开发之路。七是营造开发氛围。通过电视、广播、报纸和举办一些有益的茶文化活动等形式以及召开茶叶审评会,广泛宣传陇南的茶叶开发优势,宣传茶叶系列产品,宣传当地秀美的自然风光,用精美优质的茶叶产品、清新秀美的生态茶园,丰富多彩的茶艺活动,吸引省内外消费者和茶商到陇南来,推进茶产业和茶文化的融合,以茶文化的传播来巩固培养扩大茶叶消费群体,才能实实在在振兴陇南茶产业,实现绿色经济强市,使陇南的山河更加美好,成为名符其实的陇上江南。
相关新闻
- 临翔区:春雨过后采茶忙 2010-04-07
- 2009年龙陵县茶叶产业完成情况 2009-11-30
- 今年我国茶叶生产有望再次实现增产增收 2009-04-21
- 昌宁县对农村党员进行茶叶生产技术培训 200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