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三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 农业英才风采录

打造中国热带农业品牌——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王庆煌

日期: 2014-06-25 14:16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王庆煌,男,1963年11月出生,广东兴宁人,汉族,中共党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曾荣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先进工作者、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荣誉称号。中共十六大、十七大代表。

  1984—2009年,王庆煌用25年的工作经历执著追求热作事业。他以创新精神,开创出一个年产值数亿元的热带香辛饮料新产业;他以精诚合作,取得了一批令人瞩目的热带农业科技创新新成果;他以淡泊名利的本色,成长为一名热带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

填补空白成功引种香草兰

  1984年,21岁的王庆煌刚从华南热带作物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简称香饮所),就牵头负责香草兰课题研究。

  香草兰是名贵的热带香料植物,被誉为“食品香料之王”。1961年,海南省从国外引进了香草兰。20多年过去了,引进的香草兰既不开花,也不结荚,更谈不上产品开发。王庆煌进入课题组时,香草兰的人工栽培及其配套技术研究一直是空白。当时国际市场商品干豆荚每公斤价格竟高达100多美元,王庆煌想:“如果能解决香草兰的人工栽培难题,让老百姓种香草兰、卖豆荚,热区农民就会多一条致富的路。”他就像一只初生牛犊,勇敢地闯进了香草兰神秘的芳香世界,下决心要以自己的努力来填补这项国内科研空白。

  王庆煌查阅了大量国外香草兰种植资料,得知香草兰花朵结构特殊,昆虫和风媒都很难为它们授粉。自然状态下,授粉成功率不到1%。为解决这一难题,他采取药剂反复试验,屡次失败后,他想到了人工授粉。

  香草兰花期长,每年3〜5月开花,但每次开的花却很少,一支花序一天只开一朵花,并且都在清晨开放,不到一天就凋谢了。这种特性,很难进行田间观察。为了不错过花期,王庆煌把被子抱到香草兰基地,不分昼夜守地观察。海南的夜晚,蚊虫特别多,一到香草兰开花期,他全身到处被蚊虫叮咬。但他不顾这些,在枕边放个小闹钟,每一小时起来观察一次,记录每朵花开的情况,记录不同时间段、不同方法人工授粉的成功率。

  经过3年的艰难摸索,王庆煌终于掌握了香草兰人工授粉的最佳时间是每天上午6∶30时至11时;发明了简易授粉方法——签拨手压法,授粉成功率达95%以上,而当时香草兰原产地的人工授粉成功率不足30%。王庆煌又经过6年艰辛努力和上千次的试验,香草兰规模化引种试种成功。不仅如此,王庆煌还首创了香草兰人工荫棚栽培模式,年产干豆荚达639公斤/公顷,超过世界香草兰主产国300〜405公斤/公顷的水平。他主持的《香草兰引种试种研究》、《香草兰丰产栽培技术研究》和《香草兰产业化发展综合技术研究》项目成果分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和二等奖。

奉献成果立志开创新产业

  王庆煌没有浅尝辄止,他把视野放得更宽、更远,为热区人民想得更多。“科学家的科研成果一定要对群众、对人类有帮助。”这是王庆煌为自己立的一个标杆。20世纪90年代初,王庆煌开始对香草兰加工技术进行科研攻关,立志要把这种黄金香料开发出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为热区老百姓开启一扇致富之门。

  香草兰本身无香味,但它含有220多种芳香成分,必须通过工程技术提升才能获得。为了得到准确实验数据,王庆煌又把被子从试验田抱进实验室,每天夜里起来观察四五次实验结果,在经历近百次失败后,终于摸索出香草兰鲜豆荚发酵生香技术。研究发现,发酵工程技术中最关键的是要掌控好温度,要控制在正负1度的温差范围之间。他发明的单元式热空气发酵生香法,香兰素平均含量达3.0%,超过世界香草兰主产国平均水平的50%,产品质量符合ISO5565国际标准,又一次填补了国内工厂化加工香草兰空白。

  为实现工程化、产业化开发,王庆煌又自行设计并建成了年产8吨的香草兰初加工中试工厂,在国内外首次设计研制果荚连续杀青设备,实现了鲜果荚清洗、杀青一体化;研制出食品专用香草兰酊剂,使固香、赋香功能更显著,针对性更强,用途更广泛;开发出香草兰绿茶、香草兰红茶等香味茶系列产品,年产值上千万元,其科研成果《香草兰的开发与应用》获得海南省科技成果转化一等奖。

  20多年来,王庆煌痴迷于热带香料饮料科研攻关,先后组织了胡椒、可可、咖啡课题研究组,成功开创出一个个全新产业。相继开发出咖啡、胡椒、可可、茶等特色产品8大系列50多个品种,成果转化率达90%以上,带动热区农民参与香料饮料作物种植、加工和销售,累计实现经济效益1.4亿元,创造社会效益逾26亿元。其成果《特色热带香料作物加工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特色热带香料作物产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获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王庆煌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攀高创新构建科研新平台

  王庆煌攀登科研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止过。他深知,突破一个个科研难题仅仅依靠一个人或一个小的团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创新和系统集成,必须要有一个平台来承载。

  2007年,王庆煌主持组建“国家重要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部批准,这是目前我国惟一的国家级热带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的“科研—工程技术集成—人才培养—成果转化—成果推广”工程技术中试转化平台,在热作科研与热作经济间架构了一座金桥。王庆煌针对国家热作产业发展中基础性和共性重大关键技术问题,领导和组织科研团队,强化橡胶、香蕉、胡椒等科技成果系统集成和中试转化,取得明显进展。

  2007年以来,该中心共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农业部跨越计划等各类项目61项,获奖成果10多项。其中,天然橡胶标准化加工技术研发集成及应用,以标准胶生产技术取代传统烟片胶生产技术,在行业中广泛推广,4年创利税30多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橡胶树主栽区割胶技术体系改进及应用,以复方乙烯利刺激为手段,以减刀、浅割、增肥、产胶动态分析及全程连续递进为关键技术内容,生产率提高33%〜150%,增产10%〜15%,累计增收节支92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国胡椒标准化生产体系建立与应用,通过技术集成和配套,形成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3年增产1.25万吨,增加产值2.49亿元,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放眼世界搏出芳香新天地

  海南热区近3.5万平方公里,我国热区近50万平方公里,世界热区5200多万平方公里。在王庆煌心中,世界热区的舞台十分宽阔。

  多年来,王庆煌以积极服务于国家战略与外交大局为己任,立足海南,面向我国和世界热区,发挥优势,组织实施热带农业科技“走出去”战略。先后组织带领科研团队,筛选和繁育木薯、香蕉、热带牧草等新品种,面向国内热区推广良种、良苗及配套技术,近4年累计推广面积1035万亩;为60多个发展中国家输送专业技术人才,举办各类援外技术培训班,并通过技术支持境内企业走出去,加强与发达国家技术合作,为提高我国热带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服务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时期,王庆煌不仅给自己、也给院所发展制定了更高更远的目标。一是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热带农业科技中心的战略任务,提出了“开放办院、特色办院、高标准办院”的办院思路;二是围绕院所创新能力建设,带领科研团队,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凝练创新目标、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成果集成与推广应用;三是围绕事关热带农业发展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问题,联合我国热区主要科研力量,推动科技大联合、大协作,并不断向世界热区延伸与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