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第三届中华农业英才奖 > 农业英才风采录

终结我国优质麦的进口历史——记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赵振东

日期: 2014-06-25 10:51 作者: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赵振东,男,1942年9月出生,山东武城人,汉族,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小麦育种首席专家、研究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多项奖项。他带领的团队曾获得亚太地区杰出农业科技奖、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

  年过六旬的赵振东,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小麦遗传育种工作第一线,育成高产优质小麦主栽新品种5个,在黄淮海地区累计推广面积达2亿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提出的“以提高光能利用为理念,以农艺和品质性状同步选择为关键技术,从而达到产量和品质协调提高的目标”开辟了小麦育种的新思路。

历经酷暑和寒冬成功培育济麦系列新品种

  迄今为止,小麦育种工作还不能完全在实验室中完成,高新技术还只是一种辅助性手段,主要研究还是在田间开展。现代育种研究要求做全生育期选择,工作性质决定了工作条件的艰苦,所以小麦育种工作可以说是耗费体力很大的脑力劳动。与一般工业科研成果不同,一个农作物品种,像小麦从杂交组合选配到最终能选育出好的品种,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需要经过7〜8代选择,5〜6年的鉴定试验示范。多年周而复始,在常人看来极其枯燥的工作却能让赵振东为之深深痴迷!小麦育种工作不光是在比较热的季节进行,当冬季寒流肆虐时,育种人员也要经常忍受着刺骨的冰冷去试验地鉴定育种材料的抗寒性,因此他落下了关节炎的毛病,每每发作痛苦不堪。小麦育种同行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怕热,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耐热;如果你怕冷,你育出来的麦子就不抗寒。”看来只有历经酷暑和寒冬的考验,才能选育出适应性广的小麦品种,赵振东用济南17、济麦19、济麦20、济麦21、济麦22等系列高产优质小麦品种向人们证明了这一点。据统计,近年来他主持培育的小麦品种推广面积约占山东省小麦种植总面积的50%,占优质麦种植面积的70%〜80%。

  几十年来,赵振东主持选育的优质小麦一次次让世人惊喜。他率先采用产量和品质双向协调提高的技术路线,探索育种技术,实现了农艺和品质性状的同步选择,育成了高产优质面包小麦并进行产业化开发,使其成为替代进口面包麦的国产优质麦品种。济南17成为21世纪初国内推广面积最大、创经济效益最高的强筋面包小麦新品种,2003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我国小麦育种权威庄巧生院士誉为“我国近几年调整作物品种结构,发展优质专用麦的开路先锋。” 不仅如此,济南17成为优质小麦商品粮交易的品牌小麦,并于2003年出口,实现了山东省优质麦出口零的突破。

  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品质达到国标优质中筋小麦品种标准,是农业部和山东省多年的主导品种,200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赵振东育成的强筋小麦新品种济麦20再次创造了辉煌,成功地兼备了济南17和济麦19的优点:优质、高产、广适、面包面条兼用。该品种增产潜力大,高产攻关田实打平均亩产达662.4公斤,创国内优质麦高产记录,品质达到国标“优质小麦—强筋小麦”一等标准,与DNS(美国面包麦)相当。在全国优质麦鉴评活动中,济麦20是惟一连续4年(2004—2008)被评为优质强筋小麦的品种,现已累计推广种植面积8481万亩。该研究成果2007年获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提高小麦单产是我国小麦生产永恒的主题。赵振东带领小麦育种团队,主持选育的国家级和省级审定品种济麦21、济麦22是典型的高产品种,特别是济麦22兼备超高产、抗病、抗逆、广适特点,连续多年实打产量超过700公斤/亩,2009年夏收中以平均亩产789.9公斤的成绩创造我国冬小麦高产记录,当年在山东省秋播面积达2300万亩,成为山东省第一大品种。

攻克世界性难题实现产量与品质双提高

  长期以来,品质与产量的矛盾协调是国内外小麦育种同行难以攻克的难题。在筛选新品系时,很多时候尽管其品质表现很优异,但由于产量表现低而被淘汰。赵振东在多年的小麦育种研究中始终坚持“高产优质”的原则。他说:“科研要符合国情,我们的国情是人多地少、人增地减,品质上去了但产量下来了,农民的收入没有提高,根本不会种植,所以我们绝对不能牺牲产量来求品质。这就决定了我们的育种目标是在高产的基础上追求更好、更稳定的品质。”

  我国大多数制粉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依靠进口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的优质麦,这是因为我国商品小麦较进口优质小麦尚有一定的差距。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在高产量水平下选育达到进口优质小麦品质水平的品种难度确实很大;另一方面也有农业经营体制、种植水平和粮食运营体制的原因。

  一次,几位澳大利亚的小麦育种专家来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考察访问,当他们参观了济南17小麦试验田后不禁由衷赞叹。因为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优质麦的产量水平通常只有150〜200公斤/亩,而我国能在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中,在500〜600公斤/亩高产水平下育成品质可以达到国际硬麦二等标准的优质麦,属于世界领先。

  作为育种家,赵振东不仅要考虑培育出好的品种,而且还在不断探索如何把这些好品种的增产潜力发挥出来。我国目前的农业经营体制仍然是千家万户的农民分散种植,管理落后,在这种条件下要保证优质麦的产量水平并提高其品质的稳定性,难度相当大。

  他找到主要矛盾后意识到,如果要提高品质的稳定性,首要对策还是在种植管理上下功夫。在赵振东及其团队、作物研究所、鲁研公司、小麦生产基地、国内知名面粉企业等多方面的筹划下,一种新的优质麦产业化运作模式诞生了:育种单位—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植户—粮食制粉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中,作物研究所作为育种单位,鲁研公司作为龙头企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赵振东则扮演着育种单位中领头雁的角色。赵振东选育的优质麦品种更成为制粉企业高价收购的小麦品牌,成为产业链的价值所在。

不忘使命和责任团结协作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的优质小麦育种工作起步较晚,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大丰收、粮食有了剩余后,国家才将小麦品质育种项目正式列题。当时,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以及河南、黑龙江、江苏、山东等省农业科学院7家科研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优质小麦育种的协作攻关。包括赵振东在内的多位小麦育种专家共同为中国今后的小麦育种方向制定了蓝图:首先是重点选育适合做面包的强筋小麦;其次是选育可以做饼干、糕点的弱筋麦,同时带动中筋麦的选育。

  回想起昔日那些共同开创我国优质小麦育种工作的先驱者,赵振东不免有些感慨,他们中绝大多数人已先后退休,但他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还没有终结。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国内的育种单位要团结起来参与国际竞争,仅靠一个单位一个人,很难在竞争中获胜。赵振东说,我们的育种工作要有前瞻性,要大幅度提高我国小麦的品质潜力,把目标定在出口标准的硬麦一等水平。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新陈代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科研创新团队的发展也是一样,赵振东一直很关心爱护青年科研人员。他说:“我们的青年一代科研人员整体学历层次高,有更好的理论知识底蕴,思想活跃,是我们实现小麦育种突破的希望。”因此,他在工作中总是对年轻人手把手地教,不厌其烦,生怕自己的所知所学传授不到位。在他的关怀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的小麦育种队伍逐渐成长为一支老、中、青三代结合,作风严谨、扎实肯干、任劳任怨、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整体战斗实力强的科研队伍。

  团队的获奖比个人的获奖更能让赵振东感到欣慰。他说:“我个人小有成就是好事,但我们的科研工作后继有人才是大事。”正是在赵振东这种甘为人梯、举人过肩的博大胸怀和奉献精神的感召下,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小麦育种团队凝聚力与创新力持续增强,曾获得亚太地区杰出农业科技奖,并被评为2008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优秀创新团队。

  如今,赵振东仍然习惯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小麦试验田观察研究,小麦育种已经成为他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一直认为,农业科研工作就是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农民服务,只有农民富裕了,才能真正实现国家富强。这种责任感与使命感一直激励着他为我国优质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默默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