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搭建“指挥部”,开展统一部署
2022年,根据下达的4148个表层样点、129个剖面样点土壤普查任务,广州市闻令而动,立即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领导小组。按照全国土壤普查办“六结合”“六统一”的技术路线,结合广州市实际,制定《广州市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实施方案》,明确采取全市统筹的方式开展土壤普查,由市级统一组织完成外业调查采样、样品制备、内业测试化验、成果编制等普查任务。广州市统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综合性较强的成果编制团队,相互协作、资源共享、统一标准、整体协调,避免数据重复采集和信息孤岛,城区(越秀、荔湾、海珠、天河)合并编制成果,其余区单独编制县级成果。在全市统筹组织实施的模式下,避免了各区出现进度快慢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保障了广州市土壤普查整体进度、质量位居全省前列。
二、“排兵布阵”,调遣精兵强将
坚持“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原则,按照“一支队伍负责到底”的思路,在招标文件中明确供应商项目负责人及其团队成员必须具备土壤学专业背景、土壤调查工作经验,中标单位须统一负责土壤普查全过程技术工作,以此保障各阶段工作的无缝衔接,避免不同任务承担单位之间数据打架、推诿扯皮。依托本地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资源的丰富性,通过公开招投标的方式,组建了一支由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为实施主体、华南农业大学为质量控制单位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专家构成的土壤普查专业队伍,涵盖了土壤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为广州市土壤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坚持理论结合实践的原则,专业技术人才与基层农技人员充分对接沟通开展工作。各镇街约300名农技人员积极参与土壤普查,为耕地质量等级、土特产品土壤适宜性、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等提供大量的实地调查数据。
三、“集合信息”,做到严控质量
广州市全面梳理基础资料数据,结合当地实际细化制定操作性强的技术要求,为土壤普查成果编制夯实基础。一是组织技术力量,通过走访省市区各级档案馆、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资料室、仓库,咨询退休老职工,从不同途径共收集区、镇、公社、大队土壤二普报告50余份,收集800余张土壤二普原始点位调查表,复原土壤二普历史点位数据约1900余条,历史点位数据涵盖了广州市不同行政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情况,为精准把握土壤演变规律奠定坚实基础。二是组织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等成果编制技术力量,以广州市增城区为先行示范,开展耕地质量等级评价和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试点工作,重点梳理评价过程的难点和问题,在国家规范的基础上,配合省土壤普查办编写了《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县级耕地质量等级评价技术细则》《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县级土壤农业利用适宜性评价技术细则》等,既有效推动了增城区土壤三普成果落地,也为全省普查成果形成提供参考。三是在成果编制过程中,认真执行省级成果数据入库规范和普查成果汇交实施细则要求,应用土壤普查质检软件对文字、数据成果进行质检和完善,和省级包片指导专家及时沟通对接,确保普查成果质量。
四、“扩大战果”,拓展成果应用
广州市高度重视土壤普查成果的可应用性,坚持边普查边应用,通过普查服务农业生产,也通过实际应用检验普查成果质量。广州市普查工作不仅摸清了增城全区7个土类、10个亚类的空间分布,更推动形成“一镇一策”土壤改良方案。比如,在增城丝苗米产区结合富硒土壤情况,实施有机质提升工程,有效提升稻米硒含量。又如,三普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荔枝园抛荒、疏于管理、特色不特,基于此,针对荔枝不同品种种植区进行土壤适宜性评价,为地方特色品种种植提供土壤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