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农牧厅通报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情况
6月10日,省政府召开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第二次新闻发布会,省农牧厅副巡视员祁万瑛就省农牧厅开展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以及农资打假行动的有关情况进行了通报。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全国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我厅按照“农业部行动方案”、“省政府行动方案”的总体要求,结合我省农业实际,制定了《甘肃省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专项行动方案》。按照省政府、农业部的安排,今年同时开展全省农资打假护农专项治理行动、全省农业行政执法年活动和全省种子执法年活动,分别于2、3、4月召开了动员大会,对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农资行动进行了一系列安排部署。
二、开展专项执法检查
一是种子生产许可证专项检查。对全省种子生产许可证发放情况进行了排查清理,重点检查无授权或授权超期发放生产许可证的情况。通过清查,发现金昌中正种业有限公司取得“冀玉IO号”许可证后,该品种获新品种权,但企业未取得品种权人书面授权,对该企业的冀玉10号生产许可证予以撤销;对连续两年生产的玉米种子质量不合格的武威甘鑫种业有限公司,依法吊销了其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
二是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对5个市(州)的1 5个县(区)进行了种子市场监督抽查,共检查种子经营户33个,扦取种子样品66份,样品合格率为80.3%;检查种子标签58个,合格率为84.8%;检查了42个品种的审定和授权情况,合格品种占83.3%;检查种子经营档案33份,合格率为100%。在全省11个市(州)抽取玉米种子样品100份,委托有关检测机构进行品种真实性鉴定,目前正在检测之中。
三是农药市场专项检查。对12个县(区)农药市场进行了抽查,共检查农药经营单位36个,抽取62个农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农药样品80份,检验工作正在进行之中。据统计,全省各级植保部门共出动执法人员1320人次,检查农药市场38个,农药门店3236家。
四是肥料市场专项检查。出动执法人员210人次,共抽查6个市(州)化肥集中交易市场3个、物流中心2个、销售门店127个、生产企业12个,重点检查有效成分不足、包装标识不规范、夸大使用效果、一证多用、伪造登记证等违法行为。通过检查,查处假冒伪劣肥料120吨,对15家违法经营门店进行了取缔。
三、查处了有关违法案件
一是查处了武威兴盛种业有限公司侵权生产“郑单958”种子的案件。根据“郑单958”种权人的请求,经调查查明,武威兴盛种业有限公司2009年在甘肃九条岭煤业有限责任公司黄羊农场侵权生产“郑单958”玉米杂交种680亩,产量30万公斤,案值107.1万元。根据有关法规,经过两次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l、被请求人立即停止侵权行为;2、被请求人向请求人一次性赔偿经济损失5万元。
二是查处了甘肃天禾种业有限公司侵权生产“濮单6号”玉米种子的案件。根据农业部2010年“种子执法年”玉米种子抽检结果,有8个样品涉嫌侵犯品种权,其包装上标注的生产企业涉及我省6家玉米制种企业。经过调查,6家制种企业中,只有“甘肃天禾种业有限公司”存在侵权生产“濮单6号”玉米种子的行为,2家制种企业不存在,其他3家不存在侵权行为。去年12月,在金昌市、金川区种子管理站的监督下,该公司将剩余侵权品种全部进行转商处理,且向省、市、区农业主管部门提交了“整改报告”。由于“天禾公司”侵权制种面积较小,侵权种子大部分被追回封存,对品种权人和农民造成的损失很小,并且能够主动整改,根据有关规定,对“天禾公司”不予处罚。
另外,自专项行动开始以来,我厅与酒泉、张掖、武威三市公安机关联合,查处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案件8件,涉案10人,涉及杂交玉米种子140多万斤、假冒进口洋葱种子109罐,涉案金额195万余元。
四、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会影响
一是召开了执法现场会。今年3月2日,我厅配合农业部在武威市凉州区召开了全国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甘肃执法现场会,农业部有关司局、省高级人民法院、省公安厅、省工商局、省质检局、省知识产权局、省整规办等有关部门及全省14个市州农业行政主管部门、50家制种企业负责人共计2000余人参加了会议。现场销毁侵犯品种权和假冒伪劣杂交玉米种子30余吨,总价值15万元。
二是开展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今年3月16日,我厅在靖远县举办了甘肃省第七届“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暨现场咨询大会。各级农业、公安、工商、质监等部门有关人员及当地3000多名群众参加了现场启动仪式。启动会上,向白银市10家“白银市放心农资店”颁发了牌匾和证书,200多名专家为当地群众开展了农业政策法规、农业生产技术、农资识别使用等方面的咨询服务,发放各种宣传及实用技术资料2万余份。
虽然专项行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基层行政执法能力薄弱,一些企业诚信缺失,农资制假售假行为也越来越隐蔽,因此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农资等违法行为的任务依然艰巨。今后,在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方面,我厅将采取多种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巩固和扩大“双打’’专项行动的成果,进一步净化种子市场环境。
一是加强法规培训与宣传.重点针对种子生产经营企业和农业行政执法人员,进一步加强《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规的培训宣传,提升执法人员的素质,规范执法行为,提高种子企业尊重知识产权的意识和守法生产经营的自觉性。
二是加强制种基地抽样检查.以酒泉、张掖、武威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为重点,全面清理核查种子生产许可证发放情况,强化生产许可证发放后的监督。加大品种真实性抽样鉴定的频率和密度,强化源头治理和基地维权,使侵权种子不流入市场。
三是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对无证和“套牌”生产授权品种以及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对违法情节严重的,一律吊销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并且商请工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对涉嫌犯罪的企业和个人,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处理。与公安、法院、工商等部门密切协作,形成各方力量共同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行为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