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农业厅关于打击侵犯农业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的工作总结
根据国务院关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要求和省专办的部署,我厅结合湖北实际,精心组织全省各级农业部门,强化领导,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取得预期效果。现将专项行动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成效
(一)大力打击了农业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伪劣品种侵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根据《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0〕86号)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鄂政办电〔2010〕210号)精神,省农业厅从2010年11月起到2011年6月底,以玉米和水稻等为重点,实施“抽检分离、检打联动”,清查制种基地和种子仓库,查处无证和“套牌”生产授权品种的行为,集中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的行为。其中,今年元月6日在黄州区召开集中销毁侵犯品种权和假冒伪劣种子及包装物现场会,集中销毁侵犯品种权和假冒伪劣种子及包装物总价值达100万元。通过专项行动开展,有力打击了侵权和制假行为,保护了农民和品种权人的利益,为全省粮食生产实现八年增起到了基础性保障作用。
(二)通过专项整治行动对侵权和假冒行为保持高压态势,规范了种子经营市场。全面清理核查种子生产许可证发放情况,强化生产许可证发放后的监督,对种子生产基地和种子仓库开展摸底排查。依法打击侵犯品种权证和“套牌”生产授权品种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情节严重的,吊销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商请工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公安机关;对现场查获,行为人可能逃匿或销毁证据的,商请公安机关提前介入调查,形成打击侵犯品种权的高压态势。
(三)提高了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自觉保权和维权意识。全省各级科研机构、种子企业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为契机,积极配合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和省专办部署,精心组织,强化培训,增强保权和维权意识,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开展。一方面各级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对农业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明显增强。截至目前,全省共受理品种权申请161例,授权72例。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大力开展农业专利申请保护,一年来,仅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就申请新品种保护权和专利36项,获得新品种保护权和国家专利15项。另一方面各级科研机构、种子企业的维权意识增强。各级科研机构、种子企业对本单位研发、经营产品进行登记,并成立专班,开展市场排查,对所涉被侵权品种和产品采取合法手段进行保护,保护了品种权人利益。
(四)有力推进了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工作。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尤其具有一批地方特色和地域性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通过专项行动开展,省农业厅印发了《湖北省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加强宣传引导,强化政策支撑,培植市场主体,迅速部署了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全省先后申报了“麻城福白菊、房县香菇、房县黑木耳、秭归桃叶橙、宜都蜜柑、宜都天然富锌茶、沼山胡柚、平林镇大米、四井冈油桃、武洛藜蒿、鹤峰茶、走马葛仙米”等12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有10种农产品获得农业部批准并取得了证书,为我省特色农产品走出省门国门增强了市场竞争“名片”。
(五)在全社会营造了维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通过专项行动,及时报道打击无证和“套牌”生产、销售授权品种的行为,深入挖掘和宣传一批创造、运用和保护品种权的先进典型,营造保护品种权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的品种权保护意识和维护知识产权的自觉性。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为确保专项行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我厅成立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领导小组由厅党组成员、总农艺师邓干生同志任组长,厅科教处耿显连处长任副组长,省公安厅治安总队、厅种植业处、厅经作处、省种子管理局、省执法总队和厅科技发展中心等为成员单位,办公室设在厅科教处。同时,每个单位抽调一名相关工作人员建立临时性工作专班,负责活动期间各项工作落实和督办。全省各县市农业部门也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保障了活动期间各项工作正常开展。
(二)制定工作方案,保障工作落实。根据国务院、农业部和省专办要求,我厅及时制定专项行动方案,并上报农业部和省专办。方案就专项整治活动期间主要工作内容、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和具体实施时间进行明确规定,明确了责任人和具体实施时间与基本要求。按照方案要求,我厅工作专班对所涉部门工作内容和工作要求进行督办,保障了各项工作按时按要求落到实处。全省各级农业部门也按照我厅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确保专项整治行动有效开展。
(三)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关。农业投入品市场安全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前提。我省重点从三个方面强化市场监管。一是加强组织领导,积极研究部署。今年,省政府高度重视农资打假保春耕工作,赵斌副省长两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加强保障农资供应和农资打假监管工作。2月10日,省政府办公厅下发了《2011年全省农资打假保春耕实施方案》,各地政府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采取措施,保障农资打假保春耕顺利进行。二是加强市场排查,加大监管力度。全省各级农业部门按照有关部署,全面开展农资生产经营主体清查,加强日常执法巡查,重点加大禁限用农业投入品清缴力度,保证农资监管工作不留死角,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及时依法处理。三是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查漏补缺。3月24日至4月15日,以省政府名义,由省农业厅、省工商局、省质监局、省供销社组成的五个检查组,共25人深入到49个乡镇的186家农资经营门店,采取看、听、查、访等方式,对农资市场监管情况进行认真检查,并分别在各检查地区召开了情况通报会,督促全省农资打假工作的开展。据统计,全省上半年农业部门累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14万份,出动执法人员5.9万人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和门店5万余个次,立案查处各类农资违法案件741起。
(四)广泛深入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专项整治以来,组织全省开展了大规模的明查暗访活动,全省种子市场专项整治取得实效。到目前为止,省级直接组织种子市场暗访2次、全省种子执法交叉检查3次,由省种子局领导带队的督导活动2次。七次检查活动直接检查了17个市(州)的14个地市(州)、50多个县(区)、100多个乡镇(次)、2000多个经营门店(次)、现场开具涉及各种种子违法行为的《涉嫌种子违法经营活动记录单》近100份,责成当地农业部门查处。在省里的带动下,全省各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专项整治工作,都明确了领导,固定了专班、专人开展,制定了详细的方案,开展了声势浩大的专项整顿行动。全省各地普遍做到了开展2次以上拉网式检查、重点经营户5次以上专门检查,省级拉网式检查覆盖面达30%,地市覆盖面达50%,乡镇覆盖面90%。基本上做到了城区包户到人,乡镇分片到人,保持了对市场监管的高压态势。据统不完全统计,上半年全省各级种子管理机构共出动执法人员近16446人(次),开展市场拉网式检查475余次,检查门店27414家(次),组织暗访253余次,发放各类违法种子预警通知5322份。
(五)狠抓大要案件查处,提高农业执法威慑力。重点查处了武汉市某农资经营部劣质肥料导致玉米枯黄枯死案、黄州区某种业公司经营假水稻种子案、丹江口市某人涉嫌制售假劣农药案和武汉某种业公司无证生产经营水稻种子案。这四起案件,有的已经进行了行政处罚,有的正在联合公安部门查处。
(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寻找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突破口。3月中下旬,在全省8个市州抽取蔬菜、食用菌、水果、茶叶等共200个样,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监督抽查工作。一是规范了监督抽查的程序。新增了《受检单位须知》、不合格样品检测结果告知确认、异议处理、《责令整改通知书》等环节与执法文书,使监督抽查的程序更加规范科学与严谨。二是送达检测结果告知函。按照监督抽查的有关程序规定,我们完善了检测结果的告知制度,向各被检单位送达检测结果告知函,以满足被抽检单位可以要求复检的法定权利;三是探索以督办形式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的溯源追责。由厅农安办和省执法总队共同行文,要求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对不合格样品认真进行追溯查处,并将有关处理的程序性文件报我厅备案;四是实地督办检查。我厅派出专人分赴涉案的5个市,重点对各地追溯查处整改情况逐个进行督导检查;五是严厉查处甲胺磷超标案件。对于仙桃市涉案的超标农产品,因属禁用农药且超标严重,省农业执法总队直接追溯查处,先后三次赴仙桃进行案件调查与处理,彻底查清了涉案农产品的来龙去脉,对涉案超市负责人进行了约谈,对涉案超市下达了责令整改通知书,并对查办该案时发现的“三无”农药案件追查到底。
(七)以送科技送法送放心农资下乡为载体,推进专项整治深入乡村农户。一是开展了全省性送科技下乡活动。2月15日,省农业厅在英山县举办了全省送科技下乡启动仪式,全体厅领导和各处室单位负责人参加了启动仪式。祝金水厅长在启动仪式上作了重要讲话。在启动仪式主会场设立了七个技术服务台,现场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赠送优质农资价值2000多万元。当天,全省17个市州103个县市区农业部门在各地开展了送科技、送法规、送农资下乡活动。本次活动是全省农业部门落实专项行动的一次集体活动,重点宣传了知识产权保护和真假农资识别知识,此次活动将全省专项行动推向高潮,为专项行动深入开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二是举办全省“农资打假保春耕暨送法送放心农资下乡”现场会。3月3日,省农业厅在仙桃市郭河镇举办了全省“农资打假保春耕暨送法送放心农资下乡”现场会,向农民赠送价值21万元的渔药、渔肥、种子、肥料、农药、机动喷雾器、饲料、小型农机器具等,并发放各种宣传、技术培训资料5000余册,重点帮助那些缺种子、缺肥料、缺农药、缺饲料、缺技术的困难农户。三是健全农资商品准入制度。全省农资经营户全面实施“两帐两票一卡一书”(即进、销货台账,进、销货发票、销售农资商品信誉卡和质量保证书)制度。选择依托经营规范、质量可靠、规模较大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培育和扶持,鼓励龙头企业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制定“放心农资店”建设标准,按照公开操作、自愿参与的原则,扎实推进“放心农资店”建设,特别是乡镇和村级“放心农资店”建设,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农资市场群众监督网络。利用12315、12316、12365等投诉举报电话,畅通举报渠道,努力形成规范有序、监督有效、诚信经营的农资市场环境。
(八)加强宣传引导,促进专项行动向纵深开展。我厅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宣传引导,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促进“用真打假”氛围。活动期间,共开展宣传30多次。其中,元月6日中央一台新闻联播对我省集中销毁假种子和包装物活动情况进行了报道,湖北农业信息网上宣传信息10多条,在湖北日报和湖北农业上相关宣传信息10多条。通过这些宣传活动,有力引导了我省专项行动开展,促进我省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向纵深方向开展。
三、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一)存在的问题。我省专项行动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离农业部和省委省政府要求还很远。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少数单位对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亟待进一步改善。农业执法装备和手段严重缺少,执法监管、抽检和办案经费严重不足,农业执法队伍建设滞后。三是农资监管的难度仍然很大。四是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农业部门正常的办公经费得不到保障,难以完全应对目前农产品、种子市场销售重心下移、销售渠道增多、销售方式隐蔽、违法手段新颖的趋势。
(二)几点建议。
一是强化对打击侵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工作的领导,做到常抓不懈。
二是农业科研院所及品种选育人要增强品种权申请保护和专利意识,积极申请品种权保护,防止在品种经营上侵权。
三是推动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建设。重点是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执法队伍和执法手段建设,进一步提高执法能力,建立长效机制。
四是进一步加大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重点在市场准入、违法生产经营、广告审查和管理和规范产品标签和建立经营档案等方面,加强监管和行政执法。
五是以监督抽检为抓手,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案件的查处力度。通过开展监督抽检,突出生产基地、市场主体和相关农产品等三类对象进行监管,加大案件处理力度。
六是推进农资诚信经营,提升放心农资的市场占有率。
七是加强农业知识产权宣传,促进全社会增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氛围。
二〇一一年六月三十日
相关新闻
-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信用管理规定》出台 2022-02-13
- 标本兼治打击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经济日报7月8日第6版) 2021-07-12
- 四川省开展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2019-06-27
- 第八届全国农业知识产权论坛在杨凌召开 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