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农业局关于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的工作总结
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违法行为一直是我市农业主管部门的重点工作。从去年以来,根据国务院《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方案》和《北京市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实施方案》的精神,我市大力开展法律法规的宣传,深入检查种子市场,严厉查处种子案件,打击植物新品种侵权行为,维护种子市场秩序,优化了首都种业发展环境,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取得成效
我市根据实际情况,就保护植物新品种权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种子违法行为为主题,从去年以来,开展了秋季和春季种子市场专项检查。在这次农作物种子市场检查中,我市种子管理部门共检查种子经营单位3450家(次),企业检查率达到了100%;检查品种68740个(次);开展宣传培训116次,发放宣传资料24万份,受众人数达28400人次;调解种子纠纷186起;查处种子案件40起,移送案件1起。总计出动执法人员1106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3050次。对于市场监管中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了处理。种子市场监管取得很大成效。
(一)我市种子市场基本稳定,未出现严重的坑农害农行为,维护了郊区的和谐稳定。
始终坚持以管理和服务并重的理念,督促企业守法经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市种子市场秩序比较稳定,种子市场价格没有大的波动,农作物品种能够满足农民种植需要,没有重大恶性坑农害农的种子案件发生。
(二)种子市场环境保持良好,推动了首都种业健康、有序发展。
我市加大了对企业的支持服务力度,构造了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了大批优质种子企业落户北京,我市“三中心一平台”地位更加稳固。目前全市籽种经营企业达到1384家,种子产业年销售额达35亿元。
(三)种子生产、经营者守法经营意识增强,种子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持续开展市场检查,对市场上发现的销售未通过审定主要农作物品种和侵犯植物新品种权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并通过不断培训,提高企业守法经营和维权意识,使我市未审先推和假冒品种的行为大大减少,玉米、大豆等国家规定的主要农作物未审先推现象基本杜绝。同时,随着对种子质量监控力度的加强,商品种子质量不断提高。
二、主要经验
(一)领导重视,周密部署,确保专项活动落到实处
为保证专项行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成效,市农委、市农业局成立了以李成贵副主任和马荣才副局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通过下发《关于印发北京市2010年专项检查活动方案的通知》(京农发〔2010〕18号),制定了指导思想,明确了活动目标:开展春秋两季种子市场检查,严厉打击违法经营行为;通过彻底清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淘汰不合格种子企业;通过开展种子质量监管,保障农业生产用种安全;通过开展品种真实性鉴定,打击假冒种子行为;通过建立品种退出机制,治理市场品种多乱杂现象;通过建立种子市场信息调度,加强种子市场宏观调控。要通过开展执法年活动,进一步净化种子市场环境,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打造种业之都。又通过下发《关于落实专项检查活动的意见》,从七个方面提出了16点具体要求,确保专项检查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宣传,普及法律,提高广大农民的维权意识。
为做好宣传工作,我市针对农民特点,设计专项检查系列宣传材料,将种子市场检查和案件查处、购买种子注意事项、种子标签及参考式样、种子管理法律法规规章、选择购买种子经销店的要点等方面问题,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的形式进行说明。并通过不定期开展活动和媒体播放,送法下乡,发放宣传材料,接受咨询,提高了农民的意识。目前为止,共发放宣传资料24万份,受众人数达28400人次,对提高农民法律意识起到很大作用。
为了进一步做好植物品种权保护工作,严厉打击制售假劣种子违法行为,推进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活动,2011年3月23日,市农业局在密云县巨各庄镇隆重举行了大型宣传活动。全国“双打”办、市“双打”办、市农业局负责人和全市种子系统执法人员150余人参加了活动,并向现场近千名农民朋友发放相关法规、种子鉴别知识等宣传资料1万余份,接受咨询500余人次。通过活动,提高企业守法经营及农民依法维权意识,进一步改善种业发展环境,促进首都种业快速发展。
为扩大“双打专项行动”行动影响力,市农业局专门印制双打材料5000份。5月15日,在市公安局举办的大型宣传活动中,发放宣传资料5000余份,接受咨询100余次。
(三)加强培训,提高执法水平,增强企业守法经营能力。
为全面配合北京市年专项检查活动,加强我市种子市场监管,我市举办了全市种子执法人员培训,就如何开展种子市场执法工作,企业资质清理要求和方法,种子质量监管方案,审定品种和保护品种的鉴别,进行详细系统的讲解。并组织召开了两次种子执法经验交流会,共同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同时,通过举办种子生产技术培训,确保小麦换种质量,通过开展质量控制培训,提升种子质量水平,通过开展企业技术人员培训,保证企业许可资质达标,通过开展企业负责人培训,增强企业守法经营意识。
今年3月,执法人员先后走访大兴、顺义、密云等10个区县,从种子执法、治理侵犯品种权、制售假冒伪劣种子等方面,对各区县的种子经营企业负责人进行普法,从源头紧抓懂法守法意识,对我市种子经营户的守法经营、诚信经营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4月,市农业局举办了全市持证企业法律法规培训,在通州举办了全市130多家持证种子企业开展法规培训,就种子质量控制、监督抽查、生产经营管理办法、品种审定、品种退出等内容进行讲解,大大提高了企业法律意识。
(四)加强检查,严格执法,严厉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
1.依据方案,加强检查。
根据工作方案,我市组织了全市秋季和春季种子市场大检查。秋季种子市场检查时间为8月-11月,春季检查时间为2月-5月。各区县种子管理部门对辖区内种子企业、种子集中交易市场、种子经销商进行检查,以未审先推、品种侵权、无证或超范围生产经营、制售假劣种子、套牌经营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检查重点。具体方法是对每个企业每个品种进行检查,严格按照农业部的要求,对执法行为进行认真记录,对发现的问题,依法进行处理。检查过程中,一方面对有违规行为的种子企业提出口头警告并要求整改,对有问题的种子展开来源追踪,符合立案条件的立案查处;另一方面,还向企业和农民宣传专项检查活动的重要性和具体举措,大大提高了企业的守法意识和农民的依法维权意识。
为确保检查工作取得实效,市农业局不定期组织了全市种子市场督察活动。检查各区县落实专项检查活动的各项工作措施和辖区内种子市场总体情况,就具体问题提出要求,确保专项检查活动进一步落实。
2.深入企业,指导工作。
今年2月15日,市农业局马荣才副局长带领市农业局科教处市农委社会发展处工作人员一行,在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和海淀区种子管理站工作人员陪同下,就“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和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专项行动”为主题,检查了海淀区种子市场,并到北京德农种业有限公司进行调研,总经理于艳杰重点介绍了公司在保护“郑单958”等玉米品种的经验和成果。马荣才副局长对德农公司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同时表示将进一步加大品种权保护工作的力度,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服务。在随后的种子市场检查中,马荣才副局长来到几家种子门市部,重点核查了企业经营资质,玉米、蔬菜等种子包装标识。检查未发现假冒包装等违法行为,种子市场秩序良好。
3.部门联合,着重监管
就种子行业而言,中国农科院具有巨大的品牌效应,很多种子企业选择这里登记注册。国务院重点督办的“北京天作国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假种子”案,当事人天作公司的注册地址就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天作国际大厦。为了避免类似“天作”案件再次发生,6月3日,市农业局组织市种子管理站与海淀区种子管理站、海淀区工商局、北下关派出所、中国农科院产业处、保卫处等组成联合执法小组,对在中国农科院内注册的种子公司进行检查。联合执法小组对中国农科院内30余家种子公司逐一进行清查,重点检查已在工商部门注册,但没有种子经营许可证的种子企业。
检查未发现明显的违法经营行为,对于种子经营许可证到期以及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公司,执法人员劝诫尽快办理种子经营许可证,并警告其在没有取得合法有效的种子经营许可证前不得自行包装经营种子,如果出现无证经营种子的行为,将依法进行处理。
联合执法小组达成共识,各单位以“天作”案件为契机,建立联合执法的长效机制,共同加强对在中国农科院内注册的种子公司资质监管,密切关注其种子经营情况,加大对违法经营行为的打击力度。
4.违法企业,严厉查处
从去年以来,市种子管理站共调查40起种子案件。去年共立案查处8家违法企业,没收劣质种子6220公斤,罚没款76210元。今年以来,共有7起案件正在调查处理中,1起移送案件。
北京天作国际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销售假玉米种子。市农业局接到农业部线索后及时开展调查。该公司注册地点在海淀区,但注册地址并无该公司。且我市种子管理部门并未向该公司发放过种子生产许可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由于该公司配合不力,市农业局协同工商局进行联合检查。后来,又与北京市公安局配合,共同到吉林省调查取证,现场扦样,制作询问笔录。经查,该公司在未取得种子经营许可证的情况下销售假玉米杂交种,并且侵犯玉米品种“先玉335”的品种权,经营金额远远超过5万元,触犯刑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第五十九条、《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二条之规定,5月12日,市农业局将该案移送至市公安局经侦总队。
对于在检查中发现和群众举报的违法行为,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行查处。北京中农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劣质玉米种子案没收劣质种子5000公斤,罚款2万元;北京金农科种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经营劣质玉米种子案没收违法种子200公斤,罚款8千元;北京银月亮种业科技有限公司无证经营蔬菜种子案,罚没款1950元,由市种子管理部门调查处理。丰台区种子管理站对北京中联高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超范围经营玉米种子的行为进行了查处,没收违法所得11200元,处罚款22400元。怀柔区种子管理站对北京万农先锋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经营的种子标签内容不符合规定进行了立案处罚,罚款2000元。海淀区种子管理站对北京中农嘉禾种业技术有限公司未取得《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经营种子处罚款3200元,对北京中研惠农种业有限公司未取得《农作物种子经营许可证》经营种子处罚款7460元。
5.集中销毁假劣种子,维护种业市场安全
2010年11月11日,我市在昌平召开集中销毁假劣种子现场会,销毁了2010年以来种子执法人员在日常监督检查和执法过程中查处的假劣种子6220公斤。农民日报,北京电视台,法制日报,央视7套,分别以不同的形式进行了报道。扩大了专项行动的影响,展现了我市打击假冒伪劣种子的信心和决心,对全市种子企业形成了巨大警示和震慑,为全市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6.开展执法公示,树立种子执法威信
把执法公示作为政务公开的重点内容,以北京种业信息网为公示平台。在北京种业信息网首页专门开辟执法公开栏目,对执法结果进行公示。执法信息公开分为四类:责令改正违法行为信息、提示性信息、行政处罚信息、严重违法信息。目前,通过该系统公布执法信息33条,其中,行政处罚信息15个,提示性信息15个,责令改正违法行为信息2条,严重违法信息1条。一方面极大提高了我市种子执法透明度和公信力,另一方面对企业的信用会产生影响,从而促使企业加强自律并守法经营。
(五)做好品种管理,建立品种退出机制,加强品种权保护
1.加强品种审定管理,公示禁推品种,减少未审先推行为。
为加强品种管理,市农业局规范品种审定流程,严格品种审定制度。同时,为适应都市农业发展的需要,向农民推荐本市重要农作物品种,对促进品种多元化,提高农民收入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检查中发现,零售商很少有意识按照推荐品种进种,很大程度上是来源于各公司营销人员的推介,这是导致未审先推或者超适宜区域推广品种的主要原因。我市部分区县种子管理部门抓住主要矛盾,对辖区内所有主要农作物品种进行登记,统计出未审先推或者超适宜区域推广品种,制作成《禁止经营推广的农作物品种名录》,下发给辖区每个零售商。此举不但极大方便了零售商,也使未审先推或者超适宜区域推广品种的行为大幅度减少。
2.制定品种退出办法,公布退出品种名录
制订了《北京市主要农作物品种退出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退出品种的条件和程序,对于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不可克服的缺点,存在农业生产安全隐患或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的;种性退化或品种特征特性与品种审定公告不一致的;通过品种审(认)定或批准引种一定年限后,在生产上没有达到一定推广面积的品种实行退出市场机制。
到目前为止,我市已经公布两批退出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共计177个,已经通过了专业委员会审议、主任委员会审核,并在北京种业信息网上进行公示。实行品种退出机制,将有效地净化我市种子市场,减少套牌行为的发生,方便群众购种。
3.展示授权品种,举办北京市品种知识产权论坛
为加大品种权保护力度,我市安排基地对获得品种权品种和正在申报品种权的品种进行展示。总计30个品种,其中玉米包括目前国内推广面积最大的“郑单958”和美国先锋公司的“先玉335”等28个品种;小麦包括列入我市小麦更新换代工程的中麦175和中麦12等2个品种。同时,举办了“北京市品种知识产权保护论坛”,营造了尊重和保护农业知识产权的文化氛围,增强了运用品种知识产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也对在专项检查活动中更好的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提供了思路。
(六)加大种子质量抽检力度,防止假劣种子坑农害农
为了提高我市种子质量,督促企业提高意识,市种子管理站加大种子质量抽检力度。一是到甘肃省开展种子企业监督抽查。今年1月4-10日派出2个小组,赴甘肃省25个企业(21个生产经营玉米种子企业、4个进出口企业进行扦样,开展玉米种子样品四项指标的检测。二是对我市生产经营杂交玉米种子企业进行“普查”式抽样。对目前我市生产经营杂交玉米种子全部企业的45家企业全部进行抽查,并开展质量检测。三是开展春季种子质量监督抽查。最终从21家企业、189家门市部扦取359份种子样品(玉米种子228份,涉及108个品种;大豆种子17份,涉及7个品种;蔬菜种子114份,涉及24种作物),并对玉米、大豆样品四项质量指标进行了检测。
同时,市农业局大力配合农业部的抽检行动。在此次抽检中,北京秋月腾达农林物资供应站经营的京科528玉米种子,北京保红云种子有限公司经营的京科769玉米种子,北京市延庆县缙阳园农资销售公司经营的辽单120玉米种子,涉嫌种子来源不清。市种子管理站执法人员及时进行调查,发现北京保红云种子有限公司经营的京科769玉米种子来源不清,涉嫌违法经营,市农业局正在立案调查中。其他两家经营单位均为3级经销商,能够确认种子来源。
(七)加强行政许可管理,依法清理持证种子企业
按照工作方案,市农业局加强对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的清理力度。到2010年年底,全市共核查经营许可企业361家,注销24家经营许可;核查生产许可企业32家,注销7家生产许可。目前全市有效期内经营许可发证企业共337家,其中市级发证69家,区县发证238家,农业部发证企业30家;有效生产许可发证企业25家,其中市级发证12家,区县发证13家。
今年,市农业局对2010年没有检查到和责令整改未到位的企业,以及市场检查有问题的企业进行重点清理。按照“谁发证谁清理”的原则,采取书面材料审查与现场检查相结合的方式,市区两级种子管理机构对各自核发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进行逐一清理,对企业的注册资本、仪器设施设备、专业技术人员、品种选育及生产经营档案等事项逐一检查。结合2010年企业上交的文字材料及今年3月企业上交的自查表,目前我们对北京市发证及农业部发证的104家企业的许可资质情况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农业部发证企业有2家转基因棉花经营企业许可证已经到期,已和该企业负责人联系,并敦促其尽快组织材料进行申报。农业部发证有7家单位、北京市发证有14家企业在人员方面条件不符合,已通知相关企业组织人员培训。
三、存在问题:
1.违法行为越来越隐蔽
农作物种子经营中的违法行为隐蔽性越来越强,从过去低级的假冒伪劣升级到现在的“假而不劣”。部分违法企业以质量合格的种子冒充其他品种,种植后,产品产量并不降低,农民往往难以判别真假。如何快速鉴别市场上销售种子的真实性,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2.违法责任人难以查找
目前,农业行政执法手段有待提高。面对违法相对人逃避责任,拒绝接受检查、拒绝见面、拒绝提供任何证据的情况,缺乏有效措施。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建立“双打”工作长效机制,加大种子执法力度,强化种子市场监管,规范种子市场秩序,确保农民用种安全,进一步推进首都种业的健康发展。
1.进一步开展种子市场检查
分别从区县种子管理站抽取执法人员,组成检查组,加大对种子企业经营资质、生产经营状况及经营户经营行为检查覆盖面。
2.加大对侵权案件的查处力度
对于目前正在查处中的侵权案件,联合有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依法进行处罚;对于在检查中发现或者投诉举报的符合立案条件的种子案件,都要按照《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立案,并将立案和调查处理情况随时上报。
3.加大对种子生产经营企业检查力度
重点清理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对于资质发生变化,不符合《种子法》规定条件的企业要注销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对质量意识淡薄投诉较多的企业、生产经营档案不健全的企业、侵犯品种权的企业要严肃整改,情节严重的,吊销种子经营许可证。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七日
相关新闻
-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信用管理规定》出台 2022-02-13
- 标本兼治打击种业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经济日报7月8日第6版) 2021-07-12
- 四川省开展知识产权助力乡村振兴专项行动 2019-06-27
- 第八届全国农业知识产权论坛在杨凌召开 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