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施肥的依据
第一,依据作物需肥特性确定施肥原则。所有作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需16种元素,但不同作物需要的数量和程度是有差别的,如水稻、小麦、玉米等禾谷类作物需氮较多,而高粱、谷子需氮较少,豆科作物因根部有根瘤菌可以固定空气中氮素,只需在生长初期施以少量氮素,但这类作物对磷、钾需要较多,尤其需磷比其它作物为多。而含糖、淀粉、脂肪、纤维高的甜菜、烟草、麻类等作物喜钾,需要优先施用钾肥。
作物营养临界期和最大效率期是作物营养的两个关键时期。作物营养临界期意味着在这个时期如果养分不足,将影响作物以后的发育,即使以后再供给这种养分或采取补救措施,也难以纠正或弥补损失。作物营养最大效率期即在此时期作物生长迅速,对养分的要求,无论是在绝对数量上还是在相对吸收速率上都是较高的,此时施用肥料所起的作用最大,增产效率最高。在生产中如能及时满足作物在这两个时期对养分的要求,能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大多数作物磷的营养临界期出现在生长初期,所以应采用少量磷肥作种肥效果更好。氮的临界期比磷晚,一般在营养生长开始向生殖生长的时候。钾的营养临界期一般在苗期。
第二、依据土壤供肥性能确定施肥原则。施肥多少首先看土壤中有效养分的含量而定。粘重土壤氮肥施用量要大。我省西部石灰性土壤有效磷严重缺乏,应注重磷肥的施用。另外,土壤的酸碱性对肥料的有效性产生影响。如速效膦肥,施在过酸或过碱的土壤上,易转化成植物难以吸收的迟效磷,影响磷肥的当季利用率。总之碱性土壤应施用酸性或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酸性土壤应施用碱性或生理碱性肥料,如石灰氮、硝酸钙等。盐碱土不宜施用氯化铵。水稻田因反硝化作用不适合施用硝态氮,而施用铵态氮肥――氯化铵肥效更佳。
科学施肥
科学施肥是在一定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为栽培某种作物或轮作周期中为各种作物所采用的正确施肥措施,包括有机肥与化肥的配合、化肥品种的选择、化肥种类的配比、经济的施肥量、适宜的施肥时期、施肥方法等,科学施肥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即以高产、优质、高效益为目标。根据我省农业生产特点、气候条件和世界上科学施肥发展方向,当前科学施肥体系主要包括平衡施肥、深施肥和秋施肥。平衡施肥作为科学施肥主体已在全省大力推广,推广面积2000万亩,覆盖54个县市。该技术平均增产10%,提高化肥利用率10%,可使农民亩均节省化肥投入5元以上,亩增收30元。

提示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