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肥通"互动技术矫正农民错误习惯 发个手机短信就能学会精准施肥
“现在同一村子同一作物同类土壤里,不同农民的施肥用量相差十倍百倍;而发达国家只相差10%。”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张维理在1月9日召开的“耕地质量调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成果发布会”上对记者说,“近20年来能增产的施肥措施都用了,但很多是增肥低增产或增肥不增产,原因就是农民施肥的标准化程度很低;我们发明的‘施肥通2008’解决了这个问题。”
“土壤酸碱度”、“氮磷钾含量比例”、“11种中微量元素缺素状况”等对于很多农民来说都是高深莫测的术语,他们凭经验或是“想当然”施肥,导致肥料养分利用率低下、作物减产、农产品质量下降和环境污染。为此,中国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在苏、鲁、滇、浙等省过量施肥严重的农区,对数以万计的农户进行了蹲点调查;历经十余年,创制了30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完成了研发。主持该项目的张维理研究员说,等下一步相关电信服务完善后,农民发手机短信就能用“施肥通”实现精准施肥;因为我们应用现代通讯技术、数字土壤、3S技术、网络技术,已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任一农田的GPS定位、土壤质量信息的浏览与调用,可以使农民通过发短信就能了解自家农田属于什么类型,并用国际经典的最优施肥技术矫正农民的施肥问题,使用“施肥通”为之推荐的施肥方案,完成配肥计算。经过13个省数千个大田的实验和示范,已经证明“施肥通”几乎适用于我国所有农区的各种作物;由于是“量身定做”而不是“一刀切”的原则性指导,“施肥通”推荐方案的可靠性达到100%。
“施肥通”将科学施肥和耕地保育技术指导以最便宜最便捷的方式送至每个农民手中,能帮助农民科学增产增效,为创新我国农技推广模式提供了技术手段。受到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支持的这个项目,获得我国学术界高度评价,刘更另、赵其国、方智远等院士说,此研究“凝聚了1个世纪以来土壤学与植物营养学在理论和应用方面最重要的成果”。
相关新闻
- 吉林省测土配方施肥实现信息化 2018-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