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测土配方施肥 > 经验交流

辽宁丹东:测土配方施肥使农民得回报

日期: 2005-08-30 08:29 作者: 黄宝锋 来源:新华网辽宁频道 【字体: 打印本页

  初秋,走进辽宁凤城市边门镇汤河村,放眼望去,仍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远近闻名的产业大户夏玉冰的韭菜园就坐落在一片迷人的景色中。

  在凤城市,夏玉冰为土地施肥的技术可谓一绝,十里八村都竖大拇指。夏玉冰今年才31岁,与其他农民不同的是,从上市一直到下霜,夏玉冰的韭菜即使在伏天收割也不烂根儿,40多亩韭菜每年纯收入10万多元。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通过测土施肥的科技手段,根据土地的需求,缺什么补什么。一年下来,夏玉冰仅在农家肥的投入上,资金就高达3万多元。夏玉冰的话很朴实:你对土地好,土地照样也会对你不薄。

  如今,以保墒促增产,改良土壤增地力为内容的节约土地资源,优化经济转变方式正成为丹东人的共识。反思临界点

  长期以来,受单纯增加粮食产量观念的影响,丹东农民丝毫不顾及土地的负荷能力,忘情地从土地中索取,再加上千百年来的劳作经验,更让他们对“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的俗语发自内心地认同。自然而然,氮肥、磷肥等肥料被大量地“倾倒”在农田里。

  化肥的广泛使用,确实在一定时期内带来了预期的增产效应。据调查,丹东近年来农民种田成本的50%是化肥投入,而农业增产有一半是化肥起的作用。然而,化肥在给土地补充营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副作用”。丹东很多地区因为长期、过量、盲目使用化肥,出现了土壤板结、地力下降、农产品污染和生态污染日趋严重等现象。丹东市海洋监测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丹东每年向黄海海域排放污水3亿吨,其中农田尾水就达1.2亿吨。“近海水域海水富营养化,赤潮灾害频发,渔业和水产养殖业损失惨重……这都是过量使用化肥造成的恶果!”

  虽然化肥一年比一年投放的多,可农产品的产量始终上不去,而且稻米不香,瓜菜不甜。施肥不科学导致的作物养分失衡,病害频发,让农民走入了又一个误区,特别是保护地作物因为过量用肥、大量打农药几乎成了“公害”的代名词。

  土地的临界状态终于逼迫农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这种反思放大,就成了丹东新的土地发展观。

  打响保卫战

  今年开春,东港市新城街道办事处桃源村的种粮大户吴子安心急火燎地找到了东港市的土肥站,想争取测土配方施肥也算上他一份。吴子安的焦急是有原因的,他耕种的80亩水田施肥量超出正常使用水平30%,单产却始终在400公斤以内徘徊,农资的涨价更是让他雪上加霜。经过新配方施肥后,现在,吴子安每亩水稻有望增产50至100公斤,80亩水田至少增产4000公斤,增收近万元。吴子安掰着指头算了一笔账:“往年种地全凭自己估计,地里缺啥元素,该施啥肥、施多少心里没数,肥倒施得挺多,可成本大还不多打粮食;今年咱就知道了每亩地应该减氮肥、磷肥,增施钾肥,心里这回真是有底了。”

  吴子安只是丹东农民对土地进行再认识的一个缩影。与20年前相比,丹东耕地的速效氮、速效磷含量增加了30%左右,而速效钾含量则降低了60%以上。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丹东开始给过度劳累的土地“打针”、“吃药”,使之始终保持一种相对稳定的平衡状态。目前,东港、凤城两市合计完成1000多个土样的土壤样品磨细、过筛和养分检测工作,取得化验数据7000多个,加上振安区在内,丹东有70万亩农作物在全生育期获得了营养套餐服务,为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土地的回报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种植业收入占丹东农民收入的1/4。并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丹东市无公害水稻生产和认证面积达40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50%以上;无公害蔬菜生产认证面积3万亩、水果2.5万亩;定向出口绿色食品紫苏1000亩、有机食品草莓5000亩。

  据丹东市农业部门的长期跟踪观察,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应用配方施肥,可节省肥料支出10%,增产幅度在10%至15%,这一增一减就为农民增收节支20%,每亩效益增加60至80元;对蔬菜、瓜果等经济作物增产效果更为明显,一般在30%左右,而且果菜口感、营养和品质大为改善,亩效益提升幅度甚至达到200至500元。

  善待土地终将会得到丰厚的回报。对此,凤城市草河街道办事处平安村农民闫虎林深有感触。2004年,凤城市想在老闫家搞测土配方施肥试点。最初,习惯了靠天吃饭的闫虎林很不理解。好说歹说,闫虎林勉强拿出了3亩西瓜地试验。没想到,当年7月瓜田采收后测产,试验田竟然比其他亩产高500公斤。“当初要不是我这个犟脾气老脑筋误事,70亩西瓜少说多赚两万元。”时至今日,闫虎林还是后悔得直拍大腿。尝到了甜头的闫虎林今年春天主动找到了土肥站,要求70亩瓜地全部照方抓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