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
南京作为江苏省省会,长江中下游区域中心城市,全市人口约800万,区域内有50多所高等院校、70多万在校大学生,驻军约14万,城市的供应和保障工作尤为重要和突出。近年来,针对“菜篮子”产品生产及供应形势,我委高度重视,把稳定和发展“菜篮子”产品生产作为全委重要的工作来抓。
一、南京市“菜篮子”工作运行情况
1、制定并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一是认真落实“菜篮子”各级各部门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了“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分管市长任组长,市有关职能部门作为成员单位,建立了“菜篮子”常设工作部门——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二是始终坚持“菜篮子”工作联络员会议制度。由市“菜篮子”工程办公室牵头召集,定期交流情况,研究工作,指导全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三是建立“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评价体系。每年定期召开“菜篮子”工程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将“菜篮子”建设项目和重点工作列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奋斗目标进行考核,任务分解到区县和部门,实行目标管理,并与区县和部门领导工作政绩挂钩,加强对全市“菜篮子”工作的组织领导。四是落实专项资金保障“菜篮子”重点项目建设。市政府从2003年开始在市财政预算内建立“菜篮子”放心副食品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流通环节“菜篮子”建设。2003年—2007年,每年1000万元,2010年增加到了1500万元。
2、制定和落实主要“菜篮子”产品发展规划
一是制定“1115”工程发展规划。2010年,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全市实施农业“1115”工程,即用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重点规划建设100万亩高标准粮田、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高效养殖和50万亩标准化菜地。其中,50万亩标准化菜地建设规划任务全部分解落实到乡镇、村,并已经在溧水县和凤镇开展万亩标准化菜地建设试点,有序推进蔬菜基地建设。
二是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提高地产蔬菜自给率。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12]177号)要求,我市严格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规划到2017年建设20万亩永久性蔬菜基地。永久性标准化蔬菜基地建成后,蔬菜生产供应能力得到提升,全市蔬菜自给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叶菜类自给率达到90%以上,常年供应均衡,价格基本稳定。
3、做好产销衔接和保供工作
一是做好产销衔接。重点加强对蔬菜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的扶持力度,积极拓宽销售渠道,帮助他们解决在市场、资金和政策信息等方面的困难。引导蔬菜基地以农超对接、农批对接、配送直销等形式,减少流通环节,增加菜农的种植效益。近几年来,我们每年均组织主要蔬菜基地和南京众彩物流批发市场进行对接,签订产销合作协议,众彩市场采取对地产蔬菜采取免收停车费、减半收取摊位费、优先提供场地等形式,扶持当地的蔬菜生产。
二是做好缺期蔬菜保供。2011年7-8月份,南京叶菜供应正处种植换茬的“伏缺”季节,加上十二年来最长“梅雨”和持续强降雨,给我市蔬菜生产带来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蔬菜市场供应,稳定蔬菜销售价格,在委领导的指导下,向市政府申请了200万元叶菜种植补贴资金,在全市迅速组织扩种1万亩速生叶菜,紧急采购了一批“抗热605”青菜种子分发到各生产基地和大户,指导农户防汛抗灾,有计划地合理组织生产,使叶菜均衡上市。有效地平抑了蔬菜价格。9月初《南京日报》作了专题报道。
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现状
(一)我市“菜篮子”产业建设现状
我市现有常年菜地42万亩,其中100亩以上规模的蔬菜基地有100余个,面积达12.8万亩。2012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40万亩,蔬菜总产量299万吨,蔬菜总产值47.5亿元,蔬菜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种植品种常年保持在50-60种,消费自给率约30%,其中地产叶菜自给率约80%。产业布局趋于合理,形成了一批特色规模基地。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江北速生叶菜、茄果类蔬菜,栖霞八卦洲芦蒿和水生蔬菜,近郊速生叶菜,江宁设施蔬菜,溧水有机蔬菜,高淳食用菌等6大特色菜区,标准化生产有序推进,蔬菜科技推广不断加强,科技支撑更加有力。
近年来,全市紧紧围绕畜牧业转型升级“六项创建”,全力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采取了强化组织领导,落实优惠政策,加强规划布局和推进高效设施项目建设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促进了畜禽规模化科学化养殖的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12月底,全市生猪存栏60.9万头,累计出栏肉猪148.5万头;家禽存栏1717.4万只,累计出栏家禽6338.9万只;奶牛存栏2.1万头。预计全年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2万吨、8.5万吨、10.8万吨。全市目前肉、蛋、奶的自给率约为30%、31%和34%。
(二)主要做法和工作经验
1、加强“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建设。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菜篮子”工程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意见》(苏政发[2012]177号),促进蔬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效保障蔬菜市场供应,市政府近期将出台《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蔬菜产业发展保障市场供应的意见》,全市规划从2013年到2017年建设20万亩永久性标准化蔬菜基地,重点建成16个规模较大的永久性标准化蔬菜基地,其中六合4个、江宁3个、溧水3个、浦口3个、栖霞2个、高淳1个。
永久性标准化蔬菜基地建成后,蔬菜生产供应能力得到提升,全市蔬菜自给率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叶菜类自给率达到90%以上,常年供应均衡,价格基本稳定。蔬菜基地设施水平与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设施化比重达到75%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普及率达到85%以上;地产蔬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建成的永久性标准化蔬菜基地全部通过“三品”认证;地产蔬菜品牌的市场竞争力有显著提升。
2、启动标准化菜地建设。近年来,蔬菜类项目资金多投向设施建设领域,真正用于菜地建设资金极少。为引导各地加强蔬菜基地建设,推动标准化菜地发展,我们积极与财政等相关部门协商,征求业内专家意见,落实了南京市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标准,编制了标准化菜地建设项目申报指南,今年财政将专门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标准化菜地建设。今年4月下旬已与市财政局联合下发《关于做好南京市标准化菜地示范方建设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项目申报文件。
3、加强“菜篮子”产品设施基地建设。加强对农业综合开发、高效设施农业、蔬菜基地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农机补贴等资金的整合力度,加快新菜地建设。近年来,我市财政每年安排约5000万元用于蔬菜基地建设,大幅提高蔬菜的周年生产和供应能力。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积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设施农业产业发展。每年均将设施蔬菜建设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区农业部门,并组织各地积极申报省、市设施农业项目。几年来,我市设施蔬菜发展迅速,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全市钢架大棚蔬菜面积6.5万亩。设施档次逐步提高,宽体钢架大棚、连栋大棚的面积增长明显,防虫网、遮阳网、喷滴灌等设施获得广泛应用,建立了江宁谷里、溧水和凤、六合东沟、浦口林大等一批规模设施基地,建成了全省一流的市级工厂化育苗中心和蔬菜大棚智能监控系统,蔬菜综合生产能力与保供能力明显增强。
2012年,全市新增设施蔬菜面积4.5万亩,新增高效蔬菜面积6.1万亩,新建、扩建标准化菜地3.2万亩,对保障全市蔬菜供应起到了较大的作用。
积极推进设施牧业建设。全力争取并组织实施省级高效农业、市级设施农业建设项目,以项目建设为抓手,认真做好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有较好示范带动效果的项目推进和服务工作,加快推进全市设施畜牧业建设。如伊利集团在六合竹镇的奶牛养殖基地,投资达8000万元,建设标准化牛舍3000㎡,奶牛栏存达到3000头;溧水春神公司已投入600余万元,建成全自动一体化蛋鸡养殖舍8000㎡;新(扩)建标准化猪场20个,新增猪舍面积6.01万㎡;新建发酵床养殖基地13个,新增发酵床养殖面积5万平方米。同时,落实专人,严格项目督促管理,指导细化项目实施方案。从项目建设内容、资金使用等方面从严把关,确保示范项目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有效发挥项目示范引导作用。
4、积极组织落实惠农政策。一是能繁母猪补贴。根据《2012年江苏省能繁母猪补贴实施方案》要求,今年,继续对饲养能繁母猪的规模养殖场、养殖户、种猪场和散养户给予补贴,每头能繁母猪补贴100元,我市仍由市、区(县)两级财政承担。文件下达后,及时组织区(县)畜牧主管部门开展2012年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的摸底调查工作,对母猪佩戴耳标的畜禽标识实行一猪一号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经区(县)农业、财政部门联合统计上报,全市能繁母猪饲养场(户)5445户,能繁母猪存栏38798头。二是奶牛良种补贴。根据省农委要求,全市制定了《2012年全市奶牛良种补贴实施方案》,召集有关奶牛养殖场户,选定了2012年奶牛良补冻精的供应厂家。2012年,全市荷斯坦奶牛存栏22906头,按照能繁母牛12715头进行补贴,全市共计补贴奶牛冻精数量25430支。
5、切实狠抓质量安全管理,确保地产“菜篮子”产品消费安全
蔬菜产业:目前我市无公害蔬菜、绿色、有机蔬菜基地认定面积超过17万亩,通过三品认证的蔬菜产品达194个。全市生产环节已建有120个检测站点和36个田头检测室,企业和合作社全部要求建立生产档案,认真记录农资购买和使用、田间生产操作、产品检测和销售情况;重点蔬菜基地应用南京市蔬菜质量安全监管与追溯系统,实行从投入品使用、生产管理、采收、检测到包装上市的全过程记录与监管,实现蔬菜质量可追溯;对于新建蔬菜基地全部要求配套建设田头检测室,配备电脑、冰箱、速测仪器与试剂,安排专人负责蔬菜产品检测。通过实施一系列质量安全监管措施,蔬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总体质量安全水平排在全国全省先进行列。
养殖环节:一是启动养殖场(户)质量安全信用档案。在入户调研和农户座谈会的基础上,编印《规模养殖场生产记录》、《生鲜乳收购站记录台账》强制记录本,发放到全市所有奶站和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场,并分别召开规模猪场、奶站质量安全监管会议,明确责任意识,培训养殖台账记录。二是启动养殖场(户)告知警示。对市级规模以上的猪、牛场(户)发放《南京市畜禽养殖场(户)畜产品质量安全公告牌》,明确监管“属地管理”原则,规范区县包片负责人和“一对一”监管责任人的工作职责。三是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管。紧紧围绕生鲜乳生产、收购和运输三个关键环节,加强投入品管理,2012年共出动监管人员617人次,抽检生鲜乳125批次,合格率100%,依法取缔生鲜乳收购站1个。同时,2012年重点开展生鲜乳监管和泔水猪整治。制定《关于开展生鲜乳违禁物质问题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和《南京市生鲜乳违禁物质问题专项整治行动方案》,加强监督监测,全市生鲜乳收购站检查率、生鲜乳质量安全违规单位查处率和生鲜乳中三聚氰胺检测合格率等均达到100%。泔水猪整治,召开3次专题会议,下发2个关于加强畜禽养殖环节餐厨废弃物管理工作的通知,开展了2次专项整治行动,对养殖场(户)全面调查摸底,开展拉网式检查,强化一对一监管,落实养殖场(户)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对养殖户开展宣传教育,通过编印宣传册、明白纸、致农户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开展《畜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宣传培训工作。全市全年共出动执法检查车辆150车次,出动检查人员500多人次,检查了520家规模养殖场(户),重点检查了近郊区的125家规模养猪场,对近郊不符合《畜牧法》和农业“1115”工程规划等规定的“泔水猪”养殖场进行取缔。
三、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1、“菜篮子”产品基地建设滞后。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郊区蔬菜基地丧失殆尽,蔬菜基地不得不向远离城市的农区转移,而新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旱排涝能力较弱,生产、保供能力不强。
2、产业化程度不高,体系不够完善。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松散,数量少,块头小,组织化程度偏低,运作能力不强。二是产业链条不长,蔬菜精深加工能力差。三是蔬菜配套产业发展不够。蔬菜贮藏、包装等商品化处理滞后,品牌塑造力度不足。市场和冷链物流建设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从总体上看,我市蔬菜产业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还占有一定比重,抗御各种灾害的能力差,市场开发、市场竞争能力弱。
3、质量安全监管难度大。主要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对监管带来难度,加上目前监管网络不健全,蔬菜生产的重点镇街、村几乎没有专职检测人员,田头速测无法做到全覆盖,难以真正实现地产蔬菜的产地准出,给蔬菜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畜牧业当前面临较突出的问题有:一是土地问题,不少投资效益高、市场前景好的畜牧养殖项目由于难以解决土地问题,畜牧场建设用地不能视为农业用地,一些畜禽养殖用房不能按期建设。二是城市化建设的影响。随着城市化建设,畜禽禁止饲养区养殖户的拆除和搬迁工作的深入,不可避免的要影响近期本地畜产品的供给。我市栖霞区、雨花区近年来不断加大辖区内畜禽散养户的清理力度,江宁区和六合区也会在今后几年对绕越公路以内规模养殖户进行拆除搬迁。全市预计因为城市化建设将减少生猪养殖约7万头、家禽50万羽、奶牛养殖约2000头,本地生猪和鲜乳的供给率因此将预计下降约2-3个百分点。三是环境生态问题。目前畜牧业发展导致农村面源污染较重,给畜牧业持续发展以及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新的课题。四是今年生猪、鸡蛋主要畜产品价格较上一年有较大下滑,农户养殖热情有所下滑。
四、对“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力度。各级财政要安排永久性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施配套、生产加工机械购置、“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应用等环节。市级设施农业、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万顷良田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农业“三新”工程、农产品质量建设等相关项目资金,要向蔬菜生产基地倾斜,加大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参与蔬菜基地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
2、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省级财政资金投入蔬菜生产设施的总量较大,但没有菜地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建议在今后的蔬菜设施建设专项中拿出一部分专门用于蔬菜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参照省高效设施项目,不超过财政总投入的三分之一,在切实增强基地抗灾保供能力的同时,提升蔬菜基地形象。
3、建立“菜篮子”产品生产的补贴政策。在夏淡、冬淡时期选择适宜的绿叶菜品种,对规模2亩以上的农户实行补贴,可以有效地保护菜农种菜积极性。增加项目支持,特别是增加扶持蛋禽和奶牛养殖的项目,提高政策引导效应。保持“惠农补贴”政策应连贯,持续进行能繁母猪补贴(1头能繁母猪补贴50-100元/头),增加后备母牛补贴政策(后备母牛补贴500元/头)。在养殖环节效益空间急剧压缩的今天,持续的政府养殖补贴,是坚定农户养殖的稳定剂和强心剂。
4、建议设立蔬菜发展风险基金,探索将政策性商业保险引入蔬菜生产和销售领域。可以参照上海做法,在蔬菜生产的“缺期”对主要的几种叶菜(如青菜、鸡毛菜等)实行价格保险,保费由各级财政负担90%,农户承担10%,当平均零售价格低于保单约定的零售价时,按跌幅同比例对菜农进行补贴,有效地保护菜农种菜积极性。
5、优化规模养殖结构,提升标准化生产水平。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突出“稳增长、保供给、调结构、促转型”四项重点,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培育特色畜禽产业基地,不断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加快推广畜牧生态养殖模式,全面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
6、建立畜禽价格预警指导机制。打造“畜禽产品远程监控监管体系”,完善畜产品价格信息测报,从投入品监管、养殖场监管、流通监管三方面构建 “价格”和“质量安全”监控的信息化管理,定期公布畜禽产品销售指导价格,发挥《南京牧业信息》的服务功能,及时为养殖户、企业提供最新、最具价值的信息服务。
7、尝试发展异地养殖计划。畜牧养殖从特大型城市向外阜农业化程度高和空间大的地区转移是有利于城市发展和降低饲养成本的前瞻之举,也是解决都市农业土地稀缺、保障城市供给,提高畜产品质量的有力措施。今后可推行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区为保障城市供给的产销对接模式,积极扶持雨润、苏食、卫岗、桂花鸭等本地龙头企业发展异地养殖,重点在安徽、江苏苏北等地建立生猪、蛋鸡、奶牛规模化畜禽生产基地,实行供种、销售在本市,生产过程在外地的“两头在内、一头在外”的经营模式。建议政府将调运生猪补贴的资金,改用于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建立专供我市的异地养殖基地,这样既有利于本地市场的稳定供应,也利于畜产品的质量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