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菜篮子”工程实施25周年重点活动 > 调研报告

天津市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保供给 抓安全 促增收

日期: 2013-05-15 16:41 作者: 来源:天津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近年来,天津市认真落实2013年中央1号文件和国办发〔2010〕18号文件关于“菜篮子”工作的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按照“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要求,狠抓蔬菜等农产品生产,确保市场供应平稳有序。

  一、天津市“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

  1、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从2008年到2011年,4年多时间全市新建(改扩建)种植业设施达到45万亩,设施农业面积已累计达到60万亩;建设完成了21个农业产业园区,这些园区作为全市“三区”联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了创意农业的理念,逐步成为展示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典范和标志;全面建设完成了155个现代养殖业示范园区。

  2政策扶持力度前所未有。为加快设施农业建设,我市对种植业设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养殖园区建设出台了了一批政策,包括《天津市种植业设施建设管理办法》、《天津市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天津市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管理办法》和《天津市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管理办法》。其中,对种植业设施扶持政策:市财政对新型节能温室每亩(建筑面积)补贴7000元,普通温室为4200元,钢骨架塑料大棚为2500元,普通塑料大棚1200元。对列入市级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的生猪、奶牛示范园区每个园区补助200万元,蛋鸡、肉鸡、肉牛示范园区每个补助100万元。对列入市级的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的工厂化养殖示范园区,每个市补资金200万元,池塘养殖示范园区每个市补资金100万元。对现代农业示范园扶持政策,市级资金每年各安排1000万元扶持资金,连续三年,在市级扶持资金的基础上,各区县也都出台了相应的配套扶持政策。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至2011年,全市用于设施农业的建设资金近200亿元,其中市级财政补贴达到17亿元,带动区县等建设资金约180亿元。

  3、经济效益显著。从2007年到2011年底,我市新建(改扩建)种植业设施达到45万亩,四年多时间,是过去三、四十年的发展规模;全面建设完成了100个现代畜牧业示范园区和55个优势水产品示范园区;在建设上坚持高标准,新建成的45万亩种植业设施,新型节能日光温室、智能温室设施占全部新建设施的40%以上;在种植业设施上,目前我市设施农业年产值达到60亿元以上(占蔬菜总产值的85%以上),直接带动农民40多万人。与以往种大田或露地蔬菜相比,农民平均每亩增收达到1.25万元以上,是过去收益的5—10倍甚至更高。同时涌现出了一批亩效益超5万元的蔬菜、7万元的食用菌和超20万元的花卉种植基地。设施农业拉动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超过千元,有效的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已成为当前我市农业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已建成的100个的畜牧园区和55个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的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在畜牧养殖上,一批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明星企业脱颖而出。如中粮集团年出栏10万头猪场、嘉立荷现代奶牛场、北辰光明梦得奶牛场等。在渔业生产上,形成了海珍品、南美白对虾、良种鲤鲫鱼养殖区。

  二、“菜篮子”产品大幅增长

  1、蔬菜生产平稳发展。2012年全市蔬菜生产播种面积170万亩,总产580万吨,总产值8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6%和15.9%;设施蔬菜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设施蔬菜面积达到96万亩,比上年增加5.3万亩,总产370万吨,比上年增加20万吨,产值60亿元,比上年增加3.5亿元,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2、养殖业生产总体平稳。一是主要畜种存出栏稳定增长。生猪存栏190.22万头,出栏358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7.8%和6.2%;奶牛存栏15.54万头,比上年增加1%;肉牛存栏12.63万头,出栏25万头,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9.6%和3.9%;家禽存栏3276.48万只,比上年同期增加4.3%,肉鸡出栏7900万只,比上年同期增长4.3%;猪肉、禽蛋、牛奶自给率分别达到65%、74%和100%,继续位于国内大城市自给率前列。二是畜产品价格总体呈下降趋势,除生鲜奶收购价呈现平稳状态外,生猪平均价格15.27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0.89%;鸡蛋平均价格8.16元,比上年同期降低9.86%;肉鸡活毛鸡、蛋鸡淘汰鸡价格平均分别为9.08元、9.2元,比上年同期分别下降5.68%、14.67%。三是渔业生产基本稳定,全年水产投产面积61万亩,投放苗种206亿尾,养殖产量34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水产良种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主要工作和采取的措施

  1、发展设施农业,增强淡季蔬菜自给能力。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自2007年以来,以每年新(改)建蔬菜设施10万亩的建设规模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大大改善了冬春季蔬菜生产条件,不断增加新品种,蔬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提高,农民种植蔬菜的收益率也有所上升,有利地调动了广大菜农的生产积极性,为保障市场供应打下了良好的物质生产基础。

  2、发挥资源优势,建设一批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大力发展特色蔬菜基地。各区县在蔬菜产业发展中特别强调特色产品、优势产品的集约化发展,建设了一批专业化、社会化、集约化程度很高的蔬菜生产基地。如:蓟县津蓟高速(蓟县段)两侧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桑梓设施西瓜产业带、环湖万亩设施食用菌产业带,武清北部七镇10万亩设施蔬菜产业带、静海西部林下经济产业带,宁河蓟运河东部四镇设施蔬菜产业带等。而且有些产业带已经打破了区县界域,集中连片,优势突出,布局合理,规模化发展卓见成效。二是从2008年开始建设的畜牧示范园区已发挥作用,其中有21个养殖场达到了国家标准化养殖示范标准,被农业部授予国家“标准化养殖示范场”称号。生猪种业基地7个项目已启动实施,种猪引进和育种设备等能力提升工作基本完成。三是两年多来,通过优势水产品养殖示范园区项目建设,改善了渔业基本生产条件,进一步提高了渔业产业化程度,增强了优质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渔业可持续发展,带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乃至促进渔业产业化的发展,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3、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生产效率。努力与科研部门合作,加大设施蔬菜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引进推广力度。一是提高蔬菜品种和档次,生产高品质和高附加值的品种,二是提高蔬菜生产设施配套技术,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单位面积种植收益。特别是一批优质高效的设施专用新技术(如补光灯、水肥一体化技术、多层覆盖技术等)的普及应用,大大提高了设施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冬季生产的蔬菜品种、产量和品质都有了大幅度提高。

  4、做好产销衔接,提高蔬菜流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一是不断加大营销队伍建设,选择一批有经营头脑和经营基础的蔬菜营销大户,给予一定支持,建立大户联系产地机制,推动蔬菜市场流通。二是加强蔬菜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扶持蔬菜种植大户、经营大户、加工企业为核心的专业合作社建设,壮大经济实力,使蔬菜合作社在蔬菜生产、流通、加工等各领域切实发挥服务作用。三是构建蔬菜信息平台。通过天津农业信息网构建联通生产基地和全国各地的蔬菜信息网络,为蔬菜产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服务,建立与全国主要蔬菜流通企业沟通合作的机制,准确把握市场信息,为农民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四是积极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发展,发展品牌农业,打造一批如“沙窝萝卜”、“赵学番茄”、“台头西瓜”、“出头岭食用菌”、“田水铺萝卜”等特色蔬菜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菜篮子”产品产量的大幅增长,以及品种的日益丰富,有效保障了市场供应,平衡了供需矛盾,控制了市场波动,提高了应急供给能力,特别是在近两年南方冬春雨雪冰冻天气和其他多种不利气候影响下,我市设施农业自供能力大大提升,蔬菜市场价格趋于平稳,让市民得到更多的实惠,也为保障供应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预计今年本市冬季蔬菜市场供应总体平稳,随着设施农业的大发展,冬季应急供应能力将有明显提升,基本满足天津市的需求,并能部分外调。

  四、下一步主要工作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要求,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加快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不断满足城乡居民对“菜篮子”产品日益提高的要求。主要有六项措施:一是制定落实规划。以高效设施农业提升工程为主线,进一步调优种植结构,不断提高设施蔬菜综合生产能力。按照农业部要求,结合天津实际,借助外智,开拓创新,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和落实好“菜篮子”“十二五”规划。二是加大投入力度。在加大政府投入基础上,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制定各类资本投入高效农业、设施农业的鼓励政策,在税收、信贷、基础配套等方面给予优惠。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降低发展设施农业贷款的风险。三是推动规模化生产。高标准制定整体发展规划,注重集中连片的集约化发展。重点扶持大型龙头企业介入蔬菜生产和加工销售,全面带动周边产业发展。同时,大力扶持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按照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五化”要求,搞好园区建设。四是加强分类指导。进一步优化设施蔬菜区域布局,基础条件好的地区要发展高档次的生产设施,引进高档品种,培育名牌产品;其他地区要对现有生产设施进行改造升级,提高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