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菜篮子”工程实施25周年重点活动 > 调研报告

北京市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情况的报告

日期: 2013-05-14 15:29 作者: 来源: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字体: 打印本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要求,北京市于2010年10月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意见》(京政发〔2010〕37号),统筹推进全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两年来,各部门通力协作,“菜篮子”工程有序推进,确保了首都市场“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总体安排

  (一)工作思路

  北京的农业资源有限、总量不足,“菜篮子”主要靠外埠输入的客观实际,决定了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中,既要发挥本市现代农业的优势,努力提高“菜篮子”主要产品的自给率,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强化区域合作,确保首都市场稳定的市场供给。

  鉴此,北京市在充分考虑自有资源和外部资源、数量需求和质量提升的基础上,提出围绕“三率一能力”目标,统筹推进“菜篮子”系统工程的要求,即:围绕“稳定提高‘菜篮子’重点产品的自给率”、“大幅提升‘菜篮子’重点产品的控制率”、“稳步提升‘菜篮子’重点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显著增强‘菜篮子’重点产品的应急保障能力”,通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和调控力度,综合施策、统筹推进本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向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增收稳定、市民得到实惠的方向可持续发展。

  (二)主要目标

  一是加强生产能力建设,确保“菜篮子”重点产品的自给率稳定提高。到“十二五”末,蔬菜生产用地保有量从2009年末的57.9万亩提高到70万亩,蔬菜、猪肉、禽肉、鸡蛋、鲜牛奶的自给率达到35%、30%、70%、66%、68%。

  二是强化区域合作,优化流通渠道,确保本市“菜篮子”主要产品的控制率大幅提升。到“十二五”末,外埠蔬菜供京生产基地达到80万亩,蔬菜控制率由33%提高到50%。猪肉控制率由83%提高到87%,禽肉控制率由63 %提高到90%,牛奶控制率由78%提高到80%,鸡蛋控制率由54%提高到80%。

  三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确保“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稳步提升。到“十二五”末,“菜篮子”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的生产量比2009年翻一番。“菜篮子”主要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力争实现100%。

  四是创新储备形式,优化储备结构,确保“菜篮子”产品应急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到“十二五”末,政府储备和生产储备的肉类和蔬菜要确保短期应急供应。要在京郊建设一批“菜篮子”主要产品的应急保障基地,实现“屯菜于田”、“存肉于栏”、“存鱼于塘”。

  (三)工作组织

  根据市政府的统一安排,北京市“菜篮子”工作领导小组设在市生活必需品应急调控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改委,由市发改委负责全市生活必需品应急调控协调工作。其中:市农委、市农业局负责统筹协调本市“菜篮子”工程生产工作,推进本市农产品生产和外埠蔬菜基地建设等工作;市商务委负责统筹协调本市生活必需品流通体系建设,负责保障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供应、储备管理工作等工作。同时,市交通委、市财政局等单位根据各自职能,负责具体的工作。

  两年来,市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加强协助,生活必需品协调小组(“菜篮子”领导小组)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确保了像2012年“7.21”、“11.3”重大自然灾害期间,本市“菜篮子”产品供给充足,品种丰富。

  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的具体措施

  推进菜篮子“三率一能力”建设,自给率是根本、控制率是保障、合格率是前提、应急保障能力是关键。围绕“三率一能力”目标,北京市从强化激励政策、推进区域合作、加强安全监管、完善生产保障、强化流通体系等方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着力调动政府、农民、经营组织的积极性,取得显著效果。

  (一)拓展补贴政策,提高“菜篮子”自给率

  从强化政策补贴激励,稳定保有量、提高生产效率入手,全力提高“菜篮子”的综合生产能力。2011年以来,我市先后制定实施了《“十二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畜牧业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文件,完善了以“菜篮子”为主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布局。2011、2012年,连续制定出台了《关于“菜篮子”工程生产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了补贴政策和措施,明确了年度工作重点,对“菜篮子”生产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目前,我市蔬菜自给率保持在28%左右,猪肉自给率31%,禽肉、鸡蛋、鲜牛奶自给率保持在60%左右,有效满足了市民“菜篮子”需求。

  1.发展设施农业,增强生产装备水平。2008年,我市出台了《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京政发〔2008〕30号),按照“两区两带多群落”的发展布局,推进设施农业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明确了设施农业建设的补贴标准,其中:新建符合标准的日光温室补贴1.5万元/亩、钢架大棚0.4万元/亩。五年来,市财政共投入约30亿元,发展设施农业15万亩。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35.1万亩,其中日光温室面积约占一半,设施农业产值超过52亿元,有力保障了冬淡季蔬菜供给。

  2.划定基本菜田,落实基本菜田保有量。落实蔬菜生产用地最低保有量制度,2012年市政府与各郊区县签订了蔬菜生产用地最低保有量任务指标,计划到“十二五”末,蔬菜生产用地保有量达到70万亩。2011年,制定了《北京市新菜田开发建设标准》,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新建的符合标准的基本菜田,予以1000元-1500元/亩的补贴。两年来,安排资金约4000万元,建设露地菜田3.3万亩。此外通过发展设施农业,新增设施菜田5.7万亩。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蔬菜生产用地保有量达到66.9万亩。

  3.推进高产创建,提高“菜篮子”生产效率。提高“菜篮子”供给量,既要靠扩大生产规模,更要靠提高生产效率。2011年以来,按照“一手抓数量建设,一手抓效率提升”的思路,围绕提高“菜篮子”生产效率,深入开展高产高效示范创建。(1)蔬菜生产开展提质增效“三百工程”。每年安排3000万元,推进以“百名专家进菜园、百项技术到地头,百分竞赛选能手”为核心的“三百工程”,新建千亩设施蔬菜标准园20个,集约化育苗场20个,辐射带动面积近40万亩。(2)养殖业推进规模化、标准化改造。两年来共安排资金1.1亿元,推进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规模化、标准化改造提升250余家。目前,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达到2505个,存栏畜禽占全市80%以上,本市生猪、奶牛、肉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比例达到75%、95%和85%。(3)扶持工厂化“菜篮子”生产。着眼于工厂化生产打破农业生产受自然因素制约的瓶颈,实现了周年高产、稳产和农业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的突出优势,从2012年开始我市积极支持发展“菜篮子”工厂化生产,着力解决周年均衡供给问题。2012年,全市安排1400万元,支持“菜篮子”工厂化生产基地11个,涌现出房山区润丰达、通州绿源永乐、顺义马建辉等一批工厂化食用菌、水产养殖典型,成为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形式和城市“应急保障”功能的新出路。

  4.落实惠农补贴,提高生产积极性。一是实施“菜篮子”生产性补贴,如落实生猪精液补贴10元/支、能繁母猪补贴100元/头、优质后备母牛补贴500元/头等措施,调动生产积极性,提高“菜篮子”重点产品的自给率。二是落实政策性农业保险措施,提高“菜篮子”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目前,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已经扩展的21个品种,基本上做到了应保尽保。

  5.强化农业基础,提高耕地质量水平。2009年6月启动《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基础建设及综合开发规划(2009-2012年)》,整合农业、发改、财政、国土、水务、园林等部门的政策、资金和项目,组织实施了农田水利改善工程、农田培肥工程、田园清洁循环工程、沟路林渠配套工程等四项工程十二项主要措施,投入资金32亿元,实施面积113万亩,累计实施面积273万亩。项目区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耕地土壤有机质由16.37g/kg提高到18.97g/kg,达到中等肥力水平,农业用水效率由0.67提高到0.694,减少化肥投入8.2万吨,化学农药使用量下降30.8%,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4100多万个285吨,总体成效显著,有力提升了“菜篮子”生产基础水平。

  6.实施政府考核激励。为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和有关单位重农兴农、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强本市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能力,2012年组织开展了以“菜篮子”产品为主的农产品生产供应保障工作成绩突出区县、乡镇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评选,安排资金7000万元,对5个区县、13个乡镇、20个合作社进行了奖励,进一步调动了生产的积极性。同时,为推进“菜篮子”质量安全建设,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全区监管示范区县、乡镇创建活动,以区县为单位进行考核奖励。

  (二)推进区域合作,提高“菜篮子”控制率

  北京的蔬菜、猪肉等“菜篮子”重点产品的供给主要靠外埠输入。在强化区域合作方面,每年安排4000万元以上资金,通过强化与周边“菜篮子”主产区的合作,实施“走出去”战略,不断壮大外埠生产基地规模,确保“菜篮子”产品有效供给。

  1.延伸区域合作的范围。在推广“京张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制定了《北京市“十二五”农产品区域合作发展规划意见》,计划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蔬菜、畜禽、水产品三大基地。目前,本市区域合作的范围不断延伸,地域显著扩张,合作对象遍及河北、山东、山西、内蒙、湖北等省区,包含菜、肉、蛋、奶等各类品种。

  2.拓展区域合作的深度。支持和鼓励本市农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到外埠建立多种形式的“菜篮子”合作基地。自建基地和订单模式的区域合作成为重点。2012年,张家口供京蔬菜总量达到220多万吨,7-9月份蔬菜市场占有量达到40%以上;顺鑫农业、新发地等11家企业在河北、湖北等地建设蔬菜基地2.27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1.3万吨,其中9.88万吨直接供应北京市场,供京比例达到87.1%;二商、华都等龙头企业在河北、内蒙古、山西等地建设的畜禽养殖基地,100%的生猪返销北京市场,雏鸡和肉牛产品返销北京市场的比例高达80%以上。

  (三)强化质量监管,提高“菜篮子”合格率

  “菜篮子”供给,质量安全是基础。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菜篮子”质量安全的投入力度,每年安排质量安全资金在3000万元以上,创新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乡镇)、标准化生产基地分级管理等工作措施,开展安全放心品牌创建,提高了“菜篮子”质量安全水平。

  1.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累计制定各项农业地方标准221项,标准总量达到1600余项;市级农业标准化基地达到1200余家,种养业主导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90%以上。2013年,本市将全面推进蔬菜生产标准化建设,力争5年内实现规模化蔬菜生产标准化全覆盖。

  2.实施“菜篮子”生产标准化分级管理。从2011年起,实施标准化生产基地分级管理,按照《北京市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考核评分标准》,对达标的优级标准化基地予以奖励10万元,计划在“十二五”期间,优级标准化基地达到450个。两年来,共评比创建优级标准化基地160余家,发挥了较好的宣传、示范、引领作用。

  3.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2011年起,制定实施了《北京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和乡镇创建工作实施方案》,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在全市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区(县)和(乡)镇创建,对评比确定为示范区(县)和示范镇(乡)分别奖励300万元和50万元,极大调动了区县质量安全工作的积极性,较好的推进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2012年,全市基本建立了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站,进一步完善了质量安全基层工作组织。据农业部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上市蔬菜检测合格率97.5%、畜禽食用菌合格率100%、水产品合格率99.17%,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4.支持农产品“三品”认证。对新认证活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企业,分别给予2万元/个的补贴,调动了企业认证的积极性。

  (四)推进流通体系建设,保障市场供给

  流通体系建设市“菜篮子”系统工程建设的关键环节。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制定落实规划、完善配套政策、落实属地责任,大力推进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实现了全市蔬菜供应货源充足、价格基本稳定。

  1.强化流通体系法制和规范建设。2012年,为解决现行菜市场配建规划标准偏低、指标缺乏强制力、规模和数量的短缺等问题,制定了《北京市社区菜市场建设管理办法》,为蔬菜零售网点规划建设提供法律保障。2013年,制定了《北京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流通产业发展意见的实施方案》,提出了打造更高水平的便民商业体系、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强化生活必需品供应保障调控体系的要求,并把给予流通业用地支持、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全面落实税费减免政策,有效降低流通成本作为优化流通发展环境的重要政策。制定实施了《“十二五”时期本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对全市农产品流通做出谋划。

  2.完善农产品流通机制,创新流通新模式。实施鲜活农产品流通“市管批发,区管零售”管理新体制,市级负责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区县政府重点完善农产品零售终端建设,市区两级职责更加清晰,农产品批发体系和零售终端建设均取得明显成效。推进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优化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按照“多元化、少环节、降费用、增便利”的原则,积极探索创新直营直供、公司化经营、业态提升、批零延伸、军地共建、车载车售等6类12种蔬菜零售新模式,努力破解蔬菜流通“最后一公里”问题。2012年底,全市蔬菜直营直供店累计达到122家,车载蔬菜直销社区新模式和周末市场覆盖社区达到109个社区。蔬菜直营直供和周末车载模式,为解决本市蔬菜供应“最后一公里”问题探索了新途径,得到了国务院、商务部领导的关注和认可。商务部印发专题通知向全国推广。蔬菜直营直供和周末市场成为国务院部署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常务会议明确的全国重点任务之一。此外,政府商务部门通过深化“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和“农社对接”,鼓励大型流通企业、机关、学校、餐饮企业等与农业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进一步优化了蔬菜等农产品流通渠道。

  3.多层次产销“对接”,稳定蔬菜货源保障。市商委与河北省政府驻京办事处、河北省农业厅,联合签署了蔬菜等鲜活农产品产销合作框架协议,通过强化产销信息、共建蔬菜直营直供店、共同培育蔬菜品牌等三方面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关系,致力于解决“农民卖菜难,市民买菜贵”问题。同时,鼓励各区县与外埠蔬菜生产县市签订合作协议,加大产销对接,建立稳定持久的蔬菜产销合作关系。目前东城、西城、朝阳、海淀等中心城区分别与山西天镇、河北廊坊、高阳、山东寿光等地建立起长期稳定的蔬菜产销合作。同时,进一步深化“农超对接”和“农餐对接”。2012年底全市10家重点大型连锁超市均开展了“农超对接”,与全国120家农业合作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全年实现“农超对接”果蔬采购和销售量15.6万吨,同比增长15%左右,销售额16亿元,蔬菜价格比农贸市场低10%左右。“农餐对接”试点餐饮企业由去年的10家扩大到20家。2012年,20家“农餐对接”试点企业通过农产品生产基地或农产品合作组织采购农产品原料8.5万吨,同比增长29%。

  4.强化调控回归公益,推动鲜活农产品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批发环节,政府出资1.7亿元参股全市最大的农产品市场—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新发地市场第二大股东,并通过与第一大股东签署绑定协议和政府派驻董事,确保新发地市场经营方向和保障供应“双不变”;零售环节,鼓励和推动区县政府采取回收、回租、回购、补建等手段,加大政府对蔬菜零售网点的掌控力度,加快蔬菜零售网点公益性回归步伐。目前,全市回收、回租、补建社区蔬菜零售网点104个,直接增加蔬菜经营面积3500余平方米。

  5.完善储备和预案管理,提升应急保障能力。本市继2008年奥运期间启动蔬菜政府应急储备保障机制后,2009年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蔬菜政府储备,目前已建立起粮油、猪肉、鸡蛋、蔬菜、食糖、食盐等18个品种的生活必需品政府储备,并根据人口增长及市场应急供应的需要,适时调整了储备数量。政府储备在奥运和2010年强降雪期间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有效应对了2011年食盐抢购风潮。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加剧制约“菜篮子”有效供给。北京市现有耕地340万亩,基本农田280万亩。2012年,我市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人,人口的增长和土地资源的不断减少,成为制约“菜篮子”保障能力的主要矛盾。作为“菜篮子”重点的蔬菜产业,发展面临着巨大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受自然资源因素制约。蔬菜产业发展受土地、水、淡旺季等资源要素制约,生产规模发展空间与需求规模快速增加的矛盾突出;二是劳动力资源有限的制约。从效益比较上看,一方面农户从事蔬菜生产的收益同农户兼业收益相比并无优势,北京农民从事蔬菜种植的收入低于非农收入的水平;另一方面在同样进行蔬菜生产,在亩产出相同的前提下,本市农民的人工、生产资料投入均高于外埠;三是受产业链不完善的制约。蔬菜生产经营主体多而分散,以单家独户生产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集约化生产水平较低,产前基础设施脆弱、产后冷链设施还不完善、贮运保鲜技术落后,抵御自然灾害及市场冲击的能力不足。

  二是“菜篮子”产品供给起落的周期性变化难以克服。如2013年猪肉跌破猪粮比问题,每年发生的大白菜卖难问题等。市场供给和需求在时间、空间、质量方面的矛盾依然突出,政府的调控特别是对小生产者(如蔬菜)的调控难以见效,造成产消两端的利益难以平滑衔接。突出表现为:菜贱伤农、菜贵伤民。同时,中间商贩零售环节的利润加成等,加剧了生产和消费两端的矛盾。

  三是质量安全等突发事件对产销的影响日益明显。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信息传递途径的增多,使消费者对“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的承受力急剧下降。鉴于消费者的相对强势(表现为对产品的选择权),任何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吹草动,都影响农产品产销的全局。如2013年禽流感事件影响家禽产业的发展和后期供给等。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加严格,对应对突发质量安全事件的要求更加突出。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2013年是新一轮“菜篮子”工程承上启下关键一年。抓好“菜篮子”建设要以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围绕“三率一能力”建设目标,进一步强化属地责任、完善考核机制、推进主体建设、突出质量安全,通过加大政策支持调动各方积极性,统筹推进“菜篮子”工程向生产稳定发展、质量安全可靠、产销衔接顺畅、市场波动可控、农民增收稳定、市民得到实惠方向发展。

  1.强化考核激励,落实“菜篮子”区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区县负责制和属地责任,选择蔬菜生产用地保有量、“菜篮子”产品产量、质量安全合格率等重点指标,建立生产建设责任制考核体系,强化考核评比通报奖励等机制,推进“菜篮子”生产建设。

  2.创新政策支持,夯实“菜篮子”综合保障能力。一方面,要继续稳定和完善现有的补贴政策,支持设施蔬菜标准园、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和优级标准化基地建设;同时通过抓工厂化生产、抓大项目建设、抓生产效率提升,开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乡镇创建和“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建设,培育一批“菜篮子”生产典型。另一方面,要研究新的补贴政策形成长效机制。如,2013年计划开展蔬菜生产补贴试点,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力争全市推广实施;研究生猪价格指数保险政策等。

  3.强化区域合作,提高“菜篮子”控制率。实施“走出去”战略,创新“菜篮子”保障方式和区域合作形式,加大与周边省市合作力度,不断增强外埠供京“菜篮子”产品的控制率。

  4.建设安全农业,提高“菜篮子”合格率。以蔬菜为突破口,力争5年内实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全覆盖;以区县为主体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创建;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等级划分和优级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支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不断提高“菜篮子”质量安全水平。

  5.完善流通体系,增强保障能力。一是按照“多元化、少环节、优渠道、降成本”的原则,稳步推进蔬菜零售网点建设,鼓励发展直营直供店、车载车售、网上菜店等新模式。二是持续推动蔬菜流通地方立法工作,不断优化蔬菜流通法制环境。三是加快推动北京鲜活农产品流通中心建设,推动新发地市场加快升级。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推动国资入股其他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