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 > 各地动态

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技促进年简报

日期: 2012-06-25 08:41 作者: 来源:湖北省农业厅科技处 【字体: 打印本页

湖北省黄冈市:农业科技,让农民“种田”变“轻松”

  6月11日清晨,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水稻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基地边,沿着田埂一眼望去,阡陌纵横,沟渠交错,绿油油的稻秧,在晨露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精神。

  张牌村的村民——56岁的张大爷兴致勃勃、步履匆忙,他正赶往东边的村埠,去参加黄冈市农业局举办的“阳光工程”水稻种植技术培训。“听说专家们要给村里的水稻种植户们讲授一门水稻种植的新技术,教我们怎么移栽,怎么施肥,怎么灌溉。”张大爷口中的“新技术”,是一种我市大力推广的种植技术,即“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通过叶龄模式诊断,从群体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与产量形成密切相关的指标方面精确定量,培育水稻高产群体的种植技术。这种技术不仅能防虫防病、节肥节水,还能有效提高亩平产量,实现亩产增产15-17%,亩平增收25%左右。

  最让张大爷开心的是,作为科技示范户之一,从水稻选种、育苗,到管理、收获的各个生产种植环节,他都可以在自家的承包田上,享受免费学习和示范观摩的优厚“待遇”,这种来源于农业科技的新型体验是张大爷以往想都不敢想的。

  上世纪80、90年代,当“种田难、种田苦、种田穷”还是流传于百姓口中的“至理名言”时,张大爷就已经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默默耕耘了。“如今,地变大了,人变老了,可种田却变轻松了。”

  张大爷的“轻松”不仅仅得益于国家惠农支农的好政策,更得益于“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上发挥的巨大支撑作用。近年来,市农业局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活动,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培训”的强农富农模式,让广大农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科技魅力,实实在在品尝到了科技硕果。

科技创新让一粒小种子萌发出新希望

  一粒种子,到底有多大能量?在我市,有一群农业科研专家,用他们的执着和坚定,告诉了我们答案。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共争取项目、课题经费2400多万元,完成各类科研项目、课题246项,选育出10个新品种通过国家、省的审(认)定,申请植物新品种权7项;发表科技论文72篇;建立科技示范基地18个;举办各类培训100多场次,培训1.5万多人次;选育各类农作物品种累计推广2000多万亩,创社会经济效益20多亿元以上。

  “以科技创新为灵魂,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黄冈市农业局始终围绕农业发展科技需求,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积极进行新品种选育、高产栽培技术研究等工作。今年的3月,在第五届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上,农科院的水稻科研新成果——晚稻“金优39”被专家组一致审定通过。“米质优、产量高、抗倒性强、熟相好。”尽管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但它是我市农业科技创新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农业科研专家刻苦钻研,用勤劳和汗水凝聚而成的智慧结晶。

  一粒种子的能量是无限的,因为它承载着专家们创新的梦想,更寄托着农民们丰收的希望。

科技推广让一个小成果转化成大效应

  成果有了,该如何转化?

  在团风县卢家河新品种示范展示基地里,几位农技员正在为一群水稻种植科技示范户演示新品种的“旱育抛秧技术”。“这几年,农技推广员每年都给科技示范户讲解肥水管理、田间管理、‘一喷三防’病虫害防治等种植技术,到田间现场指导我们生产,我们可是得到实惠了”。2011年,团风县科技示范户种植水稻的亩产达到了1300斤,较2000年产量提高了近一倍,收入也提高了2.4倍。

  “以前搞农技推广,从市到县、从县到乡镇的网络体系还算健全,但从乡镇到村一级却普遍存在‘网破人散’的现象,造成新品种、新耕种方式的推广出现‘断层’。这就是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市农业推广中心乐学胜主任说。为了打通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路”,市农业局积极探索,努力创新,成功总结出了让“小成果”转化成“大效应”的“三条路径”:一是示范观摩促推广。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行业分布情况,每县每年建立建成集“试验、观摩、培训”三大功能为一体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10个;精心培育集“农情调查员、技术推广员、政策宣传员”三大角色为一体的科技示范户1000户;积极组织集“善学习、勤思考,懂技能、责任强”四大优点为一身的优秀农技人员100名对示范户进行跟踪指导。二是宣传发动促推广。大规模开展宣传活动,为农业科技推广宣传造势。每年,市农业局利用新闻、通讯、网络等平台,发布政策、技术等信息有1200余条;利用春耕备耕、“春风行动”、送科技下乡等活动现场发放各类技术资料、明白纸共计100万份。三是物化补贴促推广。为了提高农民选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积极性,农业部门平均每年要拿出近百万元,作为物化补贴,用于为农户免费提供优质种子、高效配方肥、农药、饲料等。农民获得了物质刺激,用起新技术、新成果来更加踏实、更加有劲儿。

科技培训让一代务农者成长成新农民

  再好的技术,农民不会用、用不上,就难以称之为好技术。

  浠水县的余治国,是一家年产量达5000只以上的蛋鸡养殖场的老板,也是“康福来养鸡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2007年8月,余治国弃商从农,投资十万元,搭建一栋2000只简易鸡场。2008年5月,余治国通过参加培训,学习和掌握了“优质蛋鸡553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开始信心满满地从事蛋鸡养殖。2011年3月,在事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刻,他参加了黄冈市农业创业培训。培训后的余治国,转变观念,开始用创业的理念来经营自己的事业。如今,他投资新建的康福来腾飞育雏公司”育雏量扩大到了三十万只,蛋鸡存栏量达十万羽,日产鸡蛋九万枚,年产淘汰蛋鸡一万六千斤。不断的学习充电,让他华丽转身,由一位传统务农者蜕变成一位具有创业精神的新型农民。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市农业局以农民培训为抓手,把提高农民科技素质作为“科技强农富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各级农业部门积极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乡镇村组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涉及病虫防治技术、抗旱防灾技术、农作物栽培技术等专业,每年培训农民150万人次。二是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依托“阳光工程”项目平台,开展了7大类人员培训,包括病虫专业防治员、蔬菜园艺工、畜禽养殖技术员、水产养殖技术员等专业,每年培训职业农民3万人,提高了全市农村劳动者队伍的专业化、规模化建设水平。三是开展农业创业培训。以提升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创业能力为重点,分专业、分层次开展农业创业培训,每年培训600人,为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打造领军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