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力推进种业创新
科技兴农,良种先行——河北大力推进种业创新
临城“绿岭”牌薄皮核桃一个能卖两块钱的原因———
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优质特色品种,就能打破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可以说,近年来优良品种在我省农业持续增产中功不可没。
2011年,藁城市刘家庄村赵全志种植的6亩“石麦18”,经过实收实打,亩产达到711.5公斤,刷新我省小麦单产历史纪录。比2009年我省小麦单产最高纪录668公斤高出43.5公斤。
“冀棉616”,实现了冀中南棉区抗枯、抗黄萎病“双抗”高产品种的突破,亩增产棉花十多斤。“张杂谷”系列杂交谷子,最高亩产可达750公斤,在我省推广种植近百万亩,在我国北方11个省示范推广400万亩,目前已经累计增产粮食2亿公斤。
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我省农业增产的40%来自于良种。然而,在农业不断增产的同时,近年来,农民增产不增收,已经成为许多地方走不出的怪圈。
而在临城,新品种薄皮核桃的引进推广,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临城有种核桃的传统,然而,“核桃好吃皮难剥”,老品种外壳坚硬,连砸带挖,闹腾半天才能吃到嘴里,加上核桃仁品质老化,在市场上长期卖不上好价钱。
围绕新的市场需求,临城县开始寻找新的核桃品种——— 手稍一用力就挤开的薄皮核桃。
在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下,从星星点点的种植,到育苗、种植、生产、加工、销售、科研,最终形成了一条龙产业链条。13年来,临城薄皮核桃从无到有,发展成了面积13.8万亩、年产1万吨、年产值4.3亿元的中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被中国果蔬协会评为“中国优质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其中“绿岭”牌薄皮核桃卖到两块钱一个,年销量达60多万斤,一般的核桃也能卖到20元/斤,亩产量也大大提高,达到了原来的3倍多。
昔日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里的贫困户,靠种植薄皮核桃增收致富。
2011年,许多地方出现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粮贱伤农事件,临城的做法告诉我们,良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还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发展特色农业,在品种上出特色,不能仅仅只满足于新品种的增产,通过农业增产进而实现农民增收,才是最终的目标。而打破增产不增收的怪圈,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优质特色品种才是根本之策。
省农科院院长王慧军建议,各地在推广应用新品种时,不应仅着眼于高产,更应在特色上下功夫,注重增效。我省是全国唯一兼有高原、盆地、山区、丘陵、平原、湖泊、海洋等地貌类型的省份,农业品种资源十分丰富,果树品种达100多个,如何利用好产品多样性的优势,选好市场定位,在品种上种出特色,种出差异化,是我们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隆尧优质专用麦年增收4500多万元的秘诀———
转变良种的生产方式,才能把品种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
在石家庄近郊曾流传过这样一句话:种粮不如种菜,种菜不如种花。种粮不划算,是许多地方种粮农民的共识。在隆尧,该县农民种的优质专用麦却比种传统品种年增收4500多万元。原因何在?
“良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功不可没。”隆尧县农业局高级农艺师邵立侠告诉记者,早在五六年前,隆尧农民种小麦还是传统的种植模式,家里有什么种子就种什么,不会花钱买种子,同一个村种植着十几个小麦品种,小麦亩产只有七百来斤。由于品种杂、数量少、品质不稳定,小麦卖不出好价钱,农民普遍认为种粮不划算,种麦的积极性不高。
为促进农民增收,县、乡、村联合,决定引导农民种植优质专用品种,并以村为单位为种粮农民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签订购销合同牵线搭桥。
农民最相信“眼见为实”。为让农民心服口服,县里决定让村干部先“吃螃蟹”。他们在每个乡镇选择几个村,让村干部在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试种今麦郎集团所需的优质专用麦“藁优9618”、“师栾02-1”,结果这些新品种当年亩产均超千斤,并且产品都被今麦郎集团公司以高于市场15%的价格收购。先“吃螃蟹”的人实现了增产又增收的双赢。
村干部的示范作用下,这种种植模式迅速发展到全县。按照“一村一方一品种,一机一品一播种”的要求,如今,隆尧全县40多万亩优质小麦集中在了5个高产品种上,一个品种形成了千亩成方、万亩连片的景象。“最近几年,种小麦什么都不用愁,优种村里统一发,技术县乡有人来传授,产下小麦又有企业以高于普通小麦市场价格15%收购,我们只负责按标准化技术种植就可以增收赚钱了。”魏家庄镇南牛村的村民李小凡高兴地告诉记者。
从小农生产的种粮人,到优质小麦产业化链条中的一员,角色的变化,使隆尧农民生产的粮食由自给自足变成了畅销商品进入市场。如今,通过“企业+乡、村组织+订单农户”或“企业+定点粮食收购商+订单农户”的模式,隆尧近70%的种麦农民成了小麦产业化链条中的一员,全县小麦商品率接近80%。
“一村一品、多村一品,村企联合”,让良种实现规模化种植,商品化销售。隆尧县小麦种植上的品种特色突显,发展思路给人以启迪。
统计资料显示,我省冬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610万亩左右,其中,优质专用麦近2000万亩,然而,像隆尧县这样能被农民认可并迅速产业化的品种不多。由此看来,转变良种的生产方式,把品种优势转化成市场优势,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