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工作简报第6-7期
四川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工作简报第六期
泸州市纳溪区积极推广旱育秧(苗)技术
为加强科技抗旱工作,泸州市纳溪区农业部门与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省水稻创新团队和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等科研团队和机构紧密合作,采取“统一地点、集中指导、分户管理”模式推广旱育秧(苗)技术,以旱制旱。“统一地点”,就是各村统一在技术指导员选定的地点进行旱育秧(苗);“集中指导”,就是由区农业主管部门指派科技人员驻村入户、包村包片指导农户进行旱育秧(苗);“分户管理”,就是将旱育秧(苗)分到责任心强、技术过硬、经验丰富的农户进行管理。该区各乡镇村对推广旱育秧(苗)技术积极性很高,目前全区水稻旱育秧已达5000亩,可以满足10-12万亩稻田的用秧需求,已经完成计划数的50%以上,近期全区1万亩的水稻旱育秧将全面完成。该区在推广水稻旱育秧基础上,还将推广高粱拱膜覆盖育苗大田面积3万亩,高粱集中育苗大田面积1.5万亩;地膜玉米大田0.1万亩,玉米集中育苗大田面积0.05万亩;红苕集中育苗大田面积0.4万亩。
为了推广旱育秧(苗)技术,纳溪区在组织农技干部参加省农科院水稻高粱研究所和泸州市农业局联合举办的“泸州市主要农作物春耕防旱减灾技术培训会”的基础上,编制印发了通俗易懂的《纳溪区主要农作物抗旱技术资料汇编》等技术资料8万余份,组织各种旱育秧(苗)培训会424场次,培训农技人员、村社干部和农民4.26万人次。
四川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工作简报第七期
川南旱区抗旱减灾技术培训工作有序推进
为夯实川南科技抗旱基础,2月初以来,千名农业科技人员抗旱减灾技术指导活动省级专家指导组专家团队深入基层,突出“三早”有序推进抗旱减灾技术指导工作。一是培训时间早着手。抓住旱区大面积春耕春播尚未开始的有利时机,充分利用2月农闲时间开展技术培训。二是参训人员早发动。专家加强与旱区各级农业部门沟通和衔接,春节刚过,就大力动员乡镇干部、专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农村机防手等一线干部群众参加技术培训。三是抗旱技术早储备。在培训过程中,专家针对旱区各地主要粮食作物及旱情实际,主要开展水稻旱育秧、水稻强化高产栽培、高粱高产栽培、玉米覆盖抗旱栽培、玉米育苗、玉米及甘薯抗旱增产等技术培训,为农民下一步生产实践作好技术储备。通过各级农业部门、科研教学机构和广大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川南旱区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4216期,培训72.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40.3万份。
相关新闻
- 四川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工作简报第十二期 2012-03-31
- 四川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工作简报第十一期 2012-03-31
- 四川农业科技促进年行动工作简报第十期 2012-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