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抓好春耕备耕 力促夏粮增收 > 动态报道

吉林省中西部粮食主产区春耕散记

日期: 2009-05-04 14:39 作者: 程德禄 来源:吉林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时逢“谷雨”走松辽。犁铧闪光,划开浆封的大地。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农民们正起早贪黑播种新的希望。拉开飞驰大客车窗帘,树木、河流、村庄瞬间退后。深吸一口沁人心脾的芳香,爽!

  憋在楼里好些年,早想释放一下心情。更何况今年非同以往:世界金融危机迷雾重重,黑土地上千余万农民想的啥,面对挑战咋“接招儿”?忙里偷闲“转悠”几天,心里还真“亮堂”不少。

  铁杆儿庄稼大苞米 重返舞台唱主角

  “大金龙”客车玻璃挺大,如同当年电影院里的“宽银幕”似的。稍转坐姿,凭远处晃动的人体形态就可判定,种的肯定是苞米。一路下来,这样的镜头见过不少:米沙子、陶赖沼、伏龙泉、乌兰塔拉、哈拉毛都……

  57岁的贾有发,是吉林省扶余县弓棚子镇农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记者的提问,他毫不思索:“你问的是到底种啥好?那当然是扛钱的呀!现在,价钱最高的就是大苞米嘛。打去年秋开始,苞米价就一个劲儿地涨,现在都勾到差不多8毛钱一斤啦。价钱越高,咱们这边儿种地的劲头儿就越大。屯里不少人家自己的地不够种,就跑到别的屯子去租。对啦,叫转包。俺们村大户都外租10来垧(公顷)呢!包地的多,地价也就水涨船高。头几天听说,一垧(公顷)都到5000啦,超过十来年前的最高价。其实,地价高点儿,种地的也有账算。要不,谁还包哇。”

  在村里走一趟看到,有八九户人家院子里堆着用穴子围起来的脱粒玉米,哪家都有三四十吨。老贾说:“这都是不等钱用的主儿,哪囤子还不值个五七六万的。”

  4月20日上午拜访扶余县农业局。据副局长胡宪波介绍,今年,县里增加5000公顷玉米播种面积,稳定水稻面积,狠压花生种植面积。“花生价掉得太不像话,跌了差不多一半呢!”走访其它几个地方,凡是接触到的各层面人士,都把玉米排在第一位。

  十多年前卖粮(玉米)难的尴尬局面已一去不返。但愿这铁杆儿庄稼,今年能给农民兄弟带来好运。

  瓜菜复种——农民看好的来钱道儿

  “任瑞生这小子,脑袋瓜子就是好使,转得快呀!这不,去年拿出2亩地种香瓜,下茬栽晚茄子,又掏上了。谁问他就说,头茬种瓜弄回个本儿,二茬茄子挣个工夫钱儿。可邻居们都说赚了个沟满壕平。”这是4月22日上午,在吉林省前郭县套浩太乡碱巴拉村村委会,看门老头儿向记者的报料。

  “走马观花”跑了几个地方,许多人都提到瓜菜复种的事儿。大概意思是,春天选块相对较好的地,扣地膜种上香瓜或西瓜(估计种黄瓜或栽西红柿啥的也未必不可)。等瓜罢园了,再种上白菜、大头菜,栽上晚茄子什么的。据说栽大葱也很划算。到下霜前后,把这些蔬菜推销到集镇或城市,能赚一把好钱。某乡一位朋友说,其实这种种植方法在我省已经搞了近10年,但推广范围始终不大。

  据说吉林省农业科研部门意欲在中西部地区重点推广这项助农增收技术,可效果始终不尽人意:雷声不大,雨点儿不密,说不清到底是咋回事儿。但从这几天与普通农民零距离接触看,他们情绪可挺高。是差在扶持资金力度上,还是运作机制有什么不到位,影响了哪些方面积极性?瞎猜,但愿不是白费脑细胞。

  试推节水滴灌 产量可能翻番

  4月21日中午,顶着霏霏春雨走进乌兰图嘎镇,浑身发冷。但在16点迈着泥泞双脚走进万宝村203国道旁那一眼望不到边的黑土地时,立马儿感到浑身发热,情绪上来了。

  村委会主任赵国忠扬起右臂顺手一指:“道南道北这两片地,加一块儿是360公顷。现在,凡能看到的地方全是。看不到的,最远处那趟树带后边还有。专家定名为现代农业节水项目示范区,我们村是几个试点区之一。项目所需资金,省里投一大块,县里配套一块,大概得1800多万元吧。省里的专家去年7月就进点进行规划、设计,做各项准备。现在,20眼电机井早已竣工;机械设备、工程材料全到位;道路、整地、供电等万事俱备。耕作方法为精量播种、大垄双行、密植方式,采取膜下滴灌技术,叫做润苗细无声吧。”

  所谓膜下滴灌,就是把管线铺设到垄间,把电机井里的水抽上来后,经过从以色列进口的专用设备(在泵房见到,是个直径约1米、高约1.7米左右的家伙)净化、过滤,然后就可以给禾苗“输液”了。

  这项最先进技术被引到草原深处,把小青年们乐得直蹦高儿。村民张文福说:“去年以前,这是块全靠坐水种的地。用小车拉水,真是太费劲。电啦、水呀啥的,经常供不上流儿。你浇不上水,它就保不住苗哇!这回准行。我家这片地,到秋弄个三万两万的把握。”

  村民徐万发掰着指头算计:“今年一垧(公顷)打3万斤玉米没问题,比坐水种至少增加13000斤的产量。”

  蹲点农业科技人员介绍,这是吉林省今年启动的生态农业、节水农业、农机化示范、农业科技集成4项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区之一,覆盖面积9.69万亩,分3年实施。节约下来的水资源,可扩大灌溉面积2万亩。经过渠系改造后,作业区内新增耕地1500亩,预计增产粮食1488万公斤,年可增加农民收入3922万元,人均增收1147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