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永济:如何走出流转耕地“非粮化”困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追求种植效益最大化,在一些地方粮食面积逐年下降,经济作物面积逐年上升已成为普遍现象。
近年来,山西省永济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已形成城区设施蔬菜基地,韩阳、蒲州等沿山乡镇特色干果基地,卿头、栲栳等平原乡镇鲜食水果基地。据城西街道太宁村支部书记介绍:“全村有承包地1818亩,土地平坦、肥沃,有黄河水、井水双重灌溉条件,多年来一直种植玉米、小麦,每亩地年产粮食一吨以上。2013年山东沃华集团流转该村土地500亩,改种大葱,有大户流转土地100亩,改种葡萄、苗圃。”粮食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减少到67%。西姚温村村主任说:“全村有耕地2200亩,以前基本种植粮食作物。近几年,流转耕地600亩,其中220亩改种食用菌,380亩改种蔬菜。”粮食种植面积由原来的100%减少到73%。太峪口村支部书记说,“全村有耕地1200亩,90年代初,全村粮食面积600多亩,近几年经过结构调整,粮食面积仅有90亩,香椿、核桃等经济作物面积1100多亩,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以上”,但粮食种植面积由原来的50%减少到7.5%。永济市2012-2014年的粮棉种植面积分别为135万亩、125万亩和117万亩,粮棉种植面积三年来减少了18万亩,降幅为13%。
调查组分析,耕地“非粮化”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种粮比较效益低。近几年,国家在粮食生产方面出台了相关扶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农民种粮的作用,但离农民的预期收益还有较大差距,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种植经济作物的意向。城西街道李晓军给我们算了笔账:以当地为例,种一亩粮食可以收入1200元,如果计算劳动力成本,每亩小麦需2个工,玉米需3个工,成本约为500元,每亩纯收入仅700元。同样一亩地,如果种植冬枣或仙桃可收入10000元,种植苹果或梨可收入7000元,种植芦笋或蔬菜可收入5000元。总体来说,种植经济作物的效益最大,蔬菜次之,粮食最低。平均计算,经济作物与粮食的效益比基本为5:1。二是种粮补贴对农民没有太大吸引力。在永济市,种一亩粮食(两季)能得到大约165元的补贴(包括综合补贴、粮食直补、良种补贴),仅相当于农民一天打工的收入,相对于每户5、6万的年纯收入来说,每户990元的种粮补贴(以户均耕地6亩计算)仅占家庭年收入的2%。三是土地流转价格攀升迫使种植经济作物。近几年,在土地流转面积逐年增加的同时,流转价格也不断攀升。永济市2010年的土地流转价格为240元/亩,2013年上升至420元/亩,当前的流转价格已攀升至550元/亩以上,一些来自浙江的草莓种植户将流转价格抬至1000元/亩甚至更高。农民也相互攀比,不断提高土地流转价格。土地流转成本的提高,缩小了经营者的收益,迫使他们种植高收益的经济作物如草莓、冬枣、樱桃等。
遏制土地“非粮化”,调查组建议,一是加大粮食生产扶持力度。国家在粮食生产相关政策、制度等方面鼓励农民在基本农田种植粮食作物,提高种粮补贴;通过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措施吸引新型经营主体从事粮食生产,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种粮收益。二是规范农业结构调整规模和范围。地方政府应从各地实际出发,在保证粮食作物面积的前提下,加强引导,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粮经作物面积比例。三是加大粮食生产工作考核力度。加大对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品种的检测和考核力度,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真实性,建议采取督查、抽查、卫星遥感等手段,核查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将粮食生产考核落到实处。
(赴山西调查组供稿)
相关新闻
-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排查出非洲猪瘟疫情 2018-12-06
- 山西·稷山第八届板枣文化节盛装启幕 2018-09-18
- 山西省灵丘县上北泉村 2017-09-19
- 匠心田园的艺术之旅 2017-09-19
- 山西省长治县东掌村 2017-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