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各地动态

安徽省召开阳光工程工作会议

日期: 2005-06-16 00:00 作者: 来源:安徽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安徽省阳光工程工作会议在合肥召开。各市农委分管负责人、科教科长,各市财政局农业科长,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人及团省委副书记潘朝晖、省发改委助理巡视员徐经武、省气象局助理巡视员章晓今等参加了会议。省农委主任、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组长韩柏泉作工作报告,省财政厅副厅长张广寿就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作了书面讲话,利辛县人民政府、休宁县人民政府和芜湖市阳光办分别进行了会议交流发言。会议由省农委副主任、省阳光工程指导小组副组长许伟主持。会议总结交流去年阳光工程试点经验,研究部署了今年在全省全面推进阳光工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促进劳务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这次会议,也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农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标志着我省阳光工程培训由局部试点,转入全面推开,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会议充分的肯定了2004年全省阳光工程所取得的成效。一是培训了一批技能型民工,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全省55个县的346个培训单位,共培训缝纫、电子、建筑、家政等几十个专业的农民工167424人,其中148417人在省内外城镇实现转移就业,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2004年度培训任务。二是促进了劳务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人均年劳务收入增加2000元,增长40%以上。三是提高了企业素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四是创新了培训机制,提高了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阳光工程培训按照“权责下移,以县为主”的要求,建立 “面向社会招标培训基地,财政资金直补农民,培训保证农民就业”的工作机制,让广大农民享受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大大提高了农民对政府的满意度。 广大农民盛赞 “阳光工程”是 “德政工程”、 “惠民工程” 和“民心工程”。

  会议在总结去年的做法时指出,加强统筹协调是实施阳光工程的组织保证;加强培训基地认定是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基础;落实、兑现补贴资金是实施阳光工程的重要保障;注重培训效果是实施阳光工程的生命力所在。

  会议强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自觉性和紧迫感。实施阳光工程,是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需要。不管从现阶段看还是从长远发展看,发展农村劳务经济都是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潜力所在,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实施阳光工程,是适应工业支持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趋向”和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同时实施阳光工程,也是转变农村工作方式、提高服务水平的客观需要。

  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省委三号文件精神和国家六部委的部署,2005年安徽省阳光工程由去年的55个县(市、区)扩大到91个县(市、区),培训面覆盖全省84%的县域,示范培训25万人。为确保完成任务,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抓好今年培训工作。

  一要在行政推动上下功夫。实施阳光工程是政府行为,要卓有成效地实施这项工程,行政推动必须到位。各地要加强对把阳光工程的组织领导。要把工程实施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深入开展“为农民办事实,让农民得实惠”主题实践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采取措施,扎实推进。要加强阳光工程培训资金的落实与管理。今年国家加大了对阳光工程的资金投入力度,省财政已安排2500万元用于这项工作,地方各级财政也要拿出1500万元用于配套。今年,对参训农民的补贴标准,仍按人均250元给予补助。在补贴方式上,鼓励各地对阳光工程补助资金,打入惠农“阳光卡”发放,确保让农民直接受益。要严格执行省财政厅、省农委、省监察厅联合印发《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财政补助资金管理实施细则》,加强资金监管,严防套取补助资金的行为发生。一经发现,要追查到底,严肃处理。

  二要在项目监管上下功夫。抓好阳光工程培训基地的认定;抓 “三堂课”制度的落实(开班去讲政策,查学员签报名表;中间随机抽查参训学员情况,听学员的建议;结业核定人数,为学员送行);抓检查和督查工作;抓部门管理。抓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发现问题及时查处,尽可能把问题遏制在萌芽状态。同时,阳光工程项目要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的视察、检查和社会、新闻单位的监督。

  三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要通过严格培训基地准入制度,被认定的基地必须达到有200m2以上的培训场所、有专门的实习基地、有固定的师资队伍、有稳定的就业渠道和职介能力。原则上每县认定的培训基地不得超过10个。落实培训要求,来保障培训转移就业的质量。

  四要在指导服务上下功夫。各级政府要从提高执政能力的高度出发,为实施阳光工程提供优质服务,建立健全信息服务网络,搭建信息互动平台,实行“一条龙”服务,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要着力打造劳务品牌。各地要结合实际,根据当地劳务输出的优势专业,通过政府引导树品牌、服务管理促品牌等措施,着力打造3—4个叫得响的安徽劳务品牌。

  省阳光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