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赤峰宁城项目进展顺利
到5月初,赤峰市宁城县承担的国家农业部两万亩保护性耕作项目区全部完成保护性耕作春季作业任务,项目区内共完成留茬覆盖模式地块19500亩、秸秆编织覆盖模式地块240亩、粉碎还田模式地块1000亩。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生态环保、抗旱、节本增产、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性农业生产方式。它利用作物桔秆覆盖地表,减少风对表土的侵蚀,增加雨水积蓄;少耕免耕,不翻土壤,避免土壤完全裸露风蚀水蚀;适当深松,透气透水蓄水保墒,最终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保护性耕作在宁城县由来已久,自80年代以来该县就一直在进行以秸秆还田、机械深松、机械耙压、机械免(少)耕播种为主的旱作农业技术推广,并研制出了灭茬机、深松机、破茬播种机等适用机具。1997年,在八肯中、八里罕、一肯中、大城子、榆树林子等乡镇进行了留茬免耕、秸秆粉碎还田、整秸编织覆盖等耕作模式的试验研究,均取得了降本增效的成果。曾先后承担过农业部“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示范项目、旱坡地机械化水土保持耕作项目”等试验示范课题。2002年,宁城县又承担了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试验研究项目”研究课题,分别在八肯中、八里罕进行了秸秆编织覆盖耕种模式试验(同时研制成功了秸秆编织铺放机并填补了自治区空白),此实验项目3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平均亩增产58.04公斤、增长10.3%,实现节本增效98.3元/亩。
2004年,宁城县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勇敢地承担了国家农业部“保护性耕作实验项目”这一研究课题,分别在八肯中、一肯中两个乡镇各划出1万亩耕地作为项目试验核心区、1万亩作为项目试验辐射区。目前,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两乡镇农民的积极参与,实验项目进展顺利。另据了解,到2010年全县保护性耕作总面积将达到5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