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各地动态

九台市“四解”党员下乡给农民当“帮手”(一)

日期: 2005-05-11 00:00 作者: 长春日报 来源:吉林农网 【字体: 打印本页

  九台市1350名“四解人”中有党员1300余名,春耕时节,他们一杆子“插”到乡下,帮助农民化解当前最犯愁的事儿。

  兽医专家把脸快贴到了猪粪上

  “戢老师,你可来了,这么近的路咋才来呢?我们这儿有好几家养的猪都感冒了,快给想想办法吧。”4月23日8点40分,九台市职业教育中心的兽医专家戢守成老师随“四解”服务队风尘仆仆地赶到兴隆镇头道村的张文平家,刚进门就被十几位养猪户给围住了。

  因为常来往,村民们与戢老师一点都不见外,这也让戢老师心里挺热乎:“我先给你们‘上一课’。冬天猪舍都是用塑料布罩着,里面的温度和湿度都很高,今年春天室外气温较低,还很干燥,如果控制不好通风的度,把塑料布一下子就撤掉,猪适应不了,不得感冒就怪了。大伙要根据气温变化逐步开通风口,到5月中旬撤掉塑料布就行了。”戢老师细心地讲,养猪户认真地听,人也越聚越多,张文平家的大客厅显得很拥挤,后到的人只好站在门外,把头伸进来听。戢老师又针对各家病猪的症状,对症开药方,这时,屋里出现了小小的“骚乱”:大家都争抢仅有的两支笔来记药名。

  就在这时,门外挤进一个人来,垂头丧气地走到戢老师身边。来人叫董洪亮,他小声说:“我家的猪浑身哆嗦,有两头己经完了。”“走,快去看看!”戢老师站了起来。这时,旁边的刘洪岩拦住了他:“戢老师,我再问一下,我家的猪吃干食时老呛,咋整呀?”“你用的苞米面太细了。”戢守成边往外走边回答。

  戢老师快步来到了董家猪舍,很灵巧地跳过了一米多高的铁栅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再与猪来一次亲密接触”。“啥时得的病啊?吃食咋样?都用啥药了?病猪咋不隔离呢?”进去后,戢老师摸摸这头猪,又摸摸那头猪,一边询问着情况,一边低头检查猪的大便,脸都快贴到了猪粪上。“这是感冒引起的并发症。”从猪舍出来,戢老师边和董洪亮说话边检查董买的十多种兽药,他指着其中一种正规厂家产的药说:“只有这种药对症,但你用晚了,从今天起再坚持用一周,以后千万别再乱给猪用药了。”

  从董洪亮家出来,戢老师远远地看见有一辆收猪的卡车,他停了下来,高声对养猪户们说:“今后你们不能让拉猪的卡车随便接近猪舍,否则很有可能带来疫病。可以准备一些10%的石灰水或3%的氢氧化钠溶液,对来收猪的车进行喷雾消毒,各家的猪舍也应经常消毒。”

  就在戢老师给猪看病时,服务队的党员李平与其他队员也没闲着,他们蹲在路口与几个养猪户商量着建沼气池的事:“建了沼气池后,可以烧火做饭,冬天还能解决猪舍光照和取暖问题。如果自己建的话,政府还给补助。”听着李平的介绍,大家都有了兴致,养猪户刘洪岩一个劲儿对李平说:“我现在就报名。”

  转眼快到12点了,服务队上车回城时,村民们还拉着队员的手,不停地问这问那。

  植保专家跋山涉水去给“黄烟”治病

  城子街镇桃山村是九台市最偏远、落后、闭塞的村之一,在桃山村手机都接收不到信号。但是,“四解”服务队的到来却如同给这个小山村插上了“室外天线”,让这里的村民知道了什么是创业,怎样才能致富。

  4月23日8点,记者与几位“四解”队员驱车赶往桃山村。由于路况不好,车在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土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在一处泥水较深的地方,面包车还打起了“横”。

  10点多,记者来到桃山村养牛专业户张忠国家。“‘四解’队员来我们村有五十多次了,我们以前是怕干部,可现在就像盼亲戚一样。”张忠国告诉记者,“‘四解’队员请城里的专家教他们养殖技术,还帮忙联系贷款,他正盘算着在后院建栋新牛舍,用贷款再多进30头牛。

  桃山村的黄烟在我省是个知名品牌,不少村民在“四解”队员的帮助下都种植了黄烟,农民苗玉臣就是其中之一,但最近在种植中遇到的几个难题却让他有些上火。当天,“四解”队员、九台市植保站站长王伟华的到来,给苗玉臣下了一场“及时雨”。王站长和苗玉臣一起蹲在种烟苗的塑料棚前研究起来,“你的烟苗发黄问题不大,过几天温度上来就好了。”“我这儿烟苗常常长到四五片叶时就死了,不知是咋回事?”“你应该在育苗期间用点土壤杀菌的农药,用时注意浓度要稀一点,或者喷完药后再浇遍水。”王站长一边耐心地解答问题,一边在纸上为老苗写下所需农药的名称。

  记者了解到,由于“四解”工作队的到来,桃山村变化很大,今年全村外出务工的增至700人,村里还新建了3个牧业小区,有10个养殖大户,村民们闲扯、打麻将的少了,研究科学种田、寻找创业门路的多了,活法也变了。

  就业指导专家专门下去“倒腾”人

  “老房子扒了,这几天住哪儿?”“盖房子料还缺啥不?”“儿子在北京还好吧?”4月23日,波泥河镇清水村村民王兴莲家扒掉了草房,准备盖大瓦房。“四解”就业小分队的队员们得知这一好消息,赶来帮她出主意。

  “这不,暂时在边上搭了个简易房,啥也不缺了,所有料都齐了,花了四万多呢。你们就放心吧。”“儿子和姑娘在北京都挺好的,前几天刚接到儿子寄来的三千块钱,说是让我们买种子和化肥的。”一见面,王兴莲就和九台市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梁广江唠起了家常,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正说着,突然传来了一阵手机铃声,让人意外的是,王兴莲从兜里拿出了手机,接起了电话:“儿子,你放心吧,盖房的钱够了。”

  王兴莲家有俩孩子,初中毕业后一直闲在家里,服务队了解情况后,多次做说服工作,先让孩子在九台市内的职业学校学到了一技之长,去年秋天又先后把两个孩子送了出去,儿子在北京空调机厂当上了技术员,女儿在北京一家三星级酒店当上了领班,两个孩子一个月就能收入五千多元。一年工夫,王兴莲不仅有钱盖新房,还用上了手机。

  从王兴莲家出来,服务队员又赶紧来到村活动室,这里己有一屋子村民在等候了。“给龙家堡机场种树,一个月750元钱”、“大连某空调厂招技工,月薪千元以上”、“村里如果有退伍军人,可以报名做运钞车押运员,一个月能挣800元”……队员梁广江和尹旭光一进出口屋就忙着发布用工信息,并接待咨询。村民王伟以前学过电路知识,尹旭光推荐他学习机电知识,并约好过两天就去九台市职校接受培训。

  外出打工给村子带来了活力,仅去年一年清水村就输出剩余劳动力300多人,其中70%以上是技能型人员,村里的人均收入也由2002年的2100元提高到4100多元。

  她把女村民“改造”成养猪大王

  “好几天没来了,我就猜一定是你们。”“四解”队员还没走进西营城镇古榆树村村民薛艳亮的家,听动静的薛艳亮就忙着迎出了门。

  院子里,一辆拖拉机和一辆小货车各据一角。“您可不是一般的农村家庭啊!”听着记者的感叹,看着这些新近添置的物件儿,主人的笑意始终没下过眉梢。但她还是“谦虚”地一个劲儿说:“没啥”。她还悄悄告诉记者,去年一年,她家就赚了十多万元。

  薛艳亮盛情地让队员们先进屋坐坐,可队员们却熟门熟路地绕到了主人家的后院。猪舍里剩下5头母猪和一窝小猪崽。挨着200多平方米的猪舍,4栋崭新的猪舍又拔地而起了。主人得意地告诉记者,今年她还要扩大养猪规模。“5天前刚卖了8只小猪崽,赚了2500多块钱呢!这些母猪也都怀着崽呢,过不了几天又要生了。”“这阵子你们可得仔细点,到时候再挑几只猪崽做种猪。这是给你带的几本养猪的书。”薛艳亮喜气洋洋地接过“四解”队员周忠萍给她带来的书,迫不及待地翻了起来:“上次你给的书和光盘我看了后觉得特别有用。”

  “以前,我是一天16个小时在麻将桌上。可自从‘四解人’来了以后,我天天忙得不可开交,这赌基本上是戒了。”薛艳亮说,过去闲着没事儿染上了打麻将的习惯。自打和周忠萍结下亲戚后,周忠萍总劝她干点啥。听说她以前养过猪,周忠萍就建议她再捡起这一行:“放心吧,有我们呢。”薛艳亮起初不肯,可在周忠萍一次次诚恳的劝说和保证下,她“妥协”了。帮忙联系贷款、建沼气池、请专家……“四解”队员说到做到,随叫随到。去年,薛艳亮不但还清了所有的贷款和欠款,还置办了许多新家具。今年,她还打算在后院空地种上蔬菜:“生产绿色蔬菜,沼渣是最好的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