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扎实推进“三农”工作
又是一年春来早。目前,西藏自治区农牧部门及各地市正积极组织群众抢抓农时,深入扎实地开展春耕备耕和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同时继续在调整结构、发展特色农牧业、开展劳务输出等方面下功夫,为做好西藏自治区2005年的“三农”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西藏自治区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牧业结构,加快发展经济作物和饲草料作物,优化畜牧业结构。在农业方面,林芝地区在稳定粮食总产量的基础上,引导有条件的群众种植反季节蔬菜、无公害蔬菜和优质水稻、花生、玉米等优势农作物;日喀则地区调整粮、经、饲种植比例为65∶22∶13 ,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125万亩。在畜牧业方面,拉萨市积极推动优势畜产品生产向基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转变,向优势产区集中,2005年将改良黄牛1.5万头,引进良种奶牛1300 头,建设家庭联户奶牛养殖场3个;那曲地区着重发展牦牛、绒山羊等市场前景看好的畜种;阿里地区着力发展优质畜种,稳定绵羊饲养比例,大力发展绒山羊。
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扶持培植龙头企业。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战略,积极发展特色农牧业。2005年,拉萨市实施“无公害蔬菜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城郊养殖业,新增家庭示范牧场500户,重点扶持奶牛养殖专业户700户,推广拉萨白鸡、土鸡100万只,确保年出栏生猪3万头; 林芝地区优先发展优质苹果、水蜜桃、核桃、花椒、辣椒和藏猪、藏鸡等特色农副产品和藏药材,打绿色品牌;阿里地区将重点发展优质青稞、油菜、矿泉水和肉、奶、绒等农畜产品。各地市加大扶持培植龙头企业力度,拉萨市2005年将实施“1223 ”工程,即抓产值上亿元的企业一家,抓产值10000 万元以下5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两家,抓产值5000 万元以下3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两家,抓产值3000 万元以下1000 万元以上的企业三家;林芝、那曲地区计划招商引进一批、大力发展、扶持一批农畜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扩大农畜产品加工规模。同时,各地市采取各种措施,支持发展农牧区经纪人队伍。拉萨市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农牧区能人从生产环节中分离出来,建立专业化合作组织、经纪人协会等经济组织,提高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林芝地区结合各县实际,组建“林下采集业公司”,促进多种经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那曲地区支持和引导农牧民从事畜产品经营,努力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畜产品流通格局。
认真组织实施劳务输出,加强组织领导和服务培训工作。拉萨市力争每县牗区牘组建1支有资质的农牧民施工队伍参与工程建设,2005年计划完成劳务输出15万人次,劳务收入1.7亿元;林芝地区将组织条件成熟的施工队联合成立公司,明确规定技术性强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20%以上的当地农民工,援藏项目必须使用30%以上的当地农民工,一般项目必须使用50%以上的当地农民工;阿里地区要求各县专人负责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工作,计划2005年劳务输出2.2万人次,创收42301 万元,比2004年增长20%。另外,拉萨市和林芝、阿里地区对各类用工需求、农牧民培训意愿进行调研,根据了解和掌握的农牧区劳动力基本情况,来确定培训课程及培训人数。据悉,拉萨2005年将筹措经费200万元,培训农牧民5.8万人次。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拉萨市计划用于支农的资金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幅不低于20%,2005年计划完成拉萨河城区中段防洪工程和墨达灌区等重点工程续建,抓好麻江电站、桑珠林等6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解决全市31个乡镇人畜饮水困难。那曲地区广泛开展草场围栏、草原“三灭”工作,实行有计划休牧育草,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展人工种草,逐步建立草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体系;以牧民定居为中心,配套抓好牲畜棚圈、人畜饮水建设。
按照“搬得进、留得住、富得起”的要求,继续实行开发式扶贫。引导群众大力发展投入少、效益好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抓好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包扶点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坚持把小额信贷扶贫措施落实好;对扶贫搬迁群众大力宣传党的政策,教育他们不等、不靠、不要,勤劳致富。
此外,各地市还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接羔育幼和羔羊出栏、牧业科技试点和推广工作,及时组织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加大良种推广、化肥深施、地膜覆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农牧业生产科技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