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机构简讯

全球每年浪费粮食超过10亿吨

日期: 2011-06-02 10:52 作者: 来源:中国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 【字体: 打印本页

  据粮农组织委托开展的题为“全球粮食损失和浪费”一项研究表明,全球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大约13亿吨。研究结果显示:

  ——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粮食浪费量基本相同,分别为6.7亿和6.3亿吨。

  ——富裕国家消费者每年浪费的粮食(2.22亿吨)几乎相当于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全部粮食净产量(2.3亿吨)。

  ——水果、蔬菜和块根块茎为所有食物中浪费比率最高。

  ——每年损失和浪费的粮食超过全球每年谷物产量(2009/2010年度为23亿吨)的一半。

  

  该研究指出:

  发展中国家在生产、收获、加工阶段粮食损失严重,原因是基础设施薄弱、技术水平低下和对粮食生产系统投资不足。

  粮食浪费更多地发生在工业化国家,往往是零售商和消费者将完全可以食用的食物扔进垃圾箱。欧洲和北美消费者的年人均浪费量在95-115公斤之间,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及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人均仅扔掉6-11公斤。

  富裕国家供人类消费的粮食产量约为年人均900公斤,几乎是最贫困地区460公斤的两倍。在发展中国家,40%的粮食损失出现在收获后和加工环节,而在工业化国家,超过40%的损失发生在零售和消费者方面。

  研究报告还指出,收获和储藏过程中的粮食损失对小农来讲意味着收入的减少,对贫穷的消费者来说则是价格的提高。因此,减少浪费对于这些人的生计和粮食安全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费资

  报告认为,粮食损失和浪费无异于对资源的严重浪费,包括水、土地、能源、劳动力和资金,而且毫无必要地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加剧了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问题是收获技术欠缺,收获后管理和后勤保障不利,基础设施薄弱,以及协调生产与需求的销售信息不足。报告建议通过帮助小农与客户建立直接联系来巩固粮食供应链。私营和公共部门还应当加大对基础设施、运输以及加工和包装的投资力度。在中等和高收入国家,粮食损失和浪费主要源于消费者行为,但由于供应链中的各相关方协调与沟通欠缺,也造成了粮食的损失和浪费。

  分强/过度包装

  报告指出,在零售环节,由于质量标准过分强调外观或过度包装而造成大量浪费。调查显示,只要安全和味道好,消费者愿意购买不符合外观标准的产品。因此,消费者有能力改变质量标准,并且应当这样做。应当找到一些方法,充分利用可能被丢弃的食物。商业和慈善组织可与零售商合作,收集、然后出售或利用已被废弃但是仍具有安全、味道和营养保障的食物。

  费观

  富裕国家的消费者通常被鼓励购买超过其所需要的食品。“买三付二”的促销办法就是一个例子,而食品行业生产的超大包装即食食品则是另一个实例。餐厅经常提供固定价格的自助餐,促使消费者将餐盘堆满食物。

  报告发现,一般来讲,消费者无法正确规划应购买的食品。这就是说,他们经常扔掉超过“最佳食用日期”的食品。

  该报告建议,可以将学校教育和政策举措作为改变消费观念的起点,应当教育富裕国家的消费者,将食品丢弃是不可接受的行为。还应当让人们认识到,鉴于自然资源有限,为了养活日益增加的世界人口,减少损失和浪费比增加粮食生产更为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