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减产导致国际粮食价格上涨
2010年9月1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小麦价格飙升导致国际粮食价格较上月上涨5%,这是自2009年11月以来环比最大增幅。
根据FAO发布的最新全球谷物供需状况报告,FAO食品价格指数(FFPI)8月份平均为176点,比7月份上涨了9点,增长约5%,是自2008年9月以来的最高值,但比2008年6月的峰值低约38%。
FAO食品价格指数飙升主要是俄联邦国家的小麦因干旱减产并采取限制小麦出口措施而引起国际小麦价格飞涨造成的。同时,该指数还受到包括食糖和油籽价格上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FAO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谷物产量预测数下降,从2010年6月份预计的22.79亿吨降低到22.38亿吨,调低了0.41亿吨。但2010年全球谷物产量仍位居历史第三位,且高于近5年的平均数。
FAO预测小麦产量继续下降,将8月4日更新的2010年全球小麦产量预计数下调为6.46亿吨,较2009年降低5%,但仍排名历年产量第三位。最新的调整是根据俄联邦预期今年收获小麦0.43亿吨(8月份预期为0.48亿吨)制定的。尽管美国和中国对该项数据预测数较高,但仍不能抵消这一下降趋势。
2011年全球小麦期末库存预测数也被降低到1.81亿吨,较8年前的初水平降低9%。
另外FAO还预计,全球粗粮产量将达到11.25亿吨,较6月份的预测数低0.06亿吨,但仍高于2009年产量,排名历年产量第二位。根据中国和美国的预测,玉米产量将达到创记录的8.45亿吨。2010年全球大麦产量预测数将降低22%,达到30年来的最低值,仅为1.29亿吨。减产的主要原因还是俄联邦国家和欧洲的恶劣天气导致的。
2010年全球大米产量预测数调整为4.67亿吨,较6月预测数低0.05亿吨,但仍比2009年产量高3%,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调整的部分原因是巴基斯坦遭遇洪水灾害,同时也由于中国、埃及、印度、老挝和菲律宾降低了产量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