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联合国粮食与农业机构简讯

全球气候变化对于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日期: 2007-12-11 10:19 作者: 来源:常驻联合国粮农机构代表处 【字体: 打印本页

  2007年9月10日,粮农组织助理总干事亚历山大·穆勒在罗马举行的粮农组织适应规划与战略会议上指出,气候变化正在成为人类未来将长期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鉴于其对粮食生产、供应和分配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它可能成为世界粮食安全的主要威胁。不正常的气温和降雨变化以及干旱和洪涝日益加大的频率及强度均对世界农业生态系统的活力与生产力造成长期的影响。

  发展中国家受威胁最大

  农业是受气候规律变化影响最大的部门,而且在未来会越来越脆弱。发展中国家特别受到威胁,因为它们高度依赖农业,缺少资源和抵御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的办法。就短期而言,随着全球平均温度升高1-3 C°,工业化国家或许能够提高粮食生产潜力。然而,在低纬度地区,特别是以旱地农业为主的自给性部门、贫困地区和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即使全球温度仅略微升高,都非常有可能导致作物潜力的下降。

  农业既是肇事者也是受害者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农业既是肇事者也是受害者。据估计,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中,仅畜牧部门的排放量便占18%,而18%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则归咎于森林砍伐。

  粮农组织认为,采用改良的畜牧管理和耕作方法,再加上对森林实行适应性管理,可以产生极为明显的效果。采用保护性农业等土地利用方法还将有助于将大量的碳保持在土壤中。

  稻米生产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另一个主要来源。它或许是甲烷的主要人为排放源,世界每年从1.3亿公顷稻谷中排放的甲烷大约为5000万至1亿公吨。

  与此同时,不利和极端的天气条件会危及稻谷这一供养着世界一半以上人口的作物的生产。最为有益的做法是采用不同和改良的耐盐碱稻米品种。粮农组织成功地利用这一方法帮助那些在2004年亚洲海啸中受破坏地区加快恢复生产。在频繁遭受洪灾的孟加拉国成功地开发并试种了耐性更强的,每公顷产量超过4吨的品种。只有将粮食安全和环境问题考虑在内,向扩大生物能源利用方面迅速过渡,亦能够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