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2015两会农业聚焦 > 两会动态

让金融“活水”向广大农村涌流
——访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毕节市市长陈昌旭

日期: 2015-03-13 09:29 作者: 刘久锋 肖克 来源:农民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推动金融资源继续向‘三农’倾斜,确保农业信贷总量持续增加、涉农贷款比例不降低。”在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毕节市市长陈昌旭如是说,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用很大的篇幅介绍了“三农”发展的新举措,这些对于毕节发展无疑是一针兴奋剂。

  “因此,我们要切实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让金融活水向农村涌流。”陈昌旭说,结合毕节试验区金融改革实践,要在农村金融改革上有所突破,创新机制是关键。

  “比如,农村金融服务具有成本高、风险高、收益低的特点,这就需要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建立风险分担机制或成本补偿机制,解决金融机构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资源→资产→资本‘三资转换’,切实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解决农民借款抵押物问题。”陈昌旭说。

  近年来,毕节市探索建立财政支农资金有效使用的新机制,成效显著。在2014年11月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培训会和工作交流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对毕节的探索给予充分肯定:毕节试验区把财政的钱使用好、整合好,渠道不变,投入不变,捆绑使用各级资金,整合了14亿元,撬动了社会资本。

  陈昌旭介绍,目前金融服务“三农”的政策很具体,但还存在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等问题。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的农村金融业务、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三农”融资担保等方面均提出相关政策安排,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大对金融机构涉农贷款的“两个不低于”考核,将信贷资金更多投向“三农”,指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展新型农村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

  要化解农民贷款难问题,特别需要农民拥有有效抵押品或担保增信。陈昌旭说,毕节积极推进农村金融服务领域改革,着力夯实农村银担合作平台。截至2014年底,全市完成39个空白乡镇金融网点增设,新增7个邮储银行县支行,3家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组建了85家小额贷款公司,率先在贵州省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组建融资性担保机构28家,注册资本总额19.25亿元,在保余额10.1亿元,在保户数1411户。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等改革试点,探索出政策性农业保险“政企联办、风险共担”的“金沙模式”、国开行金融创新支持试验区扶贫攻坚项目等模式。

  “我们将进一步完善银担合作机制,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抓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社会评估机构开展价值评估业务。协调承办银行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对农村产权担保融资实行利率优惠;建立完善多层次信用担保体系,重点打造政策性担保平台,开展涉农融资性担保业务或设立县域担保基金;建立农村产权交易流转平台,完善担保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奖励和风险分散机制等,引导更多的金融资源投向‘三农’。”陈昌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