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菜篮子”工程保障城乡民生幸福
成都是西部大城市带大郊区的特大中心城市,全市总人口超过1400万。按照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近年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成办发〔2010〕97号)、《成都市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保障应急预案》(成办发〔2011〕61号)、《关于成都市生猪良繁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办函〔2010〕135号)等一系列关系民生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市级相关部门通力配合,各司其职,确保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质量,促进了全市蔬菜、水果、猪肉、禽蛋、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应和流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了生产布局合理、总量平衡供应、满足市民需求的要求,满足了成都特大中心城市的菜篮子商品需求目标。
一、“菜园子”建设情况
(一)蔬菜生产情况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国办发〔2010〕18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国发〔2010〕26号)精神,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意见,明确了扶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一是建立34.6万亩保障性常年基本菜地;二是在水稻产区和丘陵旱粮产区,建立水旱和旱地轮作蔬菜种植基地90.4万亩;三是广泛开展区域合作,在攀西、阿坝等地建立了20万亩远郊“菜园子”,弥补我市季节性蔬菜品种短缺。2012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240.12万亩,蔬菜总产量达到530.98万吨,蔬菜除满足本市需求外,每年还有100余万吨鲜菜销往市外。
(二)水果生产情况
2012年,全市水果种植面积98.86万亩,总产量129.58万吨。近年来通过优化区域布局,调整品种结构,推行提质增效技术,形成了三大特色水果产业带:一是以以龙泉驿区、双流县、青白江区和金堂县为核心区的龙泉山脉桃、葡萄、枇杷、梨等伏季水果产业带,二是以都江堰市、彭州市、蒲江县、邛崃市为核心区的龙门山脉猕猴桃产业带,三是以金堂县、蒲江县为核心区的脐橙、杂柑柑桔产业带,果品生产实现了本地鲜果周年上市供应。在基地建设上,取得中国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证书5500亩,获得出口备案650亩,获得有机认证3566亩。在品牌创建上,龙泉驿水蜜桃、双流枇杷、早熟梨共有注册商标40余个;“川宗”枇杷、“四川红”“红提园”葡萄、“老农”梨子等获得“双认证”。
(三)肉蛋奶生产情况
通过落实扶持政策,稳定生猪生产、推进良繁体系建设,筑牢畜牧业发展基础、开展标准化养殖,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确保了肉、蛋、奶产品的生产。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发展要求,制定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在全市生猪、蛋鸡、肉鸡、奶牛和肉(獭)兔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提高畜产品生产保障能力。2012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105万吨;蛋总产量达20万吨;牛奶总产量达11万吨。出栏生猪1090.0万头,出栏家禽1.1亿只。全市三元杂交猪、优质小家禽的比重分别达90%、92.0%以上。
(四)水产品生产情况
立足资源优势,通过实施发展特色渔业,培育水产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水产业品牌,开展水产养殖业政策性保险等水产业三年发展计划,有力促进了“菜篮子”工程建设,为市民提供优质、安全的水产食品。2012年我市水产养殖水面12.45万亩,水产品年总产量9.02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41.8亿元。
二、“菜摊子”建设情况
按照全市农业物流市场建设规划,近年改造升级3个立足成都、服务四川、辐射西南、面向全国、连通国际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6个产地批发市场,有序推动了城区518个菜市场建设改造,启动了100个农村乡镇农贸市场的建设改造;初步形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产地批发市场、城乡菜市场、生鲜食品超市为主,以农产品“五进”(进超市、进市场、进社区、进集体食堂、进餐饮企业)等多种产销衔接为方向、以直供直销业态为补充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大力建设蔬菜预冷、冷藏、低温配送等流通冷链体系,以及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三、“菜篮子”建设情况
(一)运用价调基金,提升“菜篮子”商品的生产保障能力。从2006年-2010年,安排市价格调节基金5亿多元用于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及蔬菜深加工产业建设。2005年至2010年安排价调基金2亿元用于扶持生猪规模化养殖基地建设。2010年增加能繁母猪和商品猪存栏补贴4000万元,稳定了我市生猪生产市场。
(二)发挥调控职能,保持“菜篮子”商品价格基本稳定。一是建立“菜篮子”商品保供稳价会商机制。市级相关部门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加强市场监管、稳控物价工作,确保我市蔬菜等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二是做好“菜篮子”应急保障供应工作。成立“菜篮子”商品市场供应保障应急协调小组,确保菜篮子商品应急保障供应工作有序开展。三是落实惠农价格政策,全市5条高速公路、3条政府还贷公路和1条经营性收费公路落实了鲜活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减免优惠政策。
(三)运用价调基金补贴弱势群体。2005年以来,安排价调基金对城乡城乡困难群众的专项补贴。2010年建立物价上涨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联动机制,先后三次启动联动机制,共计发放价格补贴近6亿元,受益群众达240万人次。
四、保障措施
(一)资金保障。2008年起,市、县两级财政每年筹集耕地保护资金26亿元在全国创新性地实施耕地保护补偿制度。2012年市财政安排1350万元支持蔬菜生产能力建设,安排3000万元用于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性补贴。此外市财政将中央、省、市下达的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菜篮子产品生产扶持、种子工程、植保工程、测土配方施肥、标准良田建设、农业保险等项目与菜地建设相结合,捆绑各级项目资金用于“菜篮子”工程发展。
(二)科技保障。近年来,引进选育、试验、示范新品种100多个,创新新蔬菜、畜禽产品50余个,促进先进适用配套技术的集成应用,形成新技术、新工艺40余项。完善了蔬菜、畜禽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立产业专家大院4个、首席产业专家12名,建立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站点53个,为“菜篮子”商品生产提供系列科技服务。
(三)质量保障。积极协助市质监局推进27大类食品生产环节和流通市场“双准入”工作,坚持一手抓食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一手抓食品质量安全,确保了我市老百姓饮食大宗食品的安全,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监管工作中探索出了“规模化生产、准入化监管、连锁化销售”的“成都模式”。
(四)市场监管。建成全国领先、全程监管的生猪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可追溯体系,实现了对生猪从屠宰、流通到消费各环节的全程可溯源的信息化监管,全市共244个市场、6637户猪肉经营户开展了生猪溯源工作。2011年起,在7家批零兼营的农产品二级批发市场、中心城区50家标准化农贸市场开展了蔬菜溯源工作。
下一步我市将进一步提升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质量,提升“菜篮子”商品生产、安全、流通、科技、财政等综合保障能力,确保成都特大中心城市“菜篮子”商品需求、质量安全、价格平稳、流通便捷,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成都市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