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地建设和管理 提升市郊菜区硬件实力 稳定都市蔬菜的均衡供应
蔬菜的生产和供应密切关系上海2300多万人的生产和生活,尤其是绿叶菜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绿叶菜具有不耐储运的特性,目前上海绿叶菜市场的90%左右由地产供应。加上绿叶菜还有生产的“淡季”和“旺季”明显、价格随供求变化而波动幅度大等特点。当供应不足时,价格暴涨“菜贵伤民”,影响市民生活;当供应过剩时,价格暴跌“菜贱伤农”,影响菜农种收益。因此,抓好郊区“菜园子”的建设管理,稳定都市“绿叶菜”的均衡供应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也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工程。在市委和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委农办和市农委的领导下,市郊菜区广大干部和群众勇于实践积极创新,着力抓好市郊生产基地的建设管理,确保以绿叶菜为主的地产蔬菜的稳定供应,不断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建立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市郊蔬菜产销呈现出种植面积稳定,价格波动可控,生产能力提高,质量水平提升,产销更加顺畅,风险保障增强的可喜局面。
一、推进设施菜田建设与管理
为改善蔬菜生产条件,增强市郊蔬菜生产基地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证以绿叶菜为主的郊菜自给率,确保上海特大型城市蔬菜供应的安全,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生态环境,扎实推进上海新农村建设。
1.“十一五”设施菜田建设
“十一五”期间,上海市郊建设形成21.8万亩设施菜田,其中保护地7万亩、露地14.8万亩。投入建设资金30.3亿元,其中市区两级财政投入占总投入的90%以上。建成了管棚设施、灌排设施、路沟渠等基础设施、仓库等附属设施配套的蔬菜生产基地。绿叶菜生产从以露地生产为主向保护地和露地生产并重转变,设施菜田的灌溉系统、耕作机械、运输机械和田头快速预冷设施的配置逐年提高。通过大棚薄膜避雨栽培保温栽培、遮阳网抗高温栽培和防虫网绿色栽培等方式,为绿叶菜的“淡季”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市郊形成了以近郊城乡结合部镶嵌式高产稳定的绿叶菜生产基地,以及崇明岛蔬菜基地、杭州湾北部南汇、奉贤、金山蔬菜基地,黄浦江上游的松江浦南和青浦青西蔬菜生产基地等四大蔬菜生产区。
2.2012年设施菜田建设
2012年,总结“十一五”的建设工作的经验、思考存在的不足,经过农业、水务、财政三部门的共同研究,于2012年3月份出台了《关于本市设施菜田建设的实施意见》(沪农委[2012]73号)。作为指导今后五年菜田建设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并且充分考虑到当前国家对农田水利工作的重视,将设施菜田建设分为农业设施和水利设施两部分,由农业部门和水务部门按照“联合调查研究、联合规划设计、联合审查项目、联合验收考核”的工作机制共同推进项目。根据新的文件精神,2012年推进设施菜田建设8971亩,投入资金共5.1亿元,其中农业设施投入3.6亿元、水利设施1.5亿元。同时通过水务部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建设,投入建设资金1.5亿元对4.66万亩蔬菜生产基地的水利设施进行完善配套,进一步提升菜区灌溉和排涝能力。
3.加强建成设施财政性资产管理
为了确保设施菜田建设项目建成后综合功能的发挥,市农委、市财政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管理的意见》和《关于开展设施菜田财政性资产管理工作考核的通知》文件,要求加强建成设施的管理。市与各区县就形成的财政性资产签订资产移交手续,要求各区县每年定期组织对登记在册资产进行检查.并将资产汇总情况报市备案。制定和贯彻执行对蔬菜生产基地严格的保护制度,保持菜田的相对稳定。通过菜田占补平衡和生产能力保护机制的建立,保护市郊常年设施菜田有完善的基础条件,先进的设施装备,较强的抗灾能力和标准化的生产水平。确保财政投入建成资产支农惠农的成效。2011年和2012年通过考核分别落实奖励资金212万元和555万元,充实管护资金账户,有力支持了资产管护工作。
二、推进蔬菜标准园创建
“十二五”期间引导市、区县两级各创建150家蔬菜标准园,市级财政对达到创建标准的市级蔬菜标准园每个奖励50万元。引导市郊蔬菜向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商品化处理和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发展。截至2012年年底,共完成9家农业部蔬菜标准园和53家市级蔬菜标准园的创建工作。各蔬菜标准园创建单位通过创建工作,辐射带动周边菜农蔬菜开展标准化生产,所有蔬菜标准园通过创建,产量、产值和效益均得到明显提升。
三、完善生产设施装备
在“十二五”规划指导下对一些基础条件较好的规模化生产基地,结合蔬菜标准园的创建和高水平设施菜田建设的继续推进,建立一批设施装备更加完善,抗风险能力更强的重点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形成市郊绿叶菜生产核心功能区。通过农机购置补贴和发展现代农业专项支持,大力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各类适合于蔬菜生产的机械装备,尤其是耕作、育苗、播种、定植、灌溉、植保、采收、加工、贮运和冷库冷链等机械装备。建立不同类型不同机型的机械化示范基地,积极探索蔬菜机械化服务合作社的组建和运行,提高各类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率,促进蔬菜生产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提高生产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建立蔬菜采后商品化处理和配送物流服务基地,积极探索蔬菜营销合作联社的组建和运行,推动合作联社与配送中心和物联网结合,提高流通服务设施装备的利用率,减少流通环节,有利于稳定菜价。
四、建设与管理成效显著
通过设施菜田建设和管理、标准园创建和基地装备的配套提高了我市菜区的蔬菜生产能力,为菜区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对稳定上海蔬菜市场供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设施条件提升
蔬菜生产基地栽培设施化、排灌自动化、耕作机械化水平逐年提高。拥有保护地设施7万亩,尤其是新一轮设施建设的管棚由原来六米宽为主转向以八米宽的主,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便于机械耕作。同时配套微灌设施的全面应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保障能力提高
减少了自然灾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改善了蔬菜生产条件,提高了抗御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保障了上海特大型城市以绿叶菜为主的新鲜蔬菜周年生产和均衡供应。在冰冻、雨雪恶劣天气侵袭下,设施菜田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市场的基本供给。
3.经济效益提高
高标准基地建设明显改善了生产条件,提高了蔬菜产量、质量,提高了地产蔬菜的经济效益。
4.生态效益改善
本市蔬菜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各区县在设施菜田建设中,与自然村落改造、万条河道整治、农田林网建设相结合,实行统一规划,有效地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5.产业影响凸现
蔬菜生产基地由外地菜农的无序化经营逐步成为以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社经营为主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基地,安全生产的意识增强,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对产品监管制度执行趋于严格,高毒农药、植物生长激素的使用受到控制,蔬菜的食用安全性得到了保证。
(上海市农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