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众志成城抗灾救灾 > 抗灾救灾动态

云南昭通市大关县冰冻灾害及春耕生产情况

日期: 2008-04-08 00:00 作者: 来源:云南农业信息网 【字体: 打印本页

  2008年3月17日至3月21日,省科技减灾促春耕指导组第二组一行4人到达昭通市大关县悦乐镇妥河村,木杆镇甘顶村,上高桥乡,天星镇天星村、青岗村等地对当地科技减灾促春耕开展情况进行了首次实地调查,并与县政府、农业局和各部门有关领导进行了交流会谈,以下是该县冰冻灾害及春耕生产情况:

  一、冰冻灾害基本情况

  昭通市大关县地处云南省东北部, 昭通市腹心地带。国土面积253.8万亩。其中:耕地面积32.39万亩,林地57.53万亩,草地53.2万亩,荒山11.76万亩。最高海拔2785m,最低海拔492m,年平均气温14.6℃,年降雨量1000mm,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6镇3乡,78个村(居)委员会,总人口26.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3万人。今年1月12日以来,大关县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有气象资料记录以来、百年难遇的特大强降温冰雪天气。灾情持续40余天,造成该县9个乡镇全面灾害,截止2008年2月20日统计:全县农作物、牲畜、房屋、供电、供水设施、林木等严重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1.73亿元。其中,农业受灾尤为严重,直接经济损失达3967.27万元,占全县因灾经济损失的22.9%。具体受灾损失情况详见附件材料。

  二、科技减灾促春耕百日行动开展情况

  面对罕见的雪凌灾害,省、市农业主管部门高度关注,多次派工作组到我县指导抗灾救灾工作,县委、县政府及时召开紧急会议安排部署抗灾减灾工作,并于2月23日召开农业抗灾减灾工作会和3月3日召开全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专题研究农业抗灾和生产自救、恢复重建工作,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了各项目标和各级职责,签定了农业生产综合考核目标责任书。1月27日该县遭受暴雪袭击,农业局当天中午就紧急派出4个工作组,冒雪分赴各乡镇查灾核灾,指导救灾工作,同时落实专人抓好灾情日报制度。1月30日又加派27人的工作组到各乡镇,分区域开展抽样调查64户,进一步摸清种子、畜牧和冬早蔬菜受损情况,并及时指导修复已毁设施,联系救灾种子等物资,启动了生产自救工作。连续下发了大农发1号、4号、5号三个文件,发放技术资料、抗灾减灾明白纸20000多份,指导大面救灾;在大关电视台滚动播出抗寒防冻技术措施360余次,通过大关县农业信息网、“数字乡村”网站加挂信息80余条,利用农信通发布短信70余条;主要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及时抢运马铃薯种子。县政府及时拿出10万元用于马铃薯种子调运。农业局组织人员放弃春节大假寻找种源,落实了100吨种子。省级救灾资金下达后,根据要求,及时配套了200万元资金用于购买马铃薯种子。二是及时开展春防工作。投入防疫资金6万元,目前已经完成畜圈消毒20114平方米、畜禽免疫畜禽10.443万头(匹、只),完成了50%的任务。三是抓好春备耕工作。全县春播种期间需各类肥料8500吨,目前已落实7725吨,剩余775吨正陆续就位。全县需杂交玉米种子270吨,需杂交水稻30吨,已全部就位;需农膜197.5吨,已就位120吨;剩余的正在陆续就位;就位农药1.25吨。组织5个机耕队,加快春播进度。

  三、大关县220以后农业灾害情况分析

  1.持续农业灾害情况

  2008年2月20日以来, 气温有所回升, 但农业灾害情况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海拔1000米以上农区气温低且昼夜温差大, 作物仍有受冻情况, 长势较差, 发育滞后, 春耕备耕生产形势严峻. 今年受灾以来, 省 市 县资金主要用于马铃薯种薯补贴, 其它作物如水稻、 魔芋、 生姜、 寸金黄瓜及其它蔬菜仔种缺口较大, 供应比往年减少约20-30%; 畜牧业猪、 牛、 羊等补栏形势严峻,缺口达20%;农业生产资料化肥、薄膜、农药,虽经积极努力调运,缺口仍达28%。

  2.农业次生灾害情况分析

  今年大关遭遇百年不遇冰冻灾害,全县约有10万人受到不程度冻伤危害,劳动力恢复慢;各种农业生产资料,因资金、交通等因素调配困难加大,数量较往年减少约30%;农业基础设施恢复重建尚在进行;灾后畜牧生猪等引种补栏、消毒防疫工作难度大;受灾牧草恢复慢;农作物“病、虫草、鼠”因灾害发生危害规律变化(初步监测,各种作物病害较往年加重发生,为重发生年),增加了预测防治难度;这些因素都大大增加了春耕生产困难。

  四、科技减灾促春耕主要措施预案

  1稳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

  推广以“大单”系列为主的杂交玉米良种27万公斤18万亩,推广杂交水稻良种3万公斤2万亩。举办县乡村三级样板2万亩。推广玉米单株定向密植16万亩;推广玉米地膜覆盖5万亩;推广水稻规范化条栽2万亩;推广小麦规范化种植5万亩。继续在全县公路沿线实施“百里玉米科技长廊”1.2万亩。

  2.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调优产业结构

  建设生姜基地0.8万亩以上;魔芋基地1.25万亩;马铃薯基地9万亩;蔬菜基地7万亩,其中冬早蔬菜基地3.2万亩,较灾前计划增加0.2万亩,尤其是棚膜、高效露地蔬菜要大幅增加,举办冬早蔬菜样板0.72万亩。

  3.加快畜牧业发展步伐

  以生猪为重点,加快特色养殖业发展,特别是商品猪基地建设,确保将畜牧业建成农民增收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一是集中力量建设2个规模化养殖场、6个县级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小区,9个乡镇级标准化生猪养殖示范小区;二是抓好生猪改良的同时,抓好黄牛冻精改良,并加快本地黑山羊发展速度,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三是在玉碗镇、翠华镇、木杆镇和高桥乡分别建立1个年出栏土鸡5000只以上养殖示范点,并在翠华镇建设獭兔养殖示范小区1个。

  4.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是强化新型农民培训,培育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科技兴农作好智力支持;二是加强“大单”系列良种的研发及推广力度,力争“大单”三号取得突破;三是实施测土配方施肥25万亩,举办标准化样板2000亩;四是强化植物病虫害预警防控;拟在全县建立5个针对马铃薯、玉米、寸金黄瓜等特色作物综防示范点约4000亩,并结合开展农民培训工作。五是实施新型农机具更新换代工程,完善2个农田机耕服务队建设,加强对农机协会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