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抗灾防灾恢复农业生产启示
阳春三月,灿烂的阳光,使临泽县遭受低温和冰雪冻灾之后的蔬菜温室,又重新呈现出盎然生机。水灵灵的西葫芦、鲜嫩翠绿的辣椒、顶花带刺的黄瓜、鲜红发亮的西红柿……源源不断地运销到了省内外的大市场。
笔者追随着新鲜蔬菜的诱人绿色,来到了农村温室蔬菜集中产区,只见温室大棚不是星星点点,而是区域化规模布局,标准化的新一代日光温室成块连片,在灿烂阳光的照射下形成了银光闪烁的斑斓彩图,座座日光温室孕育出了一年四季瓜菜鲜的艳阳天。据县农业部门的负责同志介绍,全县农民已累计建成日光蔬菜温室5480亩,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支柱产业之一。然而春节前罕见的低温和冰雪灾害,使日光温室瓜果类、茄果类、茎叶类蔬菜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造成经济损失3269万元。
在倪家营、蓼泉、平川等乡镇日光温室蔬菜集中产区,科技人员、基层干部和农民实话实说,突如其来的低温和冰雪灾害,导致室内温度下降,影响了蔬菜的正常发育生长,由此上市销售的时间推迟了,蔬菜产量下降了,但因冻灾造成的绝收温室蔬菜面积只有173亩。科技含量的高与低、基础条件的完善与差距、抗灾措施的落实与滞后,是造成日光温室蔬菜收益与损失强烈反差的主要原因。倪家营乡马郡村去年10月在海拔1600米左右的戈壁荒滩上建成了6座蔬菜温室,由于实行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温室防冻墙体较厚、室内电灯增温,持续的低温冰雪灾害只冻死了间作套种的西瓜苗木,而木质化程度较高的辣椒却在冻灾之后很快就恢复了生机,每座收入已增加到了5000元左右。
在同等地理条件下的日光蔬菜温室,为什么有的能实现经济收入,有的却绝收呢?其答案使经营日光温室蔬菜的农民进行了深刻反思得出了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要与时俱进,提高科技含量是增加收入的技术保障。平川镇三二村去年11月在巴丹吉林沙漠沿线的戈壁荒滩上建成了6座半地下钢屋架蔬菜温室,实行高屋脊采光,厚墙体保温防冻,有机生态无土栽培,使反季节精细蔬菜生机盎然。乡亲们看到高科技蔬菜温室的增收效益后,纷纷投资挖掘半地下温室。据村党支部书记刘学建介绍,今年全村要建50座半地下无土栽培蔬菜温室,每座的投资在3.5万元左右,实行无公害蔬菜规模经营。
启示之二:日光蔬菜温室的基础条件要综合配套,既要有利于采光,又要保温防冻。按照当地农民的普遍评价,如今蔬菜温室的基础设施已晋等升级为第三代,其中保温防冻墙体已由第一代温室的1.2米加厚到了2米左右,罕见的低温冰雪冻灾发生之后,没有造成毁灭性的绝收惨局。而蓼泉乡上庄村有一户农民经营的1座第一代蔬菜温室,由于基础条件较差,保温防冻能力较弱,蔬菜作物已冻死绝收,灾后改种的西葫芦幼苗才刚刚露土,而经营第三代蔬菜温室农民的收入已日益增加。
启示之三:积极落实综合抗灾防灾措施,是温室蔬菜灾后恢复生产的重要保证。持续低温和冰雪冻灾发生后,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灾区第一线,指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对蔬菜温室加盖了保温草帘,室内实行电灯增温、火墙取暖、薄膜覆盖,改善了通风透光条件,提高了光能的利用率,促进了大面积温室蔬菜的恢复性发展。而个别行动迟缓、抗灾防灾综合措施没有落实到位的农民,尝到的只能是无情灾害造成的绝收苦果。可喜的是在各级干部和科技人员的指导帮助下,苗木冻死绝收的蔬菜温室已完成了改种栽培,绝大部分蔬菜温室已重新焕发出了生机,每天太阳刚刚露头,蔬菜批发市场已是车飞马龙的兴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