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雪灾冻害后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防治
今年安徽省雪灾冰害覆盖面广,历时长,受害树种多,可能诱发的病虫害种类多,并可能造成一些次期性林业有害生物严重发生危害。因此,各地一定要高度重视,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强对灾后林业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防治。
一、雪灾冻害对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的影响与特点
一般来说,对于以各种相对裸露方式越冬的昆虫,如松毛虫,连续的低温和雨雪冰冻会降低越冬害虫的存活基数,减少当年的种群数量,可导致害虫发生期推迟;但是,雪灾冻害使大面积林木的折干断枝,极易造成大量伤口并导致林木生长势的急剧下降,对次期性病虫害的发生和暴发是极为有利的。众多伤口是多种病菌的侵染点,树势急剧下降又可引发一些腐朽菌的侵入,因此,各种弱寄生病害的严重发生,当年就会导致一些病害流行;而次期性的林木钻蛀性害虫(如多种天牛、小蠹虫、木蠹蛾等)主要入侵树势衰弱的林木和林分,灾害对其会有适当的滞后影响,一般在灾后2-3年内种群将急剧增长,成为病虫害持续发生的基地,从而造成更大的后续灾害。
二、安徽省雪灾冻害后的主要次期性林业有害生物
雪灾冻害后,安徽省可能诱发的次期性林业有害生物主要有:杨树腐烂病、溃疡病等杨树病害,松褐天牛、小蠹虫等松树钻蛀性害虫,一些苗木病害,油茶病害、板栗干部病害、山核桃干枯病、溃疡病、枝枯病、竹类干部病害等竹林和经济林病害,等等。
雪灾冻害对幼林以及苗木影响较大。此次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造成林木生长普遍衰弱,林木幼嫩组织及部分幼林遭受一定程度的冻害,林业圃地特别是2007年扦插的苗木,由于扦插时间较短,组织幼嫩含水量高,基本不具备抗冻能力,低温造成地上部分和根系伤害,极易病菌的侵害,导致一些病害的流行,造成苗木死亡,影响苗木和新造林成活率。
此外,大面积松木的折干断枝必然引发松褐天牛和其它钻蛀性害虫的入侵和繁殖,因为松褐天牛是松材线虫病的传播媒介,有利于松材线虫病的自然传播。因维修雪灾造成的毁损供电线路,林内会遗弃大量松木电缆盘,容易造成松材线虫病的人为传播。
三、雪灾冻害后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与防治措施
1、灾情调查和受害等级划分。配合当地其它救灾措施,立即进行灾害调查,依据折干、断梢、冻拔、冻裂等的具体情况,针对上述不同林种、树种、林龄,提出轻、中、重的受害标准和受害等级划分。
2、各地次期性病虫害的梳理。根据各地的主要树种、树龄和林分树种结构,梳理各地主要树种的病虫害发生历史、常发性主要种类,明确各地次期性林业有害生物的主要种类;对于引进树种,更要梳理原产地的主要病虫种类,从而明确可能发生的重大次期性病虫害种类。
3、加强营林技术措施。当前,要全面开展遭受雪压受损林木和衰弱木的清理工作,减少次期性病虫发生几率。及时处理断裂枝干,对完全折断的枝干应及早锯断削平伤口,涂以波尔多液或石硫合剂等保护剂,以防腐烂同时利于伤口愈合;对已撕裂未断的枝干,先用绳索吊起或支撑起,恢复原状,受伤处涂以保护剂并绑牢,促其愈合恢复生长。及时清理因维修供电线路而遗弃的电缆盘,防止带疫松木电缆盘传播松材线虫病。圃地应及时清沟排水,清除积雪,防止压折造成损失。科学施肥,提高林木抗性,促进植株机能正常恢复。对经济林应及时清理园内枯枝落叶,集中焚烧,清园后用波尔多液或50%多菌灵800~1000倍液全面对树体及地表喷施一次。
4、加强常年动态监测。监测对象为当地的主要常发性和次期性病虫害,尤其是大范围的冰冻雪灾极大地改变了林分环境,原先次要或一般的病虫害,特别是次期性病虫害容易转变为主要种类。要针对不同林种或林分类型、受害等级,设立固定样地,密切监测上述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特别是要加强疫区外围和供电线路沿线的松材线虫病监测。调查方法以害虫信息素诱集和人工地面调查为主。
5、分类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各地区要根据林种或林分类型、灾情调查结果和受害等级,针对主要次期性病虫害,分类施策,总结以往行之有效的措施,于4月前提出相应预防和控制的实施方案,并认真实施。分析和评估全年林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防治预案,并根据监测结果适时调整全年防治对策,及早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