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部15件实事

无声的变迁---农业部提高行政能力、打造服务型政府纪实

日期: 2005-06-28 14:19 作者: 刘明国 来源:农业部 【字体: 打印本页

  “外饰无华内琢玉”。坐落在北京长虹桥畔的国家农业部,自1985年迁此已20年,虽然外观面貌依旧,但内在的悄然变化,却随着新世纪的脚步而越发加速。

 科技与信息服务之变

  在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已经获得了市场经济主体地位的中国农民, 最需要和最盼望的就是有人给他们插上农业科技与市场信息服务这两个翅膀。然而,“科技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一件让各级政府特别是农业部门格外挠头的事儿。

  近年来,以农业部为龙头,全国农业系统大力推进了科技与信息的“入户”工程,把有关服务越来越及时有效地送到了农民的心坎上。“科技入户”、“阳光工程”、“市场预警”、“三电合一”、“测土配方”、“农民书屋”、“信息直通车”、“生态家园富民计划”......这些悄然发生的变化,体现了我国农业系统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的根本转变。

  目前全国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如何把它们推广到田间地头,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现实生产力,是近年来农业部工作的一大考量。为此,农业部去年正式提出科技入户工程计划。农业科技工作主要包括科技创新、科技推广、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主体培训四个层面上,目前最关键、最薄弱的是科技推广和主体培训,即科技入户问题。因此有专家评价农业部抓科技入户,就是抓到了农业科技服务乃至整个农业生产的根本。

  为使科技真正能进村入户,从今年2月28日到4月28日,农业部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全国科技入户春季行动,仅部机关干部下乡就达100多人次, 还组织200个技术指导单位、500名专家组成员和5000名技术指导员, 深入到100个科技入户试点县,进村入户,检查、指导、督促各地科技入户工作和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方案落实,开展技术培训,提供技术服务, 帮助农民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农业科技入户春季行动的内容丰富多彩,但最大亮点还要属于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农业部门组织农技人员对土壤进行测定,根据测定的结果,确定作物的施肥方案, 使农民种地用上“营养配餐”, 为农业的节本增效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打下好基础。按照农业部统一部署,截至4 月底,除了部里组织的10个巡回指导培训组以外,全国已有20个省(区、市)的农科院, 组建了54个技术工作组,235名专家,深入125个县(区)开展了这一工作。

  而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仅仅是今年农业部确定的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的20项主推技术之一。今年, 农业部还将在全国100个科技入户试点县重点扶持91871个科技示范户, 相信随着这一工程的实施, 也将会使全国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贡献率再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走进农业部机关大楼, 在每一个司局,人们忙碌的工作几乎都与信息的采集、加工和发布有关。据估计,每天都有成千上万条经过精心加工的各类“三农”信息,从这里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下传千家万户。

  在农业部办公大楼七层办公的中国农业信息网,是农业部的政府门户网站。该网站大量、及时地搜集农业信息,分类发布,给用户“一站通”服务。同时,作为信息集散地,给地方农业部门网站提供信息“批发”服务。每天编发各类信息400多条,成为百度等著名搜索引擎的重要信息源。全国有3000多个网站与中国农业信息网建立了链接。日均总点击数达260万次。

  目前, 国外已经有50多个国家建立了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我国从2002年开始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 先后启动了小麦、玉米、稻谷、大豆、油料、棉花和糖料7 个品种月度市场监测预警工作, 经过3 年的探索与发展, 基本实现了对主要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走势等重要信息的动态适时监测。据农业部副部长牛盾5月16日介绍,为更好地为“三农”提供信息服务,农业部已决定从今年5月开始, 每月定期发布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系统信息,以更好地对农产品的生产、需求、库存、进出口、市场行情和生产成本进行动态监测、分析,实施先兆预警,为政府部门、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决策参考。

  为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农业部近日又启动了“三电合一”农业信息服务试点项目,推广电话、电视、电脑“三电合一”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今年选择6个地区、50个县作为试点实施单位,信息服务覆盖面达到100个县以上。

  事项与投资审批之变

  行政事项审批和财政投资项目审批,是政府及其部门实现经济调控与管理职能的两大重要手段。在全社会高度重视“三农”的大背景下,农业部究竟在怎样履行有关事项与财政投资的审批之责?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群众对某些机关衙门作风的批判。而这种“难”的根源是来自于政府部门的审批制度和干部的服务观念。于是,审批制度之变排在了农业部提高行政能力建设的首位。

  2003年,针对有些行政许可工作不够规范、透明度不高、缺乏承诺时限和便民措施等问题,农业部党组果断决策,将实行行政审批综合办工作为当年为农民办的1 1 件实事之一。经过认真的筹备,是年11 月17 日,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室开始运作,对农业部负责的45 项行政许可实行透明、快捷一体的审批制度。将行政审批综合服务大厅设在最显眼的农业部大门口,没有门卫把守,前来办事的人可以随便出进。在国家机关部委这样搞“一站式”审批,当时是第一家,就是现在也很鲜见。

  其实,感叹最多的还是前来办事的企业和群众。南方某对外贸易公司的郭女士对笔者说:“以前跑审批,我们自己把材料送到办公室,什么时候批下来你根本不知道,哪个环节可能通不过不知道,进展到什么程度不知道,只能依经验猜度。你一等再等,却可能被告知,材料不全啊,审批证明某方面做得不充分啊,甚至是材料还没有看或者弄丢了等等,让你哭笑不得,心里窝火又不敢有怨言。可现在来农业部办审批,痛快多了。”每一个来办事的人,可以随时向大厅的工作人员咨询,也可以在大厅内触摸屏查询系统前查询。进入审批程序后,还会有相应的通知书在承诺时限内送达给当事人,或不予受理通知,或延期审批通知,或办结通知等,原因和结果均标注得一目了然。

  5月20日,笔者通过中国农业信息网进入农业部“行政许可”行业网站,“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网上申请系统已开通,现对渔业的两个项目进行试点,欢迎申请人使用!”的滚动字幕马上映入眼帘。有了网上审批,以后有人再办理行政许可手续连路都不用跑了。

  在该网站当天发布的最新信息中笔者了解到,自2003年11月17日以来,农业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共受理审批事项9516件,办结率近100% 。

  农业部在行政审批上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了,可是他们在国家农业项目投资审批上却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了!一位地方驻京办干部对笔者说,原来跑农业项目只要找对了人,没有多的也有少的,一句话可能就能搞定。现在这一套不行了,管理严,要求硬,有一说一,对事不对人。

  农业部的项目审批制度之变,使个人权力和“人情弹性”受到了极大限制,投资效益得到提高。“国家财政项目资金是纳税人的钱,虽然总起来看有一定的数量,但每一分来得都不容易,一定要把好钢用到刀刃上”,这是农业部管项目干部们如今的一致共识。为了加强对项目资金的管理,农业部以制度建设为根本,不断加大对项目申报、建设等各个环节的约束力度。去年以农业部第3 9 号令颁发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并以此为基础出台了《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申报审批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规定》、《农业基本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管理规定》、《农业建设项目监督检查规定》等四个管理规定,形成了一整套完备的项目申报与监管制度。

  领导作风与用人之变

  “提高行政能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关键在人。”“培养干部,启用人才,完善机制,依法行政。”从部领导到司局长们,都每时每刻地努力着,追求着。

  不少人深有感悟,近年来农业部工作实效有变化,最根本的原因是整个部机关的风气变了,决策机制变了,用人的标准变了。

  注重事前调查研究,决不搞“拍脑袋”决策;严格按程序办事,带头倡行民主团结风气;亲民为民办实事,一抓到底求实效。这是群众对农业部领导作风的三点基本评价。

  深入系统地调查研究是做出一切正确重大决策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从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到农业“七大体系”建设,从优质粮食工程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等重大决策,都是在大规模调查研究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从2 001 年开始,农业部党组每年都要安排十几个年度重大调研课题,全面系统地研究农业农村经济中出现和即将出现的重大问题。到目前已完成重大调研课题近60 个,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部领导亲自挂帅完成的。

  “注意在细节上完善我们的工作。”这是部领导的要求,也是部领导的所为。部行政审批综合办公室和计划司的同志,饶有兴趣地向笔者分别讲述了两个关于杜青林部长见微知著的故事。一个是说,在“一站式”综合办公试行之前,杜青林部长带领部党组一班人到办公大厅检查工作,他对每一个细小环节都仔细推敲,当发现软件中审批决定项目有“驳回申报”的字样时,马上指出:“对于申报单位来说,‘驳回申报’是不是太生硬了?咱们是为老百姓服务办事的,不是打官司的,我建议改为‘退回申报’吧!‘退回’比‘驳回’听起来更柔和些。”他的话深深触动了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另一个故事是说,有一次讨论黑龙江垦区某教学楼建设项目,当他从图纸上发现一个使用面积2 万多平方米的楼房,厕所和走廊就占了4000多平方米时,当即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据说,这件事也给在场的人以较大的启发,并对于有关农业建设标准的出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充分发扬民主、坚持按程序办事是农业部领导的又一大工作特点。据介绍,现在对投资项目的审批,仅评估专家就有500 多人,一般是5 个人负责评估一个项目,申报中任何一个程序未到,领导都不会表态通过。所有事项在上农业部常务会之前都要进行充分协商,有的重大事项可能会经过三四次反复,只要有一位领导或者一个方面的意见不一致,都不会通过。这会影响工作效率吗? 办公厅的同志说,有很多事不是仅仅涉及一个人、一个司局甚至一个部的事,如果考虑有一点不周,在执行的过程中都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阻力。事实证明,这样不仅不会影响效率,反而会提高效率。

  人本思想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通过良好的育人用人机制,发掘和激发人的潜能并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是一个地方或单位事业兴旺发达的决定因素。农业部在改革干部制度和育人用人等方面的亮点不少,有些做法颇具现代人才资源管理意义。

  在机关里,人们曾经习惯于靠“熬”资历立足和升迁,而今天这一点在农业部已经行不通了。2003年2月,农业部破天荒一次拿出42个部机关处级职位实行竞争上岗,结果有40名干部走上了新的岗位,其中跨司局交流的占到了10% 。在人们褒扬未及的情况下,时隔仅三个多月,也就是当年6月,农业部又一次性拿出30 个副局级职位实行公开竞争上岗,145名处级干部参加了竞争,此举在农业部系统乃至整个中直机关再次掀起了不小的波澜。2004年又有18名处级干部通过同样的方式走上了副局级领导岗位。

  公开竞争,让能人能上,这是一个进步;严格标准,让庸人能下,这又是一个进步。2004年,他们根据中央《党政领导干部辞职暂行规定》,农业部制定了《农业部司局级领导干部辞职免职暂行规定》。按照规定,去年以来,经过全面考察,共对11位司局级领导干部(党政一把手6人),做出了免去现职的决定,其中一位给予了撤职处分。与此同时,还对35个单位的领导班子、43名司局级领导干部进行了交流、轮岗。

  人们评价,这些举措的作用在于建立了科学的干部选用和管理机制,形成了正确的用人导向。

  农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农业部以干部个人自学、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大规模脱产轮训为内容的“三位一体”学习机制,打造了系统内各级领导干部能力提升的大平台。仅去年以来,先后选送50多名局级干部到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培训;为机关全体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干部举办专题轮训班13期;开办各类培训班培训干部近2000人次,有力促进了干部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农业部还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中心,不断加大了对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力度。通过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新世纪神农计划”,培养代表我国农业科技最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依托农业科技重大工程、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项目,积聚和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构建重大学术技术领域的人才梯队;通过“948”计划、“引智计划”、多双边政府间合作等项目扩大农业国际合作与交流,吸引和引进农业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据统计,到目前农业部已有院士15人,国家级专家43人,部级专家278人,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842人。

  人力资源特别是干部队伍的盘活,使农业部的工作一活百活。如今,一个行政能力不断提高、服务意识日益增强的政府部门的新形象已渐近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