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日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成功实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4月28日,该项研究通过了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验收,此突破对抢救保护我国这一特有濒危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此次用于人工繁殖的达氏鲟父、母本于2007年引自四川宜宾珍稀水生动物研究所,是野生达氏鲟人工繁殖所得的子一代。经过长江水产研究所太湖试验场5年的精心培育,2012年这些达氏鲟陆续性成熟。2013年4月10日至28日,科研人员对子一代达氏鲟进行了2批次的催产和授精,获得受精卵11.1万粒,子二代初孵仔鱼4.5万尾。产后亲鱼各项体征正常,健康状况良好。
达氏鲟(Acipenser dabryanus),又名长江鲟、沙腊子,为我国特有的珍稀鱼类,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干支流中,属淡水定居型鲟种,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定为极危(CR)物种。近年来,由于受自然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达氏鲟自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此次达氏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实现突破由长江水产研究所主持的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珍稀水生动物繁育与物种保护技术研究”支持,这是该行业专项继2012年实现中华鲟规模化全人工繁殖后取得的一项新进展,将对恢复达氏鲟自然种群,延续达氏鲟物种具有重要意义。
子二代初孵仔鱼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承办单位:农业农村部信息中心
网站识别码bm21000007 京ICP备05039419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7559号
网站保留所有权,未经允许不得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