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农业农村部动态

热衷创新的龙头企业成为江苏丹阳现代农业腾飞的中流砥柱

日期:2012-08-14 21:48 作者:梁宝忠 来源:农业部网站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8月1日至3日,中国农学会、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组织中央有关媒体走进位于长三角经济圈黄金腹地,享有全国“眼镜之都”、“灯具世界”、“钻头王国”、“木业航母”美称,拥有“中国眼镜城”、“华东灯具城”、“中国汽配城”等全国知名专业市场的江苏丹阳。当记者一踏上这片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土地,就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热潮在涌动。

  丹阳市委书记童国祥告诉记者,丹阳各界正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江苏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举全市之力,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打造“充满现代活力的创新之城”,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丹阳富民强市的重要战略。

  据童国祥介绍,近年来,江苏丹阳用工业化理念、产业化思路、市场化手段,大力发展的高效农业、生态农业、信息农业、装备农业和质量农业,推动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现已基本实现农业规模化、园区化、产业化、组织化,形成了区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发展潜力巨大的农业现代化新格局。2011年全市设施农业面积12.33万亩、高效渔业面积7万亩、设施渔业面积1.6万亩,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6.53%;全市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达95.8%,其中农作物秸秆利用率达96.3%、畜禽粪便利用率达96.7%;农业信息覆盖率达85.6%;农业机械总动力达48万千瓦以上,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5%以上;拥有“三品”农产品223个,“三品”基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已达87.38%。2011年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55.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426元。

  丹阳市副市长赵立群对记者说,市委市政府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着力培育发展了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目前全市已有农业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6家、镇江市级24家、丹阳市级23家,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定单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联结方式与上下游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户达到了68.2万户。2011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06.4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了4.18∶1。在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农业企业产业结构、促进转型升级的关键措施,积极推进重大技术和关键项目的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荐,鼓励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主动与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区域性研发中心,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推广应用平台,开展技术研发和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通过企业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深加工技术,提升了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能力。2011年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了60.52%,而热衷于科技创新的农业龙头企业成为了发展势头强劲、涉足农业科技前沿的创新力量,成为了江苏丹阳现代农业腾飞的中流砥柱。

  一走进江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个个长着金针菇的瓶子正有序的在轨道上行进,不禁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啊?”“这是以拥有我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金针菇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开发》科研成果为基础,与从日本引进的国际上最先进的核心设备相配套,实现的全程生产机械化、栽培管理智能化、料菇比率精量化、产品质量标准化的瓶栽金针菇工厂化自动生产流水线,目前日均能产金针菇35吨。”董事长姜建新说。“我们公司是集食用菌科研、技术开发,菌种选育、扩繁,食用菌工厂化周年栽培,产品收购、加工、销售,技术培训和龙头带动为一体的江苏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龙头企业,现拥有温室菇房650间,金针菇生产车间15000平米,杏鲍菇生产车间3500平米,北冬虫夏草生产车间2500平米,年产各类食(药)用菌6000余吨,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2357万元,利润1127万元。”

  据姜建新介绍,公司创建10多年来,按照“自主创新、高端引领、转型升级、跨越发展”的战略,以高端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为重点,积极创建科研平台,加速食用菌产业升级。2005年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食用菌研究所,2007年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创建了“中国农科院食用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分中心”,2008年建立了丹阳市食用菌科技服务中心,2010年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为公司顾问,合作共建了江苏省企业院士工作站,建立了存有66个品种的草菇种质资源库。筑巢引得凤凰来,目前公司有一支45名科技人才组成的“常规军”,还有一支12名专家组成的院士团队,另有5名从中国农科院、南京农大、吉林农大、江苏省农科院聘请的技术顾问。有人干事,还要有钱干事。公司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投入研发,现已获得省级以上科技创新成果5项,申请专利52个,其中5个发明专利、20个实用新型专利和15个外观设计专利已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为让科技成果产出最大效益,公司利用自主研发的《纺织废棉生产食用菌、微生物肥料开发利用》和《草菇工厂化周年生产技术与方法》两大科技成果及专利,对农林废气物进行资源化深度开发,形成了农业有机废弃物三级利用模式,构建了取之于田、还之于田的“菇——菇——肥”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

  姜建新对记者说,工厂化生产草菇,大大提高了土地产出率和投资效益,草菇年亩产量达22吨左右,亩产值25万元,亩净利6万元以上。为了让更多农民分享到科技创新的成果,公司创建了国家级农民科技培训星火学校,以技术培训为抓手,以供种供料为重点,以订单收购为核心,让出草菇销售市场,着力做大做强深加工和新产品研发,带动了5000多户农民,户均增收万元以上。

  来到江苏圆通农机科技有限公司,记者了解到,公司始终把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放在首位,近三年用于研发的费用达到了营业收入的20%,自主研发的生物质固化设备、生物质热水炉及相关技术已处于行业先进水平。同时还打造形成了收集、存储、加工、使用、草木灰还田于一体的秸秆能源化利用的完整产业链,常年按300元/吨收集秸秆(稻草),铡切压块后卖到0.5元/公斤,使稻(麦)草摇身变成可以创造价值的燃料,不仅解决了秸秆焚烧,增加了农民和地方财政的收入,还减轻了政府禁烧经费的开支,演绎出了红红火火的“稻草经济”。

  董事长郭双革给记者算了一笔帐,丹阳市现有水稻面积56万亩,每年约有秸秆28万吨,若按40%收集能源化利用则有10余万吨稻草秸秆,压块后相当于5万吨标煤,能减少5万吨废气排放,可减少8.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按300元/吨收购,可使每户农民(按户均3亩算)增收450元;如果按每个秸秆压块生产点20人计算,一个年产10万吨秸秆压块的基地可解决200人的就业问题。

  郭双革对记者说,秸秆就是放在垃圾堆里的黄金,白白烧掉太可惜了!我们公司就是要不断依靠科技创新,发展产业链效应,让一把把稻草变成一张张钞票!

  在集研制、种植、加工、贸易、培训和示范带动、茶文化传播为一体的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江苏吟春碧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金和介绍说,公司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作为第一动力,建立了院士工作站和国家级研发中心,建成了2700平方米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引进研制出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机电一体化、茶叶不落地全程清洁化加工连续化生产线,并在各环节引进、消化、自主研发出各类适用装备,改变了传统茶叶生产流程,所生产的“吟春碧芽”绿茶的氨基酸含量比普通绿茶高出40%,先后荣获了第九届中茶杯特等奖和第十五届《陆羽杯》名优茶评比特等奖。今年公司又争取到了“吟春碧芽绿色智能农业装备技术研发项目”,是今年国家863计划项目中唯一的农业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还看到,江南面粉有限公司以科技创新促进发展,以技术领先引导市场,以提升效益主导经营,不断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市场化,与武汉工业学院合作开发出了高附加值的小麦膳食纤维和小麦胚芽油,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整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江苏丹绿米业有限公司与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合作进行的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研究,取得了多项自有知识产权的成果,把我国米糠加工技术提升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稻米产品从产前向产中、产后延伸的全利用。大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建立育林基地和人造板生产基地的同时,快速向下游延伸,发展终端产品深加工,形成了从林业基地建设、生产制造中心到终端产品销售的完整的产业链和价值链,实现了由外延式扩张向内涵式挖潜提升的发展模式转变。近年来利用速生林和次小薪材及林区“三剩物”400万吨,直接带动农民增收20亿元,直接和间接安排就业2.5万人,带动了22万余户农民致富奔小康,做到了“建一座厂,造一片林,富一方农,兴一方经济”。

  丹阳市农业委员会主任陈智仁告诉记者,在政府的服务引导下,不但科技创新成为了农业龙头企业发展的主旋律,而且15个涉农民营科研组织、6个农业类行业协会、384个专业合作社的科技投入也逐步加大,创新能力逐渐增强,已成为了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新生力量;众多小规模种养殖经营户,通过应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增加了收入、尝到了甜头,成为了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支持者和参与者。

  中国农学会副秘书长向朝阳表示,根据中国农业专家咨询团与丹阳市人民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今后中国农学会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关系,在农业发展规划、重大项目引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力助丹阳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