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农业农村部动态

由农业部主办的“中华农耕文化展”即将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幕

日期:2012-02-29 18:33 作者:李卫东 来源:农业部网站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本网讯  由农业部主办,中国农业博物馆、全国农业展览馆承办的“中华农耕文化展”,定于2012年3月2日上午在中国农业博物馆开幕。今天(2月29日)上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农业部党组成员张玉香向新闻媒体的记者们介绍了“中华农耕文化展”的相关情况。

  张玉香介绍说,举办“中华农耕文化展”,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弘扬中华文化、培养主流文化的体现,也是传承我国悠久的农业文明,提升农耕文化在我国文化领域的地位、推动农村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三农”工作、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中华农耕文化展”,包括主题馆、专题馆两个部分。主题馆设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一号馆,展览面积3000平方米,展示内容分4个单元。

  第一单元:综合展区 重点展示党和国家领导人,特别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同志在保护、传承和利用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指示精神;展示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主要特征及其现代价值,以及我国在传承、保护、利用和弘扬传统农耕文化方面的概况。

  第二单元:传统农耕文化重点类型展区 分别从精耕细作、传统农业技术、治水、物候与节气、农业生态、农产品加工、茶文化、蚕桑文化、古代农学思想与农书,以及民间艺术共十个部分,全面展示中华农耕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该单元通过大量的图片、图示、影像资料和文字说明,集中展示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传统农业技术体系。在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演进过程中,黄河流域逐渐形成的土地连作、多熟种植的精耕细作技术体系。介绍了隋唐以后,随着南方的开发,曲辕犁发明,以耕、耙、耖配套的南方水田精耕细作体系的逐渐形成和发展,以及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发明、创造并运用的许多合理有效的技术,包括种植技术、养殖技术、治水技术等,有些技术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二是古代的物候与节气。确定农时是古代农业文明划时代的进步,是中华农耕文化之瑰宝。我国先民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利用物候和节气的变化,通过察物候与观天象的方式,确定农时,形成了包括物候知识和节气概念的农历,逐步总结了一套系统指导农业生产的经验。

  三是传统的农业生态综合利用。我国古代先民发现并利用生物之间的互生关系,创造了包括农田间作套种、稻鱼共生、水域立体养殖、桑基鱼塘、植物病虫害的生物防治等模式,形成中国独特的农业生态文化。古代农业生态理念的建立,对于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是传统的茶文化和蚕桑文化。这是中华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世界上饮茶、种茶和制茶最早的国家。我国不但为人类发现和提供了茶这种良好的饮料,也为世界创造了几乎全部的古代茶业科技。茶已成为当今风靡世界的三大饮料之一。此外,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蚕桑业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在黄河中下游和长江流域开始种桑、养蚕,进行织丝活动。汉、唐以后随着蚕桑业的推广,其丝纺丝织技术不断提高,产品更为丰富,成为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资。

  五是古代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典籍。我国不但有悠久的农业历史,而且在长期的农耕实践中产生了丰富的农学思想和农学典籍。奠基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古代农学思想,以整体、辩证、发展为特点,强调天地人之间的和谐,成就了中华农业的长盛不衰。以《齐民要术》、《农书》、《农桑辑要》和《农政全书》等为代表的卷帙浩繁、体系完整的历代农书,记载了传统农业技术与农学思想,是中华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六是历代传承的农民艺术。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民俗民间艺术,是我国农民在数千年的农耕活动中,不断创造和发展的乡土艺术。尤其是年画、剪纸、农民画等几种艺术形式,生动、形象,充分反映了历代农民淳朴、热情、活泼的性格和生产、生活态度,给人们以鼓舞与教育。

  第三单元: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区 主要包括我国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候选项目、中国169个历史文化名村和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3个部分。

  该展区旨在响应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与保护,使之成为可持续管理的基础”的倡议,具体介绍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以及贵州从江侗乡稻鱼鸭复合系统等4个已获得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命名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此外还对我国一些独具特色的,具备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候选项目的农业传统技术,如云南普洱茶农业系统、内蒙古敖汉旗旱作农业系统、河北宣化传统葡萄园、陕西佳县传统枣园系统、浙江绍兴古香榧群落系统等作了介绍。

  历史文化名村是中国农业文明的重要承载者。它们体现着古朴的乡风民情、浓厚的文化底蕴、高超的建筑艺术,记录了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脉络。从2003年起,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开展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命名工作。截至2011年,已分五批公布了169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本次展览特别为展示历史文化名村设置了投影播放室和电子触摸屏,多角度、全方位地向观众展示历史小镇和古村落的全貌。

  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是农耕文化中的活态文化。它凝聚了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智慧和精华,是中华民族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宝贵财富,也是全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为了再现农耕文明的历史场景,直观地感受古代先民的创造力,展览特别设置了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展演区。参加展演的有河北广宗柳编技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河北大名草编技艺、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技艺、山西老陈醋酿制技艺、北京中药炮制、针灸、正骨技艺、浙江龙井茶炒制技艺、福建茉莉花茶制作技艺、浙江桑蚕丝织技艺9个项目。

  第四单元: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展区 主要有秉承精耕细作、保障粮食安全,深化生态理念、促进永续发展,加快技术创新、转变生产方式,开发文化资源、拓展农业功能,传承民间工艺、繁荣乡村经济,弘扬乡土艺术、建设和谐农村等6个部分。

  精耕细作技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生产生活实践的智慧结晶。今天,在人多地少的国情条件下,秉承精耕细作的集约化耕作传统,通过改良土壤,培育良种,改进耕作栽培,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措施,不断提高土地生产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在传统农耕文化的基础上,坚持现代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相融合,使农业发展由依赖资源投入转变为依托于不断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逐渐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使农业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探索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耕文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随着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注重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的内涵,大力开发农业文化资源,充分利用物质类农村文化遗产,展示传统风俗。同时发掘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并与农业生产相结合,努力推动农业文化产业化,开发了丰富多样、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拓展了农业功能,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一些濒危的传统工艺不仅得到了抢救性的发掘与保护,而且还成为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独特优势。各地注意培育民间工艺特色产业,有效地延长农产品产业链,促进了农民增收,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途径。这次展出的44个“文化一村一品”项目就是众多农村文化产品的代表。

  源远流长的乡土艺术是农民在农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优秀创造,长期以来在农村居民生活中享有重要的地位,是农村社会的乡土文化形态和精神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将优秀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对接,使其从乡村的土壤中萌发,构建起适应新形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水平,为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发挥出重要作用。

  中华农耕文化展专题馆,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博物馆现有的7个基本陈列。有中华农业文明陈列、中国传统农具陈列、中国土壤标本陈列、彩陶中的远古农业和室外展园等部分组成,分别在中国农业博物馆的2、4、7、8、9、10号馆展出,展出面积近2万平方米。

  据记者了解,3月2日下午在全国农业展览馆多功能厅还将召开中华农耕文化研讨会。研讨会由农业部主办,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农业历史学会承办。农业部有关领导将作题为《弘扬中华农耕文化,服务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的致词。中国农业历史学会领导将以《服务“三农”工作大局,谱写农耕文化新篇章》为题发表演讲。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博物馆的知名专家、教授将就中国农业遗产保护面临的基本理论问题、中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实践、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管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世界农业史背景下的中华农耕文明等专题作学术报告,进行研讨交流。

  中华农耕文化是一篇大文章,为了在有限的展示空间里更好地展现和诠释“中华农耕文化”,展览在使用大量图片、文字说明、视频展播的同时,也展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藏品,征集了部分民间艺术珍品,还从各地请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现场展演。同时,在展览设计上,序厅以恢弘的气势和鲜明的主题开篇。4根纹饰青铜效果的汉代画像石图案的立柱造型,寓意我国上万年农耕文明史的图腾柱,展现了先人耕田、点种、洒水、收获、捕鱼、狩猎的场景,突显了中华农耕文化的深厚底蕴。展馆内采用现代科技展示手段,运用结构造型和色彩的变化,声光电结合,突出展示效果。特别设计的稻、鱼、鸭共生演示系统,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当观众走入虚拟的水田中,水就会泛起涟漪,水稻会随水波荡漾,鱼儿游来游去,鸭子边跑边叫,好一幅美丽的乡村诗情画卷。现代展示手段的运用,使展览更加生动、鲜活,观众的参与度也更高。

  中华农耕文化展主题馆将于3月2日至3月8日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一号馆展出;专题馆的7个基本陈列常年免费向公众开放。此次中华农耕文化展,无论从主题、内容、形式、规模、规格上,都将是一次创纪录的展示,如果您有兴趣,就不要错过这次难得的机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