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是位居世界第二的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但由于超载过牧、非法开垦、乱采滥挖等原因,全国90%的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盐渍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沙尘暴频繁发生。南方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16日13:30,我部原副部长、中国草学会名誉理事长洪绂曾、秘书长王堃做客人民网科技频道,谈大力发展草业,积极治理荒漠化,阐释逆转荒漠化的对策。以下是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科技频道“理事长谈学会”系列访谈。我是主持人魏艳。今天做客我们访谈室的是中国草学会的两位嘉宾,首先是中国草学会名誉理事长、原农业部副部长、九三学社中央原副主席洪绂曾,欢迎您!
[洪绂曾]:各位网友好,很愿意在人民网和大家交流。
[主持人]:另外一位嘉宾是中国草学会秘书长王堃老师。
[王堃]:各位网友,下午好,很高兴和各位网友交谈。
[主持人]:说到草,我最先反应到的是本山大叔在春节晚会上给咱们做的一个广告,但是我不知道这个广告的效应究竟是好还是坏,因为这个歌词可以说是脍炙人口,就叫“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当然,可能确实在生活当中,小草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因为可能随处可见,所以显得有那么不起眼,导致大家优点忽略了小草的很多功能和作用。但是据我所知,中国是位居世界第二的草原大国,拥有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但是这个4亿公顷的数字足以说明中国的草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能不能先请两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中国的草资源具体的分布和情况是怎样的?
[洪绂曾]:本山大叔说小草,愿意做一颗小草,这有两层含义:小草,这就说明它小,在中国很多过去的文化上,往往把卑贱和小草并列,所以好象它是一个没有地位的。但是另外一方面,我愿意做一颗小草,为什么呢?因为早有很多很多功能。比如过去有一个电影叫《昆仑山上一颗草》,在那么寒冷、严酷的环境下,草还能够存在,一颗草也能够发育得很好,所以这又说明了小草有它的优势,有它存在的价值。
中国是第二草原大国,刚才您说有四亿公顷,这四亿公顷60亿亩草原,就意味着是我们农耕地的三倍,在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草的主要分布是在北部,包括内蒙、东北,特别是西北、新疆、青藏高原。从东到西,在偏北部都是草原所覆盖的面积。南方当然也有一些草,像草坡,也有一些草地。总的来说,这四亿亩的草应该是具有它很大的功能作用,在生态安全、保障食物的安全、新开发的产业当中,都具有很好的价值。
[主持人]:虽然说中国位居世界第二大草原大国,但是我之前看到有媒体说,其实中国目前的现实情况和这个身份仿佛有一些不符合。我不知道这个说法二位老师怎么看?
[王堃]:我们国家是世界第二大草原大国,但是刚才你提到了,其实从产值上来讲,我们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主持人]:从主观和客观上可能产值上不能划等号。这个草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知道,它可能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大家可能不太了解草能用来做什么研究,研究草之后又有什么意义呢?两位老师能不能介绍一下草业科学的研究内容都包括哪些方面?
[洪绂曾]:草业科学应该说在大农业来讲是是一门和农、林并列的一个科学。它的基础是生物的产业,作为产业科学来讲,刚才你说相对来说我们和第二大国不太相符,在一定的程度来讲,我们对草地的投入,对草地的经营,经营水平,对草业功能的作用认识的不够、投入的不够,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还是有所不足的,但是国家和各个部门都正在加强这一点。这几年在各个方面都有新的发展。
但是从科学来讲,中国在草业科学,虽然发展得比较晚,比起西方的先进国家、发达国家稍微晚一点,就是作为一个产业来讲。但是目前我们的科学水平并不一定比国外差。
[王堃]:从咱们国家的草业教育来市,在世界上可以说是比较完整体系的。像这种完整体系可能只有美国和我们国家在草业方面是比较完整的。比如我们国家完整的从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这个体系是非常完整的。而且我们国家现在有将近30几所学校开设草原专业,现在在校本科、专科学生、研究生大概每年招生将近3000到4000人。
[主持人]:足以见得,这个专业其实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刚才洪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我们国家的草业科学可能起步比较晚,具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系统进行草业科学的研究的?
[洪绂曾]:当然以前历史上也有一些诗、辞当中也有一些草,真正草作为一个产业作为一个科学起步比较晚,真正第一本草的比较完整的著作发表在上世纪的20到30年代,以后陆陆续续的,特别是进入改革开放以后,钱学森同志提出,他是大科学家,虽然他是搞导弹的,但是他提出,“以立草为业”,因此从上世纪80年代以后,草业就发展得很迅速,草业学科很完备,我们的科研机构也覆盖了全国的30个省市。
[主持人]:在这种大背景下,咱们草学会是在什么时候应运而生的?草学会成立是在1979年12月份,到今年应该是31年了。咱们学会当初建立的时候的初衷是什么?包括这31年来我们学会做了哪些工作?
[洪绂曾]:草学会一个是围绕着国家草业的发展,在宏观的意义上、宏观的层面上为国家、为地方草业的发展,发挥草业功能,维护生态安全,发展畜牧业,促进经济发展,调整结构,在这些方面起到咨询作用。我们更重要的是团结全体会员提高学术水平。所以,我们开展了很多学术交流,包括国际国内的论坛,而且我们在草业内部分很多专业委员会,每一个专业都有经常的学术活动,来提高大家的水平,凝聚大家的力量,整合资源,使得这个草业科学比较快的能够得到发展,而且推进草的产业的发展。
[主持人]:像您刚才介绍的,我们学会可能经常举行一些交流活动,我想知道的是,在国际上,我们中国草业是不是很有发言权,我们组织的活动是不是很有权威性呢?
[洪绂曾]:从成立草学会以后,历届的理事长、科学家、专家都推进我们和国际的交流与交往。1994年前后,在内蒙举办了第一次的国际论坛,更主要的是我们在前年,2008年,在奥运会的前一个月,经过中央的批准,当然我们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争取,开了一次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内涵最丰富的国际草地草原大会。世界上有两个草的组织,一个是国际草原会议;一个是国际草地会议。过去这两个会议从来不在一起开,通过我们和两个会议分别商量,最后大家坐在一起,开先河了,真正地把全世界的草业方面的科学家都联系在一起。
通过这个会也宣传了我们草地,特别是我们在内蒙召开这个会议,所以他们也看到中国作为第二大草原国确实还是有实力的。因为当时奥运的情况,受到一些限制,但是还是来了八九百位高层的草业科学家,另外,加上我们国内的,一共一千五六百人,整个会议规模很大,包括生态等各个专业,我们在会上有不同的论坛,都非常好,建立友谊,一直到现在,特别是在内蒙开的,所以内蒙就说,这个会议开得特别好,一直到现在,世界各地的草业科学家争相和内蒙自治区政府或者是和专家联系,开展合作,推进我们国际的交流和合作起了很好的作用。
[王堃]:洪部长作为这个会议的主席,见证了整个过程。这几年会议以后,说明我们的地位在国外提得很高,国外的很多科学家愿意到中国来,在会议上也表示了到中国开展合作。从2008年会议以后,中国草学会接待了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组织几十次,谈成了很多项目,对我们的国际声望的提高和提升是非常有作用的。
[主持人]:足以见得这种国际性的交流不仅是科学家和科学家的高峰碰撞,也为地方政府,包括我们国家,都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源。
刚刚洪部长给我们介绍的时候说了很多,也提到了一点,就是草有很多功能,我们下面想系统了解一下草都有什么功能呢?
[王堃]:我觉得草和作物最大的不同就是它具有双重功能。草一方面可以作为家畜的粗饲料,同时它还具有生态作用。草的功能,比如在我们生态保护建设当中也占据重要位置,比如我们城市的园林绿化、草坪建设,我们的生态屏障的建设,现在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也主要是以牧草覆盖地面,减少沙尘,当然它更主要的功能是作为畜牧业的物质基础。
[主持人]:应了我在网上看到洪老师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就是“小草大事业”。这个功能足以折射出“小草大事业”这句话的含义。
我们先来谈谈它在环境这方面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国草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超采过牧,包括非法开垦等等,我们国家90%的草原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沙化、盐渍化,自然灾害日益增多,作为北京老百姓感受最深的就是基本上每年都会来捣乱一次的沙尘暴,这可能是对我们生活当中影响最大的一点,当然这个沙尘暴,其实也未必是坏事,因为人们越来越重视草的作用了,包括退耕还草、退牧还草,都是意义很重大的,对于防止沙尘暴,看似不起眼的小草,它究竟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洪绂曾]:沙尘暴,特别是90年代以后,近年比较频繁,因此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国家也非常重视。所以,从法制上建立了防沙治沙法。这些年,国家立项。比如遏制京津源的沙源,开展很多退牧还草的工程。从我们学会来讲,我们也是非常关注如何来防沙治沙的问题。大概在2000年,我们就结合了其他学会,和一些专家,专门就治沙、遏制沙的发展提出加强对呼伦贝尔草地的治理和生态建设,2003年又在这个基础上,当时国家已经批了一些很重要的意见,要加强,采取了措施。2003年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又给国务院总理提出了建议。从学科的角度,从当前现在发生的问题,发挥我们的作用,对国家提出咨询的建议,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从草学会来讲怎么组织科学家,按照国家定的任务,来做好防止沙尘的一些防沙治沙的科学研究,建立一些示范样点,推进我们整个国家的防沙治沙工作。
应该说这个沙的问题,不是沙漠上的沙,它是沙尘,叫沙尘暴,是非常细小的微粒,当然它的动力可能是气流各方面的原因,是气象因素造成的,但是气象因素一有了以后,为什么起沙尘,还是因为地面上没有覆盖。地面上的覆盖一个是树,一个就是草,草的覆盖是完全的,它是不留空隙的,草的根是比较小的,根系非常密地分布在草原的浅表层,这是刮起沙尘的地方,所以它能够巩固住,不让它变成沙尘扬尘扬上去。林业是比较大的树干,林和草要结合。北方起风沙的地方,往往是干旱的地方,年降雨量基本在400毫米以下。我们知道,在400毫米以下植树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防沙,草这一块应该承担更多、更重要的责任。所以,我们可以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呼吁,人怎么样保护草原,不让它遭到破坏,当然,破坏有人为的乱开垦、乱伐,还有就是乱伐木,草失去平衡,破坏草地,还有挖药材,割了以后做柴烧。这些管理上的问题。我们科学家用我们的技术,自己做实际工作,同时向政府呼吁,同时向全社会宣传。
[王堃]:我补充一点,洪部长刚才说得非常好,这几年,我带领我们团队在河北做了一些关于草地植被恢复的研究,,我们在恢复中研究发现,比如一个结果,当这个草地植被覆盖到30%以上的时候,一定意义上沙尘就不有了,到60%基本上就不起扬尘了。
[主持人]:刚才在草地保护中提到放牧,我想问一下,您觉得草地的保护,包括草业发展和畜牧业的发展应该怎样去协调?因为二者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洪绂曾]:其实并不是它本身应该是矛盾的,草是能够很好地协调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综合的因素,比如说在牧区希望它富一点,就要增加放牧牲畜头数,这样就造成了盲目增加整个草地的承载量。另外,从政府这方面来说,对草原的保护,投入得还不够大,生产力很低,因此,这样也造成了一些不协调,草和木不协调。
实际上草木应该是非常协调,我们现在努力致力于这个工作。应该说,草的功能在经济功能上主要是发展畜牧业,在生态功能上,主要就是防沙治沙,防止荒漠化,这是保障我们国家安全,因为你刚才讲四亿公顷,这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占我们国土的41%。这样的一个范围是生态工作。从宏观上来讲,生态更优先,在经济发展来讲,发展畜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牧民的收入。对于防沙治沙,包括防止荒漠化,现在国家已经采取了措施,科学研究也正在加强,我们也正在呼吁,还要进一步退牧还草,很有效果,我们也在呼吁,希望能够增加投入。
[主持人]:刚才您提到的退牧还草,目前我们都取得了哪些进展?
[洪绂曾]:退牧还草进行了已经有七年了,这七年的过程,开始的时候是试点,就是在我们十几个省(西部的和草原的地区),一年投入一个亿。现在七年,总共投入了150多个亿,工程项目覆盖的面积大概是有7亿多亩,这个效果是非常好的,通过围栏、禁牧、休牧等措施,另外还要在有条件的地方种植一些人工绿草,这个工程是非常受欢迎的。但是我刚才讲,现在七年也不过七亿多亩,和4亿公顷来比还是很小的。所以,现在的问题就是希望加强,要呼吁国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能够进一步加强对退牧还草工程的一些投入。一个是让退牧还草的工程在内涵上更加丰富、扩展,全方位从保护草原、治理草原角度考虑。所以内涵要增加,投入的量也希望足够大,而且希望这个工程能够延续下去,延续更长的时间。
[主持人]:我们刚刚其实谈到了一个沙尘暴的话题,我之前在网上也查到,有媒体说,未来20年内,沙尘暴的天气就会在我国逐渐地减弱,直至消失。这种说法,二位老师有没有听过?有没有根据呢?大家很关心。
[王堃]:我觉得,这个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因为沙尘暴本身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个是气候条件,就是气候干旱化的情况下是造成沙尘暴的因素。另外就是人类干扰,人类干扰可以停止,但是沙尘暴另外一个因素,气候条件变化我们还没有完全能够确定下来是因为它而造成的。所以,我觉得在20年或者更长时间,在历史上沙尘暴也有发生,近代过度干扰了,出现的频率和程度加强一些,但是完全消失我认为是不太科学的。
[洪绂曾]:实际上在50年代,我觉得北京到春天也有沙尘暴,但是不过是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经济的发展,大家重视了环境,对沙尘天气感到特别敏感,特别希望能够尽量地控制、减少,实际上从规律来讲,我们也不是说现在增加得很快,实际上过去应该说有几年有点好的趋势,发的次数也比较少了,当然可能有气候因素的关系,现在我认为我们要努力工作,从我们的草来讲,只能是保护它的植被,不让它起来,这个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王堃]:另外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沙尘暴的发生在历史上也有,它还有一个积极的作用,它能够把地球上的物质适应化学循环拉大距离,比如可以吹到海洋当中去,一些有机物给海中的生物提供有机质、提供食物,还是有积极作用的。
[主持人]:王老师今天也给我们科普了一下。可能我们平时只注意到它的负面作用很大,其实它还是有一些积极的作用。
[王堃]:历史上也有这种现象。
[洪绂曾]:这是一种自然的现象。
[主持人]:有利必有弊。刚刚我们说到沙尘暴,其实不仅仅是沙尘暴,包括土地荒漠化,其实应该算是我们草业面临的最大的一个课题。土地荒漠化其实又被大家称作“地球的癌症”,足以见得它是一个顽疾,对于地球来说是一个很难医治的疾病。两位老师觉得难在哪呢?
[洪绂曾]:现在讲荒漠化,主要指的是在北方的草原地区,还有农耕地久了以后,造成荒漠。还有南方的山区,喀斯特地区的石漠化,这都属于荒漠化的类型。一般来讲都是因为没有了植被覆盖。植被为什么不能覆盖?有人为因素,还有气候因素。关于荒漠化的问题,和刚才说沙漠化是一样的,怎么样保护植被,增加植被,合理地调控植被的生长和我们人类对它的需求,这些方面是一个很重要的。
[主持人]:需要两个因素协同的问题。可能其中一个因素出现了问题,就很难去解决这个事情。
[王堃]:地球荒漠化的过程,它的起因与近代人类过度干扰是有关系的,包括农田、草地的过度利用,南方森林砍伐造成石漠化,这当中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协调得不好。我觉得把它和“癌症”等同起来还不足以说明它的严重,因为我从事草地植被恢复30年的工作,我们认为任何一个退化草地,只要给它足够的时间,或者我们有一定投入,技术、物质投入以后,都可以得到恢复。本身这个自然生态系统有自我恢复力,这个力量可以靠自己,就和我们人一样,我们手划了一个口子以后,过一会儿血会凝固,结痂就没事了。自然也是这样的,有自主过程,在生态系统中,这些生物的结构,这些组织可以自愈,最后形成一个恢复系统。它不像癌症一样是不可治的,它是可恢复的自然生态系统。
[主持人]:目前在治理荒漠化方面有没有进行一些课题,或者是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的课题已经开始应用了?
[王堃]:这样的课题很多。我们谈谈在草业方面。第一个是去监测,就是用遥感这些先进的技术还结合地面调查,我们先掌握它的动态,去监测它,看它的面积在扩展还是在收缩,监测是一个方面的课题,大家做得很多。第二个是如何在保护与利用方面作文章。因为草原荒漠化以后,草原形成一个非常脆弱的系统,在保护、利用上,这几年我们采取了很多办法,比如说围栏、禁牧、都使荒漠化缓和了的很多办法。另外一个我们研究土地荒漠化的治理技术,比如我们的各种措施,有物理的、化学的,还有生物的,现在还有人做沙障,种草,很快恢复过来。还有一些技术,比如通过生物技术培育一些抗风沙的草,在草原也获得很好的效果。关于荒漠化防治方面的研究,我们正在向前推进。
[主持人]:像您刚才说的,光有研究不够,因为这毕竟是每一个人都要参与其中的事业,这就涉及到我们学会另外一个功能,就是科普。可能科普对于每一个学会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我们草学会在这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洪绂曾]:一方面我们学会本身自己研究、交流,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教育体系现在比较完善,在培养人才这方面。面对社会,我们现在承担一些中国科协交给我们的任务,比如怎么宣传,去年就搞了植绿种草,搞成画册,搞成小册子,向大家做宣传。总的来说,我们要宣传人和自然的和谐,这也正是科学发展观所提的,绝对不是说人就能胜天,但是,人要适应自然,在草的问题上,因为草也是一个生产资源,它既是生态保护的屏障,又是生产资料,所以,你不能让这个生产资料存在而不利用,因为牧区要用这个草,因此如何使它能够协调,使它能够促进生态经济。所以,这个观念非常重要,草也好,其他的能够发挥生态屏障作用的产业,既要发挥生态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当地依靠这个产业生存的老百姓,怎么发展产业,因此我们在草原地区提出要发展生态经济,要保持生态功能的前提下来利用。因此,我们现在采取禁牧、轮牧都是这个措施,根据草原退化的程度采取不同措施,最后让草能够长出来,而且能够可持续地利用。还是可以让他放牧,但是放牧有一定的限度,实在不能放了,休牧一两年,完全禁止是不可能的。
[主持人]:等它恢复过来以后再去放牧。
[洪绂曾]:特别严重的地区就采取生态移民。这是从全局考虑的,但是那只能是很少。总体来讲,还是要提倡发展生态经济,在生态的条件下,一定要有这个观念,一定要有这个认识。
[王堃]:这几年我们学会也发挥自己的科普功能,每年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国各地每年通过草原小分队、草原宣传队,还通过网络等媒体,我们在向社会宣传,普及这方面的知识。比如我们下面有一个人与自然的活动组织,我们差不多每个月都有三到五次的活动,邀请来自牧区的,来自高等院校的科学家,牧区的农牧民坐在一起谈论草原的问题,普及一些知识,大家感觉到效果还是不错的。
[主持人]:我们作为媒体,在这方面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希望如果有机会,我们也能为保护草原的事业出一份力。
[洪绂曾]:非常感谢。
[主持人]:刚刚洪部长其实谈到了教育的问题,两位老师刚才也介绍了,其实在我们国家,草业科学的教育相对来说还是挺受重视的,目前两位老师了解到的我们这个学科的人才培养在我们国家的水平大概是怎样的?和国际上一些先进水平相比,我们有没有差距?
[洪绂曾]:我们现在每年招收的本科生大概5000多人,这些年毕业的大概也有五千多人。最近这几年扩大招生规模、培养人才的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城市硕士生、博士生的比重也越来越提高。尤其最近中国草学会努力,已经把草的学科提升为国家的一级学科,这个一级学科的含义就是说和种植业的农、林、草都作为一级学科,一级学科一方面反映了自然本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我们主管部门重视这个草这个新兴产业的发展问题。我们草学家同志都很高兴,这也是标志着我们草学的进步。
和国际相比,我们每年毕业生的数量,硕士生、博士生的绝对数量不低于一般的国家,而且可能还是比较高的。而且培养的效果,这些学生的水平、论文,培养的能力,当然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但是我觉得和国际上其他的国家比起来还是可以相媲美的。问题是我们是第二草原大国,这一点我们和其他国家比,要求更高一些,这方面还需要继续加强。教育无论从量还是质都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个学科晋升为一级学科以后,条件就有更多的改善,这样我们就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
[主持人]:您能不能借这个机会给网友推荐一下国内哪些高校在草学科学方面是比较有优势的或者比较领先的?
[王堃]:咱们国家从1958年在内蒙古农业大学(当时的内蒙古农牧学院)设立第一个草原专业以后,现在全国30几个院校都开设本科专业,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大,还有兰州大学,都在招收本科专业,还有硕士、博士。这些院校都还不错。
[主持人]:网友们有这个意向想去学这个专业可以考虑一下。
[王堃]:很多省级农业大学中都开设了这个专业。
[洪绂曾]:我还想做一下宣传,这个草业,或者扩大来讲就是农业,不要小瞧它。一是它是我们的基础,经济的基础,我们的生活、物质需求的基础,同时,作为从事这个行业的人来讲,多呼吸氧气,多接触空间,多锻炼实践的本领,所以,农业草业的人比较成熟,健康情况一般来说比较好,因为他有很多的锻炼,比如走路,深入到草原,深入到农村,还是有好处的。特别是搞草的人,心胸比较宽阔,像草原一样,可能自己的烦恼也会少一点。
[主持人]:确实我们有的时候接触到一些草业的工作者,不仅像刚才洪老师说的有草原一样宽阔的胸怀,真的还有小草一样顽强的精神,那种认真科研的钻研精神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可能作为普通老百姓来说,我去选择这个专业与否,可能更关心的是我从这个专业毕业以后的就业前景的问题。一般家长会觉得,我如果去学了草学的专业,将来我去做什么?我去草原上干什么?这可能是大家很关心的,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下。
[王堃]:关于草学的专业,它是属于大农学类或者植物学范畴中的一个专业。毕业以后,主要是为我们草业方向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但是就业门路相对比其他专业就业门路更宽一些,比如他是学植物类的,他可以到园林局,也可以到畜牧局、林业局、环保,还可以去气象,包括我们很多学生在那里工作。学草专业就业面更广一些。我们中国农业大学每年招收30个本科生,招收大概50个硕士,40多个博士,我们学生的就业率还是达到90%以上的。因为就业门路非常广,专业口径非常宽,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学草与其他专业比更好一些。
[洪绂曾]:是不差的。现在的问题除了学科以外,还要发展这个产业,多提供一些岗位。因此最近我们将召开一个草业发展大会,其中除了纪念中国草学会成立30周年之外,准备要成立中国畜牧协会的草业分会,就是协会,这个协会的意思就是把草产业的企业组织起来,使它们形成资源,逐渐提升草产业、草的企业的实力。有了这样的实力,比如草种业、草产品业,草产品业很重要,能够提高牛奶的质量、牛奶的产量。促进产业的发展,把协会组织起来。除了我们有相当好的一个学科队伍以外,我们有很多人在产业上30年来也做了大量的工作。虽然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是一个基础比较薄弱的新兴产业,但是我们确实有不少人在为开拓这个产业做出贡献。
[主持人]:从这个学会的开始迈出我们很重要的一步,我们也希望随着这个协会的成立,能为草业科学产学研结合做出自己的贡献。我刚才看到留言板上有一位网友提的问题。他说他知道一个词叫牧草转基因,但是具体有什么说道?
[洪绂曾]:牧草转基因和各种生物转基因都是一样的,作为转基因都是一样的,因为牧草也是一种作物,我们都知道现在有转基因棉花,正在推广,也有关于转基因的水稻、转基因的玉米,大多在研究。全世界范围都在研究。
转基因的问题,原来植物的各种功能都有不同的基因在那调控,如果说有目的,选择一个目的基因,比如我们要培养在碱地里能长的牧草,提高抗碱性,我们就从天然的盐碱植物当中提取绝对值的抗碱能力的基因转移过来,结合到我们的草发展的草种,这样使它变成了一个转基因的草。转基因草的目的是增加它的抗逆性,或者有的时候提高它的产量。现在牧草的转基因做的比较多,但是转基因的成果能够和作物媲美的,现在有个别的是转基因成功推广,但是推广得还不多。但是转基因是一个很好的手段,一种科学技术的前沿标志,牧草也一样,因为它是生物。
[主持人]:牧草转基因算是我们这个学科研究的比较前沿的一个问题了吗?
[王堃]:应该说是前沿之一。洪部长刚才讲得很好,洪部长本身是牧草育种专家,就我现在了解的情况,我们国内在转基因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大家都在探索,但是真正成形的转基因品种,国家对生物安全政策在其他方面要求还没有大量的释放。主要是在草坪上有几个品种在试用,真正用到牧草方面现在还少,大家都在做转基因系列的研究。
[主持人]:毕竟一个前沿的科学,真正到了大范围推广的那一天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地进行。
[王堃]:它比起其他作物来说可能更安全一些,因为它不是人类直接食用,为什么转基因棉花、转基因烟草早早在社会上投放,就是因为这些不是人类直接食用。比如转基因棉花,我们是穿,转基因烟草是抽的,像牧草转基因以后培养的品种是经过加期转化,不像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玉米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发展这几年看起来发展的速度比较快,因为它的提高性状比较明显,牧草和作物最大的不同,就是牧草要求是营养体,我们要求鲜草产量,但是作物要求是籽实,提高籽实的方面的努力是很艰难的,但是提高产草量方面,通过技术我们可以提高30%到50%的产草量还是很有可能的,但是提高5%到10%的粮食产量非常非常难的。所以它的前景还是非常非常好的。
[主持人]:今天咱们聊了这么多话题,其实大家对于草业科学已经开始有了一定的了解,包括越来越重视,我们很关心未来我们国家的草业科学在研究方面还会有什么比较大的动作或者是比较大的计划?
[洪绂曾]:现在最重要的就是草地的建设,比如将来适当地在有条件的地方搞人工种草,把现在石漠化的地方也人工种草,这现在都是国家的大项目,这是一个方面。
另外,现在向新的高水平攀升的,除了刚才你讲的分子生物学来搞转基因,另外一方面,现在草作为生物质农业,这也是一个非常有潜力的领域。现在全世界包括美国,很多是拿草在探索,作为生物学能源的材料,无论是液体的,或者是气体的,或者是固体的。未来草的发展远景和领域还是很宽的。我们主要的力量现在还是在研究,针对现有的草原如何保护,如何建设。适当地扩展建人工草地,人工草地是永久性的草地,而且逐步发展草地农业,把草和农有机地联系起来。因为草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可以改良土壤。目前我们的土壤退化的比较厉害,怎么样发展草地农业在一些地方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也在做这方面的探索。现在比较重要的,对于草的重视,一个是希望重视生态,我们要发展草业,就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因为人并不是不得不种草,明明可以有其他经济来源,但是这个地方为了保护生态,必须种草,这样国家就应该给他一定的经济补偿。比如在珠江上游种草,为了保护珠江整个流域,这样下游就受益,它本身没有多大收益。所以生态的补偿机制,现在国家也在谈草,这对草业来讲,对草业科学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另外国家推动的一些项目,科学研究都要介入,提高这些工程的质量,保证工程任务的完成。
[王堃]:咱们国家从草业发展来说有两个大块:一个是草原牧区,西北草原牧区的生态屏障问题,国家可能大概要下大力气去治理,去保护和建设。另外一个方面,随着人口增加,畜牧产品的增加,对粗饲料、牧草饲料的生产可能也在农区重视起来。我们觉得未来在我们国家的东南部农区和南方草品的开发利用当中是一个亮点。有些人说南方的草山、草坡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的话,就能够再造一个新西兰,有这个说法。经过我们研究,在南方我们建立一亩优质高产人工草地相当于北方的十亩或者二十亩田的草原生长面积。现在大家提出生态置换,如果将来这个思想可以实现,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在南方,或者在我们的农区或者南方种植大面积的人工牧草,它就可以将牲畜在农区养起来,减缓草原牧区的生态,保证很好的环境,实现全国的生态安全,我认为这可能更重要。
[主持人]:由此可见,不仅有比较高新的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工作,还有政策方面的工作。
[洪绂曾]:我们要开发技术,当然开发技术要根据国家的要求,根据自然发展的阶段,决定我们研究的任务。咱们知名院士任继周很早就在贵州做这个实验,一个贵州把草生产好了,相当于一个新西兰。
[主持人]:谢谢两位老师今天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草学科学方面的内容,当然对于我们网友们进行了很好的科普,我们希望通过今天的访谈至少大家要有一个意识,就是说保护生态草原其实是我们人人都力所能及的,我想网友通过看我们今天的节目,也应该有一定的收益,我们希望下次有机会两位老师再来我们的访谈和大家进行交流。谢谢两位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