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今年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建院30周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发来贺信,高度肯定水科院为我国渔业发展和渔民增收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水科院全院干部职工坚持产业导向,突出自主创新,加强推广应用,为推进我国渔业科技事业和现代渔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更大贡献。
12月5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在京召开表彰大会,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为渔业科技进步和水科院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功勋科学家及突出贡献人员颁发证书。
![]() |
![]() |
![]() |
![]()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建院30周年以来,涌现出一批国内外知名、成绩突出的科学家和专业技术人才,主要有著名鱼类学家和水产教育家、中国鱼类分类学主要奠基人朱元鼎,世界著名海洋生态学家、水产学家和教育家、世界浮游植物实验生态学领域的先驱朱树屏,鱼类养殖学家、家鱼全人工繁殖技术的创始人、“四大家鱼之父”钟麟,在不同领域做出开创性贡献的费鸿年、冯顺楼、刘恬敬、夏德全等老一辈科学家以及唐启升、赵法箴、雷霁霖现任工程院院士。
张桃林在讲话时说,科技进步在推动中国渔业快速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50%,这其中以水科院为代表的广大水产科技工作者功不可没,今天隆重表彰的功勋科学家和突出贡献人员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张桃林指出,要实现我国渔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根本出路要依靠科技进步,现代渔业的发展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的突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科技的支撑。
张桃林希望,水科院继续发挥我国水产科技的“国家队”和“领头雁”作用,肩负起团结全国水产科技力量、加强科技创新、支撑现代渔业的重要使命。一要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国家目标为先导,以行业需求为动力,按照科学布局、优化资源、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的原则,建立健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备、运转高效、支撑有力的国家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力争在渔业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到新的水平。二要紧紧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局,把渔业重点领域急需发展、任务明确、基础较好、近期能够突破的技术作为优先主题,以研究解决发展中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基础性的科学技术问题为重点,在良种选育、病害防治、健康养殖、资源环境保护、质量安全以及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加强攻关,为我国渔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科技支撑、科技保障和科技服务。三要强化与各级各类水产科研教学单位和技术推广机构的配合协作,强化与渔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强化所与所之间、实验室与实验室之间的协作,通过进一步推动开放和联合,深入推进产学研协作、农科教结合,形成国家渔业科技发展的强大合力。四要面向新时期现代渔业建设的重点,按照突出重点学科、巩固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加强交叉学科和注重边缘学科的原则,整合科研资源,强化条件建设,优化学科结构和布局,突出学科特色和优势,整合、培育一批优势特色学科群,并以学科建设为主要抓手,把水科院建成全国渔业科技创新基地、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总体水平跨入国际一流水产科研机构行列。五要全面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和优秀创新团队;努力培养一批既熟悉渔业渔区情况,又精通专业技术的人才;努力培养一批既掌握基层生产问题,又善于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人才。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院长张显良在回顾水科院的发展历程和成就时说,三十年的纳贤育才,水科院造就了一批渔业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三十年的励精图治,水科院构建了十大学科齐全的科技创新体系;三十年的不懈创新,水科院培育了大批推动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成果;三十年的倾力服务,水科院建立了八个渔业行业亟需的支撑系统;三十年的开放办院,水科院开创了产学研协作与世界水产学术交流的广阔平台;三十年的薪火相传,水科院孕育了弥足珍贵的创新文化传统。他号召全院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新老科学家的奉献和创新精神,争优创先,勇攀高峰,为渔业科技创新和渔业现代化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