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English
中国农业农村信息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 > 农业农村部动态

小虫奈我何

日期:2008-10-28 08:52 作者:冯 华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字号: 打印本页

  近年来我国重大病虫害偏重发生,通过科学防控、统防统治,今年“虫口夺粮”达800多亿斤——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同时要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近几年,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呈偏重发生趋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如果防控得力,每年至少能挽回全年粮食产量的10%左右。面对农村的现实情况,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怎样建立?农技推广体系怎样更加健全有力?如何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希望能引起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编者

  小小虫子能有多大能耐?农业部有关负责人说,粮食丰收已成定局,要不是虫口夺粮,800多亿斤粮食就没有了。针对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一改各家各户分散作战的办法,集中防控,四两拨千斤。

  “小虫”不容小视
  “重大病虫害如果防治不力,有可能减产40%”

  “太可怕了,俺家30亩的向日葵地里爬满了草地螟的幼虫,向日葵的叶片儿都快被啃光了!”回想起今年8月初的情景,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架玛吐镇召斯冷套布嘎查村的高凤昆至今心有余悸。

  “我干植保三四十年了,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厉害的草地螟虫害,每平方米的幼虫密度居然达到了几百头甚至上千头!”内蒙古自治区植保站站长杨宝胜说,受气候影响,今年内蒙古草地螟二代幼虫大暴发,全区共发生1亿亩,其中重发3554万亩。

  在黑龙江,8月12日全省就进入草地螟幼虫普遍发生阶段,有的地方大豆被虫子吃成了白色网状。“一旦草地螟幼虫进入暴食期,不仅啃噬草原、庄稼,甚至连电线杆子都不放过。”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说。

  不独草地螟为害。6月中旬,在我国严重的蝗灾区,天津大港区独流碱河河畔,灭蝗飞机飞过后,芦苇中满地都是大片黄褐色的蝗虫尸体,踩在脚下吱吱作响。据农业部门介绍,今年蝗虫发生显著重于近年,天津等高密度蝗蝻面积是常年的5—6倍,局部每平方米高达万头以上。

  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水稻“两迁”害虫、蝗虫、草地螟……可别小看这些虫子,这些重大病虫害严重危害着我国的粮食生产,如果防治不力,将有可能减产40%,甚至颗粒无收!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说,今年病虫灾害“种类之多、虫量之大、密度之高,历史罕见”,对秋粮生产构成严重威胁。

  据初步统计,今年水稻、玉米等主要秋粮作物重大病虫已累计发生超过28亿亩次,比常年增加30%以上。其中水稻“两迁”害虫比常年向北延伸了近2个纬度;草地螟发生涉及内蒙古、黑龙江、北京、天津等8个省市区。一些往年次生的、危害较轻的病虫害,如小地老虎、红蜘蛛、玉米病毒素病等在部分地区暴发成灾。

  “公共植保”理念成共识
  今年防控粮食作物病虫害40多亿亩次

  多发、频发、重发的病虫害对粮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胁,而病虫害的暴发性、迁飞性的发生规律,也使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认识到,病虫害防控不仅是农业部门一家的事情,也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迫切需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防治,“公共植保”理念成为共识。据了解,今年病虫害防控工作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由部门行为上升为政府行为,共有21个省区市成立了由省级主管领导任组长的重大病虫防控指挥部,各省区市均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省区市之间也加强了联防联控。

  “专业化防治的好处真是太多了,省时省力还增产增收!”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镇德桥镇心坝村支书龚永久告诉记者,今年全村514亩早稻实行了病虫专业化防治,“早稻平均亩产450公斤,比没有参加统防的农户增产50多公斤;药费还省了50元钱,一省一增,每亩能增收近100元呢!”

  为心坝村提供专业化防治服务的常德市邦达绿色植物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开建说,邦达公司在鼎城区40多个村建立了专业化防治的服务站,今年实施统防面积8万亩。“公司的用药都是从厂家直接进货,价格比农民从市场购买的瓶装药低50%左右;专业化防治还减少了施药次数,这些都大大降低了防治成本。”

  “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决定了如果防治不及时,很可能几天之间迅速蔓延开。仅靠农民分散防治,情况紧急时很难有效控制住病虫害。”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植保植检处处长吴晓玲介绍说,湖北省对中稻病虫害防治的调查显示,农户分散防治比不防治增产30%以上,而专业化防治又比农户分散防治增产20%以上。

  针对今年的特殊情况,农业部部署了“区域性重大病虫歼灭战、局部性重大病虫突击战和重大疫情阻截战”三大战役,截至10月10日,今年防控粮食作物病虫灾害达40多亿亩次,预计挽回粮食产量损失800多亿斤。

  专业化防治亟待加强
  相对于几十亿亩次的病虫害发生面积,8万个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远不够

  近几年,为推进植保专业化防治,农业部组织各地充分利用各级财政的应急防治资金,积极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组织,全国各级农业部门已建成8万个植保专业化防治队伍。但是,相对于病虫害发生面积,这个数字还远远不够。

  采访中多位专家均表示,加强病虫防控,减少病虫害损失,实现粮食增产的潜力巨大,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我国病虫害防控的项目和资金远远不够,面对农作物有害生物发生危害不断加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新形势,公共植保应再上一个台阶,把病虫害防治纳入到政府的公共、公益行为中来。

  “目前我国病虫害防控仍以农户分散防治为主,部分地方存在技术不到位、错过防治时期、用药不对路等问题。同时还影响了对迁飞性、流行性重大生物灾害协同作战的统一行动能力,防治效果甚微;也不利于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中国农科院植保所所长吴孔明说。

  湖北省植保站站长王盛桥告诉记者,尽管今年各级增加了水稻“两迁”害虫防治经费,但主要用于购买机动喷雾器、用工补贴等方面,测报、防治等工作经费明显投入不足,部分地方植保专业人员还存在基本工资难到位的情况。

  专家建议,今后应积极发展专业化防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的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法规标准,强化预警与防控手段;加强植保体系建设,形成省、市、县、乡、村信息及时沟通的病虫监测网络。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的实现。

《人民日报 》(2008年10月26日05版)



附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