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3月的广西大地,充满着春播“秋拾”的欢乐气氛。放眼望去,农民们利用免耕栽培技术幸福地播撒着春的种子。而在冬作马铃薯的田地里,农民们又迎来了“秋”的收获,“摆一摆、盖一盖、捡一捡”,免耕播种的马铃薯如今成了一个个金灿灿的“金元宝”,农民为此每亩地增收三百多元,成为广西利用稻草覆盖免耕技术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中最大的受益者。
马铃薯是我国第五大粮食作物,素有“地下苹果”、“第二面包”之称。我国作为世界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家,近年来它的种植面积一直呈上升趋势,2005年已达到7321万亩,其中西北和西南十个省(市、自治区)种植面积占全国的77%以上。据农业部马铃薯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科院副院长屈冬玉介绍,由于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略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南方冬闲田广袤等原因,使得我国马铃薯在种植面积和单产提高上具有很大的潜力,这为我国马铃薯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就是技术,而广西利用科技集成创新推动马铃薯产业获得大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值得学习借鉴的典范。”全国农技推广中心主任夏敬源于3月20日在广西召开的“全国马铃薯免耕栽培现场观摩暨产业发展研讨会”上谈到,由于过去对马铃薯产业认识不够,使得包括品种选育、种植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创新很有限,导致直至目前,我国马铃薯生产在现代栽培技术、高产模式等方面,与其它作物差距较大。现在,我们必须依靠科技,通过技术集成、创新、推广,逐步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改良品质、增加收益,推动马铃薯产业向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方向发展。
谈到品种选育方面,中国农科院马铃薯育种专家、农业部马铃薯专家组成员金黎平告诉记者,实质上,马铃薯在原产地存在着颜色丰富、形状多样的野生和栽培的类型,目前世界上已搜集和保存的马铃薯材料就有170多个种10000多份。而目前,我国仅育成250多个品种,利用于生产的主栽品种还不到50个。因此,急需加快我国马铃薯品种选育和开发利用,为整个马铃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 |
![]() |
坚持科技创新,促进农民增收,一直是广西发展农业的主导思想。近年来,广西不断大胆尝试,在马铃薯品种选择、播期调整、测土配方、合理密植、病虫防控等关键技术上探索完善,总结形成了马铃薯稻草覆盖免耕栽培技术体系,探索出冬季免耕马铃薯收获后,接着进行早、晚稻免耕抛秧的“稻薯一年三熟三免耕”生态技术模式,有力促进了当地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广西农业厅厅长张明沛3月19日在广西平南县镇隆镇拥平村“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示范现场”激动地说,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使得广西2006年马铃薯种植面积突破了180万亩,其中免耕栽培面积发展迅速,2004年还仅仅是1.03万亩,到2005年推广到了50万亩,2006年则发展到117.08万亩,免耕栽培极大地推动了广西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给农民带来了实际的效益,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呈现出了“三个月、每户种三亩、每亩三千斤、每斤三毛钱、人均增收三百元”的“五个三”成效。
![]() |
![]() |
那么怎样促进马铃薯科学技术的集成创新和推广应用?夏敬源提出了五大措施:第一是加速马铃薯先进技术的集成创新,将现有的好的技术因地制宜地组装配套,这是关键;第二是要强化示范推广,在全国建立展示示范网络,使示范田成为领导的指挥田、技术人员的试验田、农民学习的样板田;第三是加大培训宣传的力度,开展逐级培训,只有技术被农民真正掌握,才能转变成强大的现实的生产力;第四是要注重传授渠道,技术人员要到田间地头,要进村入户,“手把手、面对面”地进行技术推广;第五是要推进产业化发展,帮助农民发展订单农业,找到市场,形成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