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学院祁阳红壤实验站位于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官山坪村的一个偏远、贫困的小山沟,始建于一九六○年,长期从事红壤资源高效利用和红壤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技术与模式方面的研究。它是我国农业科研系统唯一以南方14省区200余万平方公里的红壤为研究对象的野外实验站,也是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建站时间最早、历史最悠久的农村实验站,2001年该站成为我国首批35个国家级重点野外台站之一。
祁阳站从建站到现在的46年来,“执著奋斗、求实创新、情系三农、服务人民”的“祁阳站精神”激励着该站的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如一日,扎根穷山沟,艰苦奋斗,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践中求真知,开辟了红壤研究的新领域,探求红壤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规律,用一系列原创性的科技成果,打破了被美国土壤权威索泼定义的中国南方红壤地将成为“红色沙漠”的预言;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利益,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之所急,急农村发展所需之所急,急红壤地区农业发展之所急,谱写了一曲“绿了红土地,白了少年头”的壮丽篇章。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1960年春,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批热血青年,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怀着对国家农业科技事业的执著追求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远离首都北京和亲人,毅然来到贫困、偏僻的山区—湖南祁阳县官山坪安营扎寨。
最初,一切条件都要靠自己来创造,没有房子,科研人员把办公室和实验室就设在农民家里,一间柴房两人住,房顶不封闭,夜晚床上看星星;没有办公桌,就把食堂墙上挂的一块匾拿下来,用石头支起来当办公桌和实验台。直到1964年,站里砌起了土砖房,实验站才算有了自己的“窝”,但是屋内屋外一样冷,白天晚上一样热,床上床下一样潮。
在这样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科研人员平均每年在站里坚持近300天的工作时间,甚至过年过节也坚守岗位。“晴天一顶帽,雨天一身泥,赤脚一双走田间,春夏秋冬不得闲,喝的是泥巴水,住的是土砖房,吃的是自家菜,度的是单身日,过的是苦日子,干的是农家活,拿的是临工钱。”是他们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真实写照。2002-2004年,韩国、澳大利亚的专家在祁阳站合作研究半年多,走时说了三个没想到:没想到祁阳站的条件如此艰苦,没想到祁阳站的科研成绩和干劲如此大,没想到祁阳站的人和农民的关系这么好。
46年来,先后有151位科技人员来祁阳实验站进行科研工作。老专家陈永安研究员在站工作了25年。第一任站长刘更另院士在这里工作了26年,最长一年住点超过340天。第二任站长陈福兴研究员,在站工作32年。目前在祁阳站的15个职工中,在基地工作时间超过25年的有5人,20年以上有8人,他们把青春献给了农业科技事业,把智慧贡献给了人民。
汗水铸就辉煌成果
科学贵在创新。在这个不显眼的农村实验基地上,三代的科技工作者坚持立足农业生产第一线从事科学研究,在改造低产田、发展双季稻、合理施肥、种草养畜、立体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重大科研突破,先后获得了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4项。成果应用遍布南方14个省区,仅“红壤改良利用”一项,每年就为湖南农民增产粮食3.6亿公斤,增收几十亿元。祁阳站被广大农民和地方政府领导称为永不退伍的“科研哨卡”、“红土地上的丰碑”、“农业战线的一面红旗”。
20世纪60年代,“鸭屎泥田改良”贡献大
20世纪50-60年代,在我国南方水稻生产区,广泛存在着一种称之为鸭屎泥的低产稻田,其土质粘重,一旦冬干,来年水稻必然发生“坐秋”,由此造成严重减产。祁阳站的第一代科技人员,从1960年开始先后走访了50多个生产队,召开了140多次调查会,终于从群众用鸡鸭粪、牛骨粉沾秧根防治“坐秋”的经验中得到启示,经反复试验,得出施用磷肥能防治“坐秋”,并总结出“冬干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标,绿肥治本,以磷增氮,加速土壤熟化,单季改双季,发展双季稻”的生产发展规律,促进了磷肥和绿肥在南方的广泛应用,使水稻亩产量从50-100公斤增加到200-300公斤。1963-1966年,该成果在南方水稻区推广近800万亩,约增产稻谷11亿公斤;1964年获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
20世纪70年代,提出有效防治水稻“僵苗”技术,促进生产大发展
20世纪70年代,南方中部地区水稻生产中出现了一个新问题——“僵苗”,即禾苗返青后突然停止生长,不分蘖,不发蔸,株形矮小,严重时黑根死苗。为了查明水稻发生“僵苗”的原因,祁阳站科技人员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土壤分析,“僵苗”田土壤有效锌含量很低,而正常田的土壤有效锌含量高,于是提出,施用锌肥可以有效地防治水稻“僵苗”,每亩追施硫酸锌1.5公斤,可增产稻谷约25公斤。这一成果在南方水稻区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仅1981-1985年湖南省施用硫酸锌面积200万亩,增产稻谷约5000万公斤。该成果1983年获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
20世纪80-90年代,提出红壤镁肥施用技术,在中量元素镁的研究上取得了突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农田氮、磷、钾化肥投入量增加,红壤上镁缺乏已成为农业生产新的限制因素。祁阳站的科技人员从1991年开始的10年间,完成各种类型田间试验236个,盆栽试验189个,获得分析数据约8万余个。首次证明在南方红壤地区镁是继氮、磷、钾之后的第四位养分限制元素,施用镁肥是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重要措施,一般可提高作物产量15%左右。该成果在红壤上推广应用,取得直接纯经济效益3.5亿元。2001年荣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20世纪90年代,发展南方丘陵区“立体农业”栽培新技术
“八五”和“九五”计划期间,祁阳站的科技工作者根据红壤丘陵区复杂多样的地貌形态、土壤特性、气候、生物资源和农业发展的需要,经过10多年艰苦研究,总结出“立体农业”模式的配套新技术,既丘陵沟谷底部水田三熟高产栽培技术;丘陵坡田、高岸田节水栽培技术,多熟制种植方式;丘陵中部发展果、茶优质高产技术;丘陵上部草、林、畜结合,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等,使整个丘陵区形成山、水、田、土综合治理,粮、经、果、林、牧全面发展的立体农业新格局。该成果1996年获国家“八五”重大攻关成果奖。
进入21世纪以来,研究建立了南方种草养畜新模式
南方山草坡面积约有10亿亩,能否利用南方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和自然草地资源,以及冬闲田种植和发展人工牧草,发展草食动物,这是红壤站科技工作者的又一重大攻关成果。
1985年,祁阳站的科技工作者建立了人工牧草引种圃,1987年以来从澳大利亚等地引进260种牧草,经十余年系统观测研究,筛选出耐酸抗瘠、产量高、品质好、宿存能力强适宜于红壤丘陵区气候特点的6个当家牧草——罗顿豆、圆叶决明、南非马唐、扁穗牛鞭草、索兰德狗尾草和鸡脚草,首次解决了这一地区长期缺乏当家牧草特别是没有豆科牧草品种的技术难题。如今,大量的引进优良牧草品种已经在湖南、贵州、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区生根落脚。近三年已推广引种优良牧草42万亩,推广天然草山草坡改良技术21万亩,促进草食动物发展28万余头,新增纯收入2.35亿元。该成果2000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一批红壤长期定位试验显成效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刘更另院士等老一辈专家的设计下,祁阳站建立了一批土壤生态长期定位观测试验,其中超过15年的有8个:“水稻阴离子长期定位试验”、“水稻种植制度试验”、“水稻综合因子试验”、“旱地生土熟化试验”、“旱地生态恢复试验”等。
稻田阴离子试验始于1975年,已有31年的试验观测结果。它回答了土肥界长期争论的一个理论问题:“长期施用硫酸根离子和氯离子,并没有对水稻产生毒害,相反,施用硫酸根离子肥料,稻米的营养成分有了很大的改善,对水稻品质改善有好处。”
红壤旱地肥力与肥效长期试验从1990年开始,共获得数据近16万个,证明在红壤旱地上,长期不平衡的施肥,势必造成土壤养分缺乏。长期施用化学氮肥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土壤生产力和土壤生物活性降低原因。在红壤旱地的修复途径中,一是在生物技术上选择耐酸的品种;二是在施肥上坚持养分的平衡和有机无机肥料相结合;三是增施钙镁和微量元素,接种有益土壤微生物。该成果2005年获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
此外,这个农村长期试验基地先后共培训了数以万计的农业技术人员,培养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26名,涌现出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更另、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陈永安、农业部突出贡献专家陈福兴等一大批优秀科研人员。徐明岗在站上工作了11年,获得了多项成果,被评为农业部有突出贡献专家和中国农科院一级岗位杰出人才。
情系“三农”服务人民
祁阳站从建站之日起,就以服务基层、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为己任。
20世纪60年代,以刘更另、江朝余、章士炎、杨守春等为代表的第一代红壤科技人员,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入生产实际,解决了生产中存在的水稻“坐秋”的问题和水稻缺钾等难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站长陈福兴研究员和陈永安、张马祥研究员等为代表的农业科学家,深入衡阳、永州、邵阳等地(市),建立湘南地区土壤肥料实验网,将试验田搬到农民的家门口。1983—1987年,秦道珠、魏长欢、黄佳良、吕玉朝在零陵县的8个公社驻点,建立深泥脚田改良试验和示范片,通过水稻起垄栽培,增施钾磷肥,提高秧苗素质,选用早稻优良迟熟品种,少耕免耕等一整套改土栽培措施,显著地提高了水稻产量,仅1983—1984两年,示范推广面积39万亩,累计增产稻谷6332万斤。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现在,以站长徐明岗博士、李菊梅博士、文石林副研究员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红壤科技人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的茶叶、油料、果树、畜牧等9个研究所(室)及湖南农业大学合作,解决了南方丘陵区牧草发展缺乏优良品种的问题,提出了红壤旱地优质栽培的镁肥施用技术,取得了5项科技成果,推广面积超过5000万亩。
近10年以来,祁阳站组织科技人员利用“九五”、“十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在湘南地区示范、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湖南农民这样形容祁阳站:“自己碗里的米饭,有一半是祁阳站给的;祁阳站不仅使我们有了饭吃,也使我们的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回眸祁阳站的46年,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从来没有动摇过祁阳站历届领导和科研人员开发红壤,为民造福的决心。46年来,一代一代科研人员为开发红壤,从年轻力壮到白发苍苍,呕心沥血,含辛茹苦。山山岭岭,印上了他们的串串足迹,大地可以作证;寒来暑往,刻下了他们脸上的条条皱纹,时间可以作证;田间地头,回响着他们的循循善诱,人民可以作证;奖状证书,闪耀着醉人的熠熠光辉,历史可以作证!
看今朝,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为了将祁阳官山坪这个农村农业科学试验基地建设成为“中国的洛桑试验站”,祁阳站的科技工作者们正鼓足干劲,下定决心,勇攀科学高峰。